本文目录一览:
七年级地理上册ppt课件
【小传地理PPT】初中精品课件03《南亚》
?pwd=9v8f 提取码: 9v8f
【小传地理PPT】初中精品课件03《南亚》|5.【珍贵资源】相关纪录片(找了整整一下午才下载下来)|经典倒计时.pptx|8.注意事项.txt|7.广告合作图.png|6.扫描见更多资源.jpg|4.【视频小传作品】03《南亚》.mp4|3.【视频四点钟作品】03《南亚》.mp4|2.【小传作品】初中精品课件03《南亚》.pptx|1.【四点钟作品】初中精品课件03《南亚》.pptx|神秘的印度2—群山之间.mp4|神秘的印度1—变化之邦.mp4|池老师课件中的纪录片.mp4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
导语: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怎么写?以下是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1.以风车而著名的国家是荷兰。
2.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白色长袍,头戴头巾,这种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阳光、抵挡风沙。
3.地平面上有东(E)、西(W)、南(S)、北(N)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分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4.在没有方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
5.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6.比例尺分为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7.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略。
8.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注记和图例。
9.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①查阅地理辞书;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10.经过测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11.曾经对地球形状的两种说法是“盖天说”和“浑天说”。
12.麦哲伦环球路线是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13.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
14.地球仪: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15.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16.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17.赤道的纬度是0°,赤道以北称北纬,以南称南纬,北纬和南纬各有90°。
18.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写作(90°N)和南纬90°写作(90°S)。
19.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区,30°~60°为中纬度区,60°~90°为高纬度区。
20.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
21.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
22.经度的起点是本初子午线,或者称0°经线,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23.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
24.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
25.人们通常用“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粗略说明全球陆地和海洋面积的比例【海洋实际占71%,陆地实际占29%】。
26.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做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成大洲。
27.全世界共有7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七大洲面积大小排序(由大到小)的顺口溜:亚非北美南;南极欧大洋】。
28.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29.各个大洲的面积:【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30.各个大洲的分界线:【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31.太平洋跨越南北两个半球,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在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岛屿也最多。
32.大西洋跨越南北两个半球,形状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
33.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
34.北冰洋是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大洋。
35.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36.看图填空:(填写代号及名称)
①赤道穿过的洲有②南美洲、③非洲、⑤亚洲、⑥大洋州
②赤道穿过哪些洲的大陆?②南美洲、③非洲
③太平洋沿岸的洲有①北美洲②南美洲⑤亚洲⑥大洋州⑦南极洲
大西洋沿岸的洲有①北美洲②南美洲③非洲④欧洲⑦南极洲
④南极洲被哪些大洋包围?B大西洋C太平洋D印度洋
⑤主要位于西半球的洲有①北美洲②南美洲
37.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38.地形类型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39.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40.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点是: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峻。
41.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点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42.盆地四周多被山地和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43.海底地形:【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1万多米。】
44.原始地球有一整块大陆,称为“泛大陆”。
45.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46.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47.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碰撞挤压。
48.板块与板块交接处会产生火山与地震。
49.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免费下载七年级地理课件
《升级版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百度网盘资源下载
链接:
?pwd=n4vp 提取码:n4vp
升级版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七上地理.pdf|3.4-4 地理初中1上__第3章第4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三).rmvb|3.4-3 地理初中1上__第3章第4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二).rmvb|3.4-2 地理初中1上__第3章第4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一)下.rmvb|3.4-1 地理初中1上__第3章第4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一)上.rmvb|3.3-2 地理初中1上__第3章第3节• 天气与气候(二).rmvb|3.3-1 地理初中1上__第3章第3节• 天气与气候(一).rmvb|3.2-2 地理初中1上__第3章第2节• 气温和降水(二).rmvb|3.2-1 地理初中1上__第3章第2节• 气温和降水(一).rmvb|3.1-2 地理初中1上__第3章第1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二).rmvb|3.1-1 地理初中1上__第3章第1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一).rmvb|2.3-1 地理初中1上__第2章第3节• 多民族的国家.rmvb|2.2-1 地理初中1上__第2章第2节• 众多的人口.rmvb|2.1-1 地理初中1上__第2章第1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rmvb
七年级地理课件
七年级的地理课件应该要怎么进行制定才能更好地提升地理教育质量呢?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七年级地理课件,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七年级地理课件【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 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 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 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 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 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 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 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 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 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七年级地理课件【2】
海陆的变迁
一、 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 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 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 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 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 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 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2.19——图2.24 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不变的(错误)
1. 地壳的变动
一、海陆的分布
2. 海面的升降
变化的——“沧海桑田 ” 海陆变迁
3. 人类的活动
4. 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
1、 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2、 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五 、练习与拓展选题
单项选择题
1. 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 )
A. 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 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 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 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南极洲板块 D 美洲板块
.3.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 )板块挤压而成的 (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D. 亚欧板块
4. 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 ( )
A. 裂谷 B. 岛弧 C. 海沟 D. 海岸山脉
5. 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 ( )
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
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今天的位置 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
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引起的 ( )
A. 地球公转 B. 地球自转 C. 板块运动 D. 海水运动
探究活动: 除了今天课堂上了解到的海陆变迁实例举证外,课外还能找到哪些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例证?请整理好有关资料后,在班上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对地球表面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学习,初步建立起了个体意向场,其中包括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态度方法、解决问题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可以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六、 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名单略
七、 反思与点评记录
本课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海陆变迁的科学依据和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初步懂得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整个学教过程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