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临床研究中统计方法的选择
目录
例子1:假设检验及临床优效性检验
一研究者宣布找到一种治疗某病的新药,试验结果如下,问:该新药是否值得推广?
例子2:分析中混杂因素的控制
英国某年全人口统计资料如下,矛盾:移民组的发病率在各个年龄组均高于英格兰和威尔士组,为什么它的合计发病率反而低?
例子3:假设检验及判别诊断
为鉴别胃癌、胃炎、非胃病患者,各测定了50名患者的铜兰蛋白等指标,其中铜兰蛋白的观察结果如下,问:三种人的铜兰蛋白有无不同?能否根据测定的铜兰蛋白数据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
例子4:影响因素筛选-回归分析
研究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的影响因素,以是否发生心性死亡作为观察结果指标,对116名心梗患者的22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观察和记录。
结局指标:心性死亡
预后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心梗位置、心梗分级、传导阻滞、溶栓治疗,……等
问:哪些预后因素与发生心性死亡有关系?关系的强度如何?
【瑞麟】研究目的(4)+设计类型(4)+数据类型(3)+数据特征(4)→统计方法
——↑瑞麟总结——
医学统计分析方法选择的核心三要素(3-5-3)
"方法看变量、设计看类型、目的定乾坤"
“大怕踢、二怕镖、老三怕剪刀”
老大指数值型变量、老二指等级变量、老三指无序分类变量
大怕踢:T(脚踢)、F(旋风腿)
数值型变量一般选用t检验(两组变量)、方差分析(3组及以上资料)
二怕镖:非参数(飞镖)
等级变量一般选用非参数检验
老三怕剪刀:卡方(剪刀)
无序分类变量一般选用卡方检验
统计指标、统计图或统计表
如,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百分比、频数分布等
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估计总体参数、95%可信区间
对几组资料进行差异性检验
假设检验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等
研究某因素与另一因素的依存关系
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大小
具体说,探讨自变量(影响因素)对应变量(结果变量)的影响大小
多变量分析方法
如,线性相关、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Cox回归、生存分析等。
最常见,最易实施的实验设计方案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几个组,然后做实验
将具有相似特征的研究对象配成对子,然后再将每个对子的对象随机分配到两个组进行实验
常见形式:同源配对(如样品一分为二);异源配对(按性别、体重、年龄进行配对);自身前后配对(试验前后的对比)
同时研究多个实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例如,研究药物剂量(3mg、6mg)及给药方式(口服、肌注)对结果的影响,每种组合均需要做试验(3mg+口服,3mg+肌注,6mg+口服,6mg+肌注)
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点上进行某个指标的观测,以分析该指标在时间上的变化。
【瑞麟疑问】如只进行两个时间点上的测量,是否与自身前后配对的设计相同?
每一个观察对象都有一个数值,且大小差异有意义。
例如,血红蛋白(g/L)、住院天数、产前检查次数、住院费用等。
数值变量资料的描述
论文中最常用的组合
以比代率,即误将构成比(proportion)当作率(rate)来描述某病发生的强度和频率。
把各种不同的率相混淆,如把患病率与发病率、死亡率与病死率等概念混同。
指类别或属性间无顺序、程度之分。
例如,性别(男、女)为二分类、血型(A、B、AB、O)为多分类。
指类别间存在着次序,或程度上的差异。
例如,治疗效果(无效、好转、显效、治愈)、实验室检验(-、+、++、+++)
分类变量资料的描述:通常需要描述各个类别的频数及频率(百分比)
任何统计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只有当某个或某些条件满足时,统计计算公式才成立。
适用条件可根据 数据特征 来判断
数值变量资料的描述:通过绘制直方图可以直观了解数据的分布
研究中,右偏态分布更常见,如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病程等;左偏态分布较少见,如考生成绩有时呈左偏态分布。
R语言中如何进行频数分布直方图
得到的图表如下
方差是否齐同(相等)
粗略判断:两组标准差之比在2.5倍以上,就得警惕方差不齐
假设检验是反证法原理的统计应用
假设两个样本均数可能来源于同一总体,然后计算出在此假设下的某个统计量的大小,当这个统计量在其分布中的概率较小时(如p≤0.05)我们就拒绝其假设,而接受其对立假设,认为两样本分别来自不同的总体。
1)当p≤α时,做出“拒绝其无差别的假设,可认为各总体间有差别”的结论时就有可能犯错误,这类错误称为第一类错误(type I error)。其犯错误的概率用α表示,若α取0.05,此时犯I型错误的概率≤0.05,若假设检验的p值比0.05越小,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就越小。
2)当pα时,做出“不拒绝其无差别的假设,还不能认为各总体间有差别”的结论时就有可能犯第二类错误(type II error)。其犯错误的概念用β表示,通常β为未知数,但假设检验p值越大,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就越小。
计量资料 的假设检验:t检验、F检验(方差分析)、Z检验、秩和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H检验、Friedman检验)等。
计数资料 的假设检验:卡方检验、Z检验(瑞麟疑问:z检验即u检验?)
等级资料 的假设检验:秩和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H检验、Friedman检验)
单个自变量资料
两个或以上自变量资料
两组比较:t检验、u检验、两组秩和检验、四格表和较正四格表的卡方检验等
多组比较:方差分析、多组秩和检验、行×列卡方检验等。
差异分析/数据资料的比较,是同一指标在不同处理间的比较。
临床研究中,经常需要分析某些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探讨疾病的危险因素。
注意,相关关系并不等于因果关系。
前瞻性研究:相对危险度(RR)、归因危险度(AR)
回顾性研究:比值比(OR)
参数检验:积矩相关系数(Pearson's sγ)
非参数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
1)确定金标准
诊断性试验的金标准(gold standard)是指当前临床医师公认的诊断疾病最可靠的方法,也称为标准诊断。应用金标准可以正确区分“有病”和“无病”。
拟评价的诊断性试验对疾病的诊断,必须有金标准为依据,所谓金标准包括活检、手术发现、细菌培养、尸检、特殊检查和影像诊断,以及长期随访的结果。
2)选择研究对象
诊断性试验的研究对象,应当包括两组:一组是用金标准确诊“有病”的病例组,另一组是用金标准证实为“无病”的患者,称为对照组。所谓“无病”的患者,是指没有金标准诊断的目标疾病,而不是完全无病的正常人。
病例组应包括各型病例:如典型和不典型的,早、中与晚期病例,轻、中与重型的,有和无并发症者等,以便使诊断性试验的结果更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对照组可选用金标准证实没有目标疾病的其他病例,特别是与该病容易混淆的病例,以期明确其鉴别诊断价值。正常人一般不宜纳入对照组。
3)盲法比较诊断性试验与金标准的结果
评价诊断性试验时,采用盲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即要求判断试验结果的人,不能预先知道该病例用金标准划分为“有病”还是“无病”,以免发生疑诊偏倚。
新的诊断性试验,对疾病的诊断结果应当与金标准诊断的结果进行同步对比,并且列出格表,以便进一步评估,其方法如下:
①用金标准诊断为“有病”的病例数为a+c;
②上述“有病”的病例经诊断性试验检测,结果阳性者为a,阴性者为c;
③金标准诊断“无病”的倒数为b+d,其中经诊断性试验检测阳性者为b,阴性者为d;
④列出四格表,将a,b,c,d的倒数分别填入下列四格表。
敏感度(sensitivity, SN)是正确诊断的真阳性病例在中风组中所占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为:SN=a/(a+c)×100%
特异度(specificity, SP)是正确诊断的真阴性部分所占百分率,计算公式为:SP=d/(b+d)×100%
准确性(accuracy,AC)反映了诊断试验结果与金标准试验结果的符合或一致程度,计算公式为:AC = (a+d)/N
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是诊断试验为阳性结果中金标准证实患中风者所占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 PPV = a/(a+b)×100%
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是诊断试验为阴性结果中金标准证实未患中风者所占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NPV = d/(c+d)×100% .
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 LR+)为患中风组真阳性率和未患中风组假阳性率的比值,计算公式为:LR+ =SN/(1-SP) ,表明诊断性试验为阳性时患病于不患病的比值,比值越大则患病的概率越大.
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 LR-)为患中风组假阴性率与未患中风真阴性率的比值,计算公式为:LR- =(1-SN)/SP,表明诊断试验为阴性时,患病与不患病时机会的比值.
1)ROC曲线
ROC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eristic curve)又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在诊断性试验中,用于正常值临界点的选择,对临床实验室工作尤为重要.
诊断资料可以按资料的等级或性质归纳成2X2表(四格表)或行列表。一般地说,如果诊断资料本身为二值变量,即诊断的结果为阳性和阴性,则归纳成四格表最合理。如果诊断资料为等级或连续变量,归纳成四格表就会造成信息的浪费,所以,最好将资料归纳成行列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
如果诊断实验的资料为连续变量,可以将资料按一定的等级分级,归纳成行列表进行分析。
像这样的行列表,我们可以将其分割成表3形式的四格表,分别计算各指标,计算的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灵敏度和假阳性率随界值的降低而生高,但特异度则随界值的降低而降低。根据这样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假阳性率为横坐标,灵敏度为纵坐标做ROC曲线,见下图。
曲线左上角灵敏度是1.0(100%),假阳性率是0,即所有的病人全部被确诊,所有无病者都不会误诊。距左上角距离越近的曲线实验效果越好;
在ROC曲线上,靠坐上角距离最近的界点作为界值最好。(Q:为什么?)
在左上角处(灵敏度+特异度)/2的值最大,可以根据此及实际工作的需要来确定具体诊断实验的界值。
用ROC曲线可以比较不同诊断实验的优劣(Q:解释理由)。
2)似然比的临床应用
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是诊断试验综合评价的理想指标,它综合了敏感度与特异度的临床意义,而且可依据试验结果的阳性或阴性,计算患病的概率,便于在诊断试验检测后,更确切地对患者作出诊断.
真阳性率越高,则阳性似然比越大.
参考文献:
1. 《临床研究中统计方法的选择》 ,(微信公众号)临床科研与meta分析,2015-12-18
2.武松 《SPSS中级统计实战教程》之《医学统计方法选择秘籍(5秒判读法)》 (丁香园公开课),2018-3-6
3.鸡小贩. 临床科研中如何选择统计学方法(PPT) . 百度文库.2014-3-13
病人在突发心肌梗死致死前是种什么感受?
七八年前,我到院外接诊一个心梗患者,那个人是个男性,才四十多岁,既往有糖尿病史。我第一眼见到他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己家的床上,满头是汗,双手捂着胸口,身体不停地扭动着,嘴里一个劲地冲我说“大夫,求求你救救我……我太难受了”,那个场景让我至今难忘。
我给他做了个心电图,心电图显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我把急救箱里的药给他用了一些,但无济于事!他依然非常痛苦,一个劲地让我赶紧救他,他不想死。
刻不容缓,我必须把他赶紧送到医院去!但这时一个困难出现了,他家住的是没有电梯的老式板楼,而且是在六楼,这栋楼的楼道不但窄,而且楼梯很陡,连他爱人在内我们四个人一起抬他都非常吃力,而且他还在担架上一个劲的折腾。没有办法,我只能敲邻居的门寻求帮助,结果敲了好几家终于有一家出来一个大哥帮忙,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从顶楼抬下来。
到楼下的时候,他疼得更厉害了,不停地低声哀嚎,身上都已经湿透了,面容扭曲,给人的感觉是真的快坚持不住了。我让司机能开多快就开多快,这个人看起来要不行了,司机心领神会,一脚油门踩到底,风驰电掣般赶回了医院。
几分钟以后我们赶到了医院,下了车直奔抢救室,一秒钟都没有耽搁。但悲剧还是发生了,这个患者刚刚进去抢救室就不再折腾了,心电监护突然成了一条直线,连室颤都没有出现。主任马上指挥我们进行按压、插管、推药,一直不间断的复苏了两个多小时,直到每个人都筋疲力尽,但患者的心跳一直都没有恢复,整个过程监护仪上甚至连点逸搏都没见到,最终患者临床死亡了。
这个患者是我所见过的心梗患者当中病情最重,进展最快的一个。当然也有很多心梗的患者在送到我们科室以前就已经没有了呼吸和心跳,我没法见到发病时的情景。但是书上说心梗的患者在急性发病的时候一部分人会出现“濒死感”,从这个患者身上我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我是一名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也是一位亲身经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对于急性心梗有和别的医生不一样的感悟,自己亲身经历过,而不是只看到课本上和资料上的别人讲的那些。
病人突发心肌梗死死前有什么感觉?其实他们的感觉和得过心梗的人感觉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可能活着的病情稍微轻一些,死去的病情重一些,但是这些不是绝对的,主要还是救治时间及时不及时,这才是关键点!
很多教科书和资料上写着心肌梗死前可能有先兆,“ 部分患者发病前数日可能会有乏力、胸部不适、心悸、气促、烦躁、心前区疼痛等冠心病常见症状。”
大家一定不要理解歪了,认为只有只有经常出现乏力,气短,心悸,胸部不适才会是心梗发作,只有那些平时有心脏疾病的人才会发作急性心梗。
我在发病前身体也是很健壮的,没有明显的“三高”疾病,也没有冠心病,但是却有一些高危因素,而且也不是几天前有哪些不适症状,而是突然发作,突然胸闷、胸痛甚至有些昏迷的那种急病。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前有先兆的病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病人可能和我一样,先是上腹部恶心,再就是胸痛发作,大汗淋漓,最后做检查就是心梗了。
对于我来说,发作心梗的过程真的是记忆犹新,每每想起来真的是不能忘记,虽然已经过去整整5年了,如果不是因为在自己的夜班上发作,正好在前半夜发作,万一后半夜发作,万一当时身边没有同事,真的后果不堪设想!
那天晚上我上夜班,钟表已经过了9点,看着医院外面没有停着的车辆和就诊的病人了,我站起身准备去医生值班室铺下床铺。
看着还在整理病历的另一个同事,我和他打了一声招呼,就自己去值班室准备休息了。
正铺着床的时候,突然感觉胃里有些恶心想吐的感觉,心里当时就抱怨食堂里做到的大妈了。
每次夜班的饭都拖堂,今天又是拖到了7点才开饭。因为当时门诊上有病人,所以吃完饭的时候已经接近8点了。
而且因为午饭和晚饭间隔时间长,肚子很饿了,晚饭吃的有点多,三个馅饼两碗大米粥,这时候出现恶心,估计是胃不舒服了,就想躺一会儿估计就没事了。
躺了有2.3分钟,恶心想呕吐的感觉没有变好,而且胸口有些发闷、有些胸痛的感觉了。自己当时还想这会是“心绞痛”吗?
胸痛的症状越来越明显,我从床上起来走到药房里问同事先拿了一片硝酸甘油吃上了,然后走到门诊上坐下来休息,看看症状能不能缓解。
整理病历的同事当时还没有完活,看着我又进来了,当时问了我一句“没有病人了,你不是去睡觉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我当时低着头,头上已经冒冷汗了,“突然胸口发闷、胸痛,刚吃了一片硝酸甘油了,还是难受。”
同事当时乐了,“你心绞痛吗?还吃硝酸甘油,真逗!”
我当时站起身来,额头上也是大汗淋漓了,“哥,不行了,吃了硝酸甘油还是胸口痛,有点不太对劲,你和我去二楼给我做个心电图吧!”
同事赶紧过来扶着我,我们的心电图室是在二楼,当时也有点傻了,没想到把机器搬下来,而是自己走上去的。
走了两步台阶后,胸痛加剧,胸口感觉和大石头压着一样喘不过气来,大汗淋漓,真的和那种临死前要挣扎一样,估计这就是教科书上说的“濒死感”,估计经历的人真的是后怕。
我最后是被同事架上去的二楼,当时都有些迷离了,直接躺在检查床上,不想说话,也是说不出话来了,很难受很压抑的感觉。
同事赶紧给我做了一个心电图,心电图机是带自动分析功能的,结论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而心电图表现:ll、lll、avF导联的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T波的振幅高耸,典型的“下壁心梗”心电图表现。
同事当时就有点懵了,刚才好好的怎么会心梗了?而且我平时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
他嘴里直说“机器坏了,我再做个。”重新操作一遍,结果还是一样的。
虽然很难受,我当时还有一丝清醒,掏出手机给了同事让他先给我家人打电话,再拨打120。
同事缓过神来赶紧拨打了电话,随后又让药房的同事送上了阿司匹林和弄了氧气上来给吸上了。
他本来想把我扶下楼去,可是我真的没有力气动弹,也说不出什么话了,摇头都费劲了。
等了不到15分钟,家人和120急救车差不多同时赶到,一起把我从二楼抬到救护车上,急忙送到县医院进行救治。
当时家里想送到市级三级医院进行治疗,又怕路途远,路上堵车出现意外耽误病情。
而当时我们县医院刚刚开展了心脏冠脉造影检查和支架手术,所以当机立断就近去县医院,先保命要紧。
不到20分钟的车程真的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当时就是感觉胸口压着一块千斤大石,阵阵胸痛,让人说不出话,一直是迷迷糊糊的。
进了县医院120车直接去了导管室,当时又做了一次心电图,显示急性心梗。急查心梗的几项指标,同时口服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导管室也准备立即冠脉造影检查。
进入导管室以后的事情真的是记得不清楚了,感觉当时已经是半昏迷了。有一段时间恶心呕吐的厉害,有种大小便失禁的感觉,挣扎了很久,有种溺水的那种漂浮在水中挣扎的感觉。
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心里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很舒服,人就不难受了。当时应该就把堵塞血管的血栓取出来了,血流恢复供应了,所以人就感觉又活过来了 。
当时手术做了将近3个小时,从10点多一直做到凌晨一点,放了两枚支架。可能和刚开展支架手术有关,也和病情复杂些有关吧。
其实我不清楚的是,可能是我难受的时候,医生找过我的妻子和父亲谈话,说是情况不太好,在需要的时候使用电除颤,起搏器等手段。
当时老爸都站不住脚了,妻子签的字,只说了一句话“签字我都签,你们只管救人就好了”。
后来想想都可怕,当时昏迷的在挣扎,其实和死神是不是只有!“一步之遥”呢?
很多人现在说急性心梗后最好不要放支架,手术后天天吃药,剩下的日子天天吃,想想都难受,都害怕,还是中药靠谱些。
不是黑中医, 急性心梗中药能解除痛苦吗?不放支架可能用不了多长时间人就没了。和吃药相比,命重要还是它重要?这个选择题估计没人会选错!
曾经在医院里和出院后我都见过因为急性心梗死亡的年轻人。一例27岁,因为家人的犹豫,半个小时没有做出支架决定,病情突然恶化去世了。
另一位32岁,也是基层医院的医生,从发病到去世前后不超过15分钟,最后怀疑是急性心梗。
所以说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每耽搁一分钟,可能救回来的几率就小一分,一旦晚了就没地后悔了。
支架手术是救命手段,长期服药和不良改善生活习惯才是关键。
经过半个月的住院治疗后,我回家进行了几个月的康复。经过努力,体重从原来的195斤降到160斤,而且成功的告别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身体也是一天天的好了起来。
药物吃了一年多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波立维双抗后,改成了阿司匹林肠溶片。调节血脂药一直吃着瑞舒伐他汀钙片,调节心率药吃些倍他乐克。
现在5年时间过去了,经常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脂等项目,各项都很正常,身体恢复的还不错,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希望有心梗病史的朋友们,一定要调节好心态,按时服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一定能战胜疾病,恢复正常的生活。
病人在突发心肌梗死致死前是种什么感受?
突发心肌梗塞,是指那些本来在血压、血液等方面就有问题的人,比如血液比较粘稠,血管壁附着的杂质比较多,血管老化变硬变脆等,突然遇到比较大的情绪波动、剧烈运动等情况,导致血管壁的斑块脱落,影响正常的血液流动供应,使心脏的血液供应量迅速减少,常见的症状有心慌、无力,呼吸困难等。如果血液供应非常少,甚至几乎没有了,症状会进一步加重,出现那种垂死挣扎的状态,人肯定是非常痛苦的。
在心理疾病中,有一种症状叫惊恐发作,是指人在焦虑高到一定程度,高到极点的时候,或者说害怕到顶点的时候,出现了呼吸困难,无力,瘫软,接近死亡是的状态,叫做濒死感,痛苦也达到了极端的程度。
从表面看心肌梗塞发作,致死前的感觉和惊恐发作的时候,出现濒死感的感觉几乎是一样的,所以有的焦虑症患者被误诊为冠心病。即便我们没有惊恐发作过,也可以大致体会到,就像我们碰破点皮,或者骨头受点伤,都会感觉非常疼痛,就能体会到粉碎性骨折有多痛。
任何疾病都是痛苦的,都会使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影响人的寿命,所以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适度运动,情绪调节,补充营养,预防伤害等因素注意,减缓人被氧化的过程,防止人的细胞、组织、器官衰老尽可能的延长 健康 生活的时间,提升人的生活品质。
大家常常听说急性心肌梗死有致死的可能,究竟心梗致死前是种什么感受?很难有亲历者来描述。通常课本里用“濒死感”来形容。
对于临床一线的心内科医生,经常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其中也有个别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而不幸罹难。这里就结合实际的抢救经历说一说这个话题。
一、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为何会致死?
随着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完善以及冠脉介入水平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致死率已经大大下降。但严重心肌梗死患者依然具有生命危险。其致死主要由于:
下面我们来分别解释:
二、恶性心律失常
恶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致死的常见诱因,比如室速室颤,如果不能及时复律,将诱发心脏骤停。
此时的患者会出现意识突然丧失,呼之不应以及双眼目光僵直的症状。我曾在抢救成功后询问患者,病人已经丝毫不记得发病前后的事情。
三、心脏破裂
发生心梗后心肌发生大面积坏死,此时的心脏十分脆弱,随时会因为心脏跳动和血压导致心脏破裂。
可能心脏破裂前的患者还在和家属谈天说地,但下一秒就毫无征兆的意识全无、不幸逝世。
四、泵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会诱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情况。而心功能与呼吸功能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基础,如果这两项重要机能被“摧毁”,患者也会出现致命的情况。
这类的患者往往表现的更为痛苦,比如呼吸困难,只能端坐呼吸,无法平卧,甚至伴有大汗,有的病人甚至大量出现粉红色泡沫状痰。
急性心肌梗死是十分危险的疾病,具有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大家一定要做到“早诊早治”,平日里就要积极去除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以免“一病误终身”!
这个问题,葛大夫曾经在别的问题时解答过。只不过,你的问题更狠,直接就是心梗中最严重的一种结局---死亡。其实目前医学很发达,临床心梗死亡率显著降低,就医及时也就1-2%死亡率了。
那么姑且认为这个心梗患者很不幸,没有得到有效救治或者属于十分严重的类型,导致了最后的死亡。
致死前,患者如果不是由于猝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室颤等),那么他一定非常的痛苦的、有个词叫“濒死感”。
一、胸闷胸痛型:
这种情况最多见,程度因人而异,有的轻微、有的显著,总之患者多数自己能够自觉地来医院就诊,因为患者认为,这是严重的情况,要不然不会主动来就医的。
二、呼吸困难型:
这种情况,是因为心梗后心肌坏死严重,出现了严重的泵衰竭,也就是心衰,心脏收缩力减弱导致不能够将肺部(氧合的动脉血)循环起来,那么就会出现肺部淤血,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就和溺水的人一样窒息而亡。
葛大夫入行第一个心梗后急性左心衰的病人,至今还是记忆犹新。当时,我值班,一个中年患者由于心梗夜间突然左心衰,端坐在病房的床边,周身大汗淋漓,张开大口喘气,可是仍呼吸极度困难,濒死的眼神、渴求生命的求生欲望,至今难忘。
三、心律失常型:
心梗后可以出现各种心律失常、有房颤、各种早搏、心律不齐、还有最严重的就是室颤。室颤几秒钟人就没有意识了(心脏骤停),如果不能及时心肺复苏、除颤(救命神器)的话,死亡是注定的了,这是痛苦最小的了,葛大夫见过很多几秒钟前还活蹦乱跳,室颤一发作就撒手人寰的了。
我记得,我有个心梗的病人,他的家人从北京回来伺候他,他反复出现室颤、室速,我至少给他除颤过30-50次,因为每次发作都能抢救过来,几天后再发。生命力十分顽强。家人也非常配合我们工作。最后,进过差不多3-4个月最后猝死了。北京的家属也成为我的朋友,回北京前还送了一封感谢信,也是对我工作的认可,我十分的欣慰,作为医生,尽心尽力就好。
总结一下 ,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只要发作必有损伤,或者说肯定会有“后遗症”,只不过有些人就医及时,心肌细胞损伤较少,甚至没有任何症状,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后续的损害。所以,一定要规范的用药,避免再发,减少减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为自己和家人负责。
葛大夫科普、一定靠谱。
急诊工作这么多年,见过无数心梗,很多胸闷胸痛濒死感很明显,也有腹痛喉咙痛来看的,而有些根本没有什么感觉,然后突然就没了。印象很深的还记得有个小伙子三十多岁,胸痛来急诊,也不是特别痛,查了心电图提示心梗,我们立即给躺车上,还有点不乐意,刚接上监护仪马上室颤了,啥也不管爬上去一顿按,几秒钟的时间把他从死神手中夺回来,病人意识一恢复立马把我手推开,还闹了一句,干嘛压我,弄疼我了,又好气又好笑,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在鬼门关走了一遭。随后就被快速送去介入手术了,治疗应该是成功的。
心肌梗塞是由于心脏血管动脉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堵塞引起的心肌坏死,急性期有胸闷胸痛等症状,严重的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症状,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需要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这种疾病,急性期需要做冠脉造影,可以采用溶栓或植入支架的方法,将狭窄的血管打开,至于死亡的原因,有休克,心力衰竭或严重的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行动过速或室颤,多数死亡表现为突然心脏骤停,意识丧失
提这问题的人真是狠人,一下把人就说没了,人真的到突发心肌梗死的程度,死前的感受,是没有办法来描述这种程度的,因为,他们连简单的语言表达都难以完成。
但有一部分心肌梗死病人,因为有机会接受到治疗的,变成这一灾难性疾病的幸存者。他们发病时的感受,可以在治愈疾病后准确地描述。比如我爸爸,他是在一个距离医院很近的商场里发病的,从心肌梗死发病、确诊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只用了半小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说这话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了,他给我描述他的大致感受是这样的: 先是心慌、憋气,头晕,突然就晕倒在地;但当时意识异常清醒,突然心烦、心慌、胸闷、气短、马上就要憋死过去的窒息感 ,持续约 1分钟左右 ,马上到来的濒死感——强烈的紧张和焦虑,没有明确原因的感到异常痛苦、担心、害怕、恐惧、惊恐,无能为力的虚弱感,非常强烈的察觉到:“我自己没有能力了。”“我会死!我会死!”伴有非常强烈的心理感受,觉得自己就要死了,惊恐,那种濒死感非常强烈,死去一般,时而感觉自己犹如脱离了这个世界,存在于一个很陌生的地方,时而感觉自己已不存在了。
幸运的是,我爸爸被医生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已经10个年头了,爸爸听医生的话,戒了烟、酒,按时吃药(抗血小板、抗凝药及他汀类药物),今年72岁了,依然可以下楼买菜,做饭,下棋,唱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生活自理。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持续性的缺氧缺血引起。
(PCI)是再灌注心肌的治疗,越快、越早、越短的时间完成 经 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受益越大,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和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
我一个熟人一周前刚给我讲过他心肌梗死前后的经历,印象正深刻,分享给大家。
下面以他之口用第一人称转述:
这是今年三月份,那阵子我工作太忙,连着去海南广州出了两周的差,又应酬了几顿大酒,熬夜赶了几个ppt,身体疲惫了,其实我并不胖,身高165,体重只有130多斤。白天在办公室跟同事聊天的时候突然觉得一阵胸闷喘不过气来,头上一层虚汗,还伴随一阵阵刀割样的疼痛,然后晕了过去。送到医院以后,三个小时之内做了疏通,但并没有通出淤血或脂肪,医生说做两次手术,第一次手术放两个支架,第二次手术在今年六月。
随后我在ICU里度过了难忘的一周,我身上插满了管子仪器,周围也有二三十个和我一样扎满管子的人围着护士台躺着。
每天都有人被抬出去,让出新的位置给后面的人。我刚去的时候在门边,后来窗边一个人死了,我换到了窗边,那里可以晒到太阳,旁边是一个60多的老头,病的很严重,到了夜里我因为呼吸不好失眠,报警器一直响也吵的我睡不着,我叫了护士,护士关了我的报警器,发现还在响,护士说老头那个不能关,我问报警了医生咋不来?护士说老头一直不好,该做的都做了。
一直挺到早上六点,老头的报警器停了,我刚想睡觉,几个医生冲了进来,打了几针,鼓丘一阵,然后把老头装袋抬出去了....
我现在在家休息,等着六月的手术,每天吃饭散步九点睡觉,就这样,我今年11月就满50了。
我父亲住重症监护室时候,看到一个老头被推进来,一直大喊,我的娘呀!我的娘呀!我的娘呀!然后死了。我就在旁边,感觉人的生命太脆弱了!我父亲侥幸心脏搭桥,救过来了!唉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查房 PPT
QZP045(41套医院护理查房PPT模板) 免费下载
链接:
提取码: asht
幻灯片模板即已定义的幻灯片格式。PowerPoint和Word、Excel等应用软件一样,都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Office系列产品之一,主要用于设计制作广告宣传、产品演示的电子版幻灯片,制作的演示文稿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或者投影机播放;利用PowerPoint,不但可以创建演示文稿,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召开面对面会议、远程会议或在Web上给观众展示演示文稿。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PowerPoint的应用越来越广。
CSPPT在中国脑卒中里面代表什么意思?
CSPPT是一项在中国高血压人群中进行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
共纳入20702例无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史的中国成年高血压患者。根据
MTHFR C677T基因型分层后随机、双盲分为两 组,分别给予每日单片固定
复方制剂依那普利叶酸片或单纯依那普利,期间对于没有达到降压目标的高
血压患者,根据高血压指南合并使用其他降压药物。研究表明:以依那普利
叶酸片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方案,与单纯降压治疗方案相比,进一步显著降低
首发脑卒中发生风险21%。
美国医学杂志(JAMA)编者按评价:精准设计,完胜其余!
总结:CSPPT是由中国专家独立设计、实施的临床研究,为中国高血压患者
预防脑卒中提供了更直接更确切的临床循证证据。
多吃水果有营养PPT
多吃水果有营养PPT
多吃水果有营养PPT,水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吃到的,水果的种类有很多种,不同的水果含有的营养是不一样的,对于水果的营养大家了解多少呢?多吃水果有营养PPT
多吃水果有营养PPT1
一、水果有哪些营养价值
山楂: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多种有机酸,铁、钙含量为各类水果之冠,还含有黄酮类物质,营养丰富。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自古以来,就成为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良药。
猕猴桃: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镁、钠、钾及硫等,还含有胡萝卜素。另外还具有药用价值,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呕吐及维生素缺乏等症。但性寒,易伤脾阳而引起腹泻,故不宜多食。脾胃虚寒者应慎食。先兆性流产、月经过多和尿频者忌食。
苹果:芳香脆甜,富含纤维物质,可降低心脏病发病率,还可以减肥。另外,还有补心润肺、生津解毒、益气和胃、醒酒平肝的功效。但是由于果糖和果酸较多,对牙齿有较强的腐蚀作用,吃后最好及时漱口刷牙。
梨:富有维生素和水分。但性寒,食之过多则伤阳气,身体阳虚、畏寒肢冷者、腹胃虚弱者、产妇不宜多吃或者最好不吃。
香蕉:性凉,可降压、去燥火。畏寒体弱和胃虚的人不适宜于吃香蕉。因为香蕉在胃肠中消化得很慢,对胆囊不好。
葡萄:葡萄皮的内膜上富有丰富的营养,但是皮和核还是不吃为妙,它们很难消化,也容易胀气。 橘子:味甘酸,性凉。有理气润肺、醒酒止痢的功效。橘子可以化湿去痰、解毒止咳、治疗腰痛乳痈等症。但“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人应少吃,以免“上焦火盛”。
荸荠:有“冬春佳果”之称,富有维生素和水分,营养丰富、甘美爽口,有清热生津、化痰利咽功效。
柚子:有“天然水果罐头”之称,味甘酸、性寒。含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以及钙、磷、镁、钠等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理气化痰、健胃、清肠、润肺、补血、利便、健脾等功效。
甘蔗:含糖量十分丰富,而且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此外还含有多量的铁、钙、磷、锰、锌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铁的含量特别多。富有纤维,反复咀嚼就像用牙刷刷牙一样。由于甘蔗性寒,脾胃虚寒、胃腹寒疼者不宜食用。
二、水果的营养价值排名榜
第一位——苹果
排名第一的是苹果,因为苹果中富含纤维物质,可以补充人体足够的纤维质,降低心脏病发病,还可以减肥。很多美国人每周节食一天,这一天只吃苹果,号称“苹果日”。实验证明,糖尿病患者宜吃酸苹果;而心血管病患者和肥胖者宜吃甜苹果;治疗便秘时可吃熟苹果;睡觉前宜吃鲜苹果,可以消除口腔内的细菌,改善肾脏功能;如果要治疗咳嗽和嗓子嘶哑,那就要吃生苹果榨成的汁;将苹果泥加温后食用,是儿童与老年人消化不良的好药方。
第二位——杏
胡萝卜素含量很高,能够很好地帮助人体摄取维生素A。还有较多的钾、镁、钙。近年研究发现,杏中含有丰富的抗癌物质——维生素B17,经常食用,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从而起到抑制细胞癌变的作用。南太平洋岛国斐济是现今世界上唯一没有癌症病人的国家,这与当地居民喜爱吃杏不无关系。杏有润肺定湍、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久咳虚喘、口渴津少、食欲欠佳诸症。但其性温热,多食易致膈热烦心,生痈疖,损齿,故内热者应慎食。
第三位——香蕉
排名第三的是香蕉,钾元素的含量很高,钾对人体的钠具有抑制作用,多吃香蕉,可降低血压,预防高血压和心管疾病。研究显示,每天吃两条香蕉,可有效降低10%血压。这对人的心脏和肌肉功能很有好处。香蕉内含丰富的可溶性纤维,也就是果胶,可帮助消化,调整肠胃机能。香蕉对失眠或情绪紧张者也有疗效,因为香蕉包含的蛋白质中,带有胺基酸,具有安抚神经的效果,因此在睡前吃点香蕉,多少可起一些镇静作用。
第四位——黑莓
黑莓,色泽宜人,营养丰富,适于鲜食或加工成饮料、果汁、果酱、糖水罐头等。果实酸甜可口,有香味,含糖6~10.67%,含有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5倍、葡萄的6倍,食之消暑生津、止渴除痰、醒酒提神。同等重量黑莓中纤维物质的含量是其他水果的3倍多,对心脏健康很有帮助。特别重要的是:黑莓果实含有极为丰富的抗衰老物质SOD、一氨基酸等抗衰老物质,常食有延年益寿、轻身驻颜的神奇功效,这是它风靡全球的主要原因,在国外被称为“生命之果”。
第五位——蓝莓
蓝莓,果的含量很高,花色素苷、SOD的含量超过其他植物许多倍,蓝莓因此被联合国粮农(FAO)确定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具有抗人体衰老的功效。蓝莓果实有的食用花青素、花红素具有改善大脑记忆和智能,减少人体胆固醇积累,改善心血管机能,防止心脏病,防止尿路感染,增强胶原质,调节血糖,改善夜视和治疗腹泻等功效。
第六位——甜瓜
第六是甜瓜,维生素A和C的含量都很高,是补充维生素的理想食物。
第七位——樱桃
第七是樱桃,能帮助人保护心脏健康,不仅如此,樱桃还具有美容功效,更兼有食疗保健的作用,如脾虚腹泻、补中益气、祛风胜湿、肾【虚】腰腿疼痛、活动不灵等。
第八位——越橘
第八是越橘,阻止E.coli——最常见引起尿道炎的因素——从黏附在膀胱壁的细胞上,因而阻止细菌引起尿道炎,能帮助减少尿路感染的几率。
第九位——葡萄柚
第九是葡萄柚,维生素C的含量很高,而且经医学研究证明,佛罗里达葡萄柚(也叫西柚)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元素,而且葡萄柚所含热量极低,每个只有大约60卡。葡萄柚除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最新的研究显示,它也含有最热门的抗氧化成分——蕃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而红肉与粉红果肉的成分又比白肉高。此外,柠檬素(limonene)和帖烯类(terpeenes)两种植物性化学成分,葡萄柚低脂高纤,加上丰富的维生素C,是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与助消化的好水果。
三、健康吃水果的四大原则
要素一:吃水果的时机。当血糖控制比较理想,即空腹血糖能控制在7.8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5%以下,没有经常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就满足享受水果的先决条件了。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先将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当水果吃,等病情平稳后再选择水果。
要素二:吃水果的时间。水果一般在两次正餐中间(如上午10点或下午3点)或睡前一小时吃,这可以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而使胰腺负担过重。一般不提倡在餐前或餐后立即吃水果。
要素三:吃水果的种类。各种水果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约为6%~20%。应选择含糖量相对较低及升高血糖速度较慢的水果。后者对不同的糖尿病人可能有一定的差异,可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作出选择。一般而言,西瓜、苹果、梨、橘子、猕猴桃等含糖量较低,对糖尿病人较为合适,而香蕉、红枣、荔枝、菠萝、葡萄等含糖量较高,糖尿病人不宜食用。
要素四:吃水果的数量。根据水果对血糖的影响,每天可食用200克左右的水果(可提供约90千卡的热量),同时应减少半两(25克)的主食,这就是食物等值交换的办法,以使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保持不变。
按上述四个要素去做的同时,糖尿病人还应自己摸索规律,如果能在吃水果前后2小时测一下血糖及尿糖,对了解自己能不能吃这种水果,吃得是否过量会很有帮助。
四、吃水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水果可以解酒:饮酒过量常为醉酒,醉酒多有先兆,语言渐多,舌头不灵,面颊发热发麻,头晕站立不稳……都是醉酒的先兆,这时需要解酒。不少人知道,吃一些带酸味的水果或饮服1—2两干净的食醋可以解酒。什么道理呢?
这是因为,水果里含有机酸,例如青梅富含果酸,苹果里含有苹果酸,柑橘里含有柠檬酸,葡萄里含有酒石酸等,而酒里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有机酸能与乙醇相互作用而形成酯类物质从而达到解酒的目的。
2、饭后不宜吃水果:现在大多数人都习惯饭后可以吃些水果,其实这个方法是错误的,饭后立即食用水果不仅对肠胃无益而且有害,因为刚吃完饭,肠道和胃里的饭都没有消化,立即食用水果会造成肠道阻塞对胃造成伤害,长期这样习惯下去造成胃胀肚子突出,对健康造成一定伤害。
3、水果大多属寒性,更宜在下午吃:有些人习惯起床就吃水果,其实水果大多是寒凉食物,刚起床时就食用会刺激肠胃。最好在下午三四点吃水果,这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利用。
多吃水果有营养PPT2
夏季常见的水果有西瓜、荔枝、香瓜、龙眼、葡萄等,临床营养科陈超刚副专家说,这些水果在吃法上有讲究,吃对了就能收到良好的养颜功效。
西瓜,又叫水瓜、寒瓜、夏瓜,堪称“瓜中之王”,因是在汉代从西域引入,故称“西瓜”。西瓜味道甘甜多汁,清爽解渴,是盛夏佳果。从名字就知道,西瓜性味寒凉,有清热解暑、利小便、降血压的功效,对口渴、暑热多汗、高血压等有一定的帮助,是夏天一种很好的解暑之物。西瓜虽好,但是吃西瓜也有讲究。西瓜属寒性食物,易伤脾胃,所以脾胃虚寒或大便稀薄的人最好少吃。正常人也不宜食用过量,否则会损伤脾胃而引发消化不良或腹泻。虽然西瓜很甜,但水分含量多,90%以上是水分,所以不用担心吃西瓜导致肥胖,而且西瓜有利尿之效,故可以帮助减重。
俗语说“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多吃桃子帮助补铁补血,能使人气色红润,但是有的人对桃子上的毛过敏,因此,吃前用盐直接搓桃子的表皮,然后再用水冲洗,能较干净地去除桃毛,这样可以避免食桃带来的消化不良或过敏。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维生素c含量高,但由于糖度含量高,容易上火,所以民间有“一个荔枝三把火”之说。每次吃荔枝注意控制量,每次10来颗比较安全。过量吃荔枝,可能会促进体内“火气”爆发,让皮肤长暗疮,所以切不可贪吃。葡萄营养丰富,酸甜可口,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生津液等功效。有的人喜欢连皮一块吃下去,认为这样更有营养。虽然增加了一些营养,但葡萄皮含有某种物质,称为单宁,不仅会产生涩味,还可能会影响消化。所以,吃新鲜葡萄还是吐皮为好。
水果基本的营养成分类似,如都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但不同的水果,营养价值略有差异,例如补血水果桃子、樱桃。补维生素c水果枣子、荔枝。健胃水果菠萝、葡萄。减肥水果西瓜、香瓜。因而每日两次不同种类的水果,尤其是两种不同颜色的水果搭配,更具有美容和保健效果。
多吃水果有营养PPT3
秋天应多吃的水果
柚子:每100克柚子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为9.5克。这对于肥胖者而言,无疑是好消息。医学认为,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的食物会使人体血糖和胰岛素激增,从而引起肥胖,甚至导致糖尿病和心脏病。
山楂:山楂含钙量在秋季水果中最高,每百克果肉中含钙52毫克。孕妇和儿童对钙的需求大,这两类人群不妨在饭后吃点山楂。
柑橘:维生素B1对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具有重要作用。在秋季盛产的水果当中,柑橘的维生素B1含量最高。中医认为,柑橘养阴生津助消化,有止咳化痰的功效,肺部不适的人比较适宜吃。
鲜枣:鲜枣相比其他秋季水果,多项营养元素含量均居首位,如维生素C、钾、镁等。维生素C可软化血管、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和动脉硬化。同时,维生素C有助于阻断致癌物质N-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从而降低了肿瘤的形成风险;钾能增强肌肉的兴奋性,参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热能代谢;镁具有抑制神经的兴奋性,参与体内蛋白质的合成,肌肉收缩和调节体温的作用等。
各种人群吃水果的禁忌
经常胃酸的.,不宜吃李子、山楂、柠檬等含有机酸较多的水果。
经常大便干燥的,可多吃些桃子、香蕉、桔子等,因这些水果有缓下作用。柿子含大量柿胶,吃多了可加重便秘。
经常腹泻的,不要多吃上面提到的有缓下作用的水果。可适当吃些苹果,因为苹果有收敛和固涩的作用。
有心脏病及水肿的,不宜吃含水量较多的西瓜、椰子等水果,以免增加心脏的负担以及加重水肿。
患有糖尿病的,不但要少吃糖,同时也要少吃含糖量较多的梨、苹果、香蕉等水果。
肝炎患者多吃些桔子和鲜枣等含维生素C较多的水果,有利于肝炎的治疗和恢复。
肾炎、高血压等病患老人切不可多食香蕉,香蕉性寒、质滑,但含钾量高。
老年朋友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在饭前吃水果,以免影响正常进食及消化。老年人本身消化功能较弱。气血差的老年人如果耗费在消化中的精力过多,无形中就是在透支自己的健康。因此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以免遭受病魔的欺骗。
秋天吃水果的误区
水果烂一点就不能吃。买回来的水果放久了,会有些许腐烂的部位。很多人都会把烂掉的部分剜掉再吃,以为这样就健康了。在水果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以扩展青霉为代表的青霉,它们产生的展青霉素会产生引起动物的胃肠道功能紊乱,肾脏水肿等病症,并且因为展青霉素与细胞膜的结合过程是不可逆的,会对细胞造成长期的损伤,甚至有可能致癌。就算你把霉变部位去除再食用也未必安全,因为霉菌产生的展青霉素可以扩散到果实的其他部位。因此,苹果烂一点就不能吃了哦!
饭后马上吃水果。有专家列出的饭后9种行为杀手中,饭后吃水果高居榜首,可见其危害性。因为主食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物质消化比较慢,会导致水果被阻碍前进停滞胃内。水果的主要成份是果糖,在胃内的高温下产生发酵反应甚至腐败变化。此时水果会生成酒精及毒素,出现胀气、便秘(便秘食品)等症状,并引起胃灼热、消化不良、肚痛等。而且,水果中含有类黄铜化合物,如果没能及时地进入小肠消化吸收,被食物阻隔在胃内后,经胃内的细菌作用会转化为二羟苯甲酸。而饭中进食的蔬菜含有硫氰酸盐,在这两种化学物质作用下,干扰甲状腺功能,可导致非碘性甲状腺肿。
睡前吃水果。人的排钙高峰期常在进餐后4~5小时,若在睡前吃水果,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上床入睡,尿液便滞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不断增加,容易沉积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而且,睡前吃水果会导致胃鼓胀,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胃、肠、肝、胆、胰等器官在餐后的紧张工作会传送信息给大脑,引起大脑活跃,并扩散到大脑皮层其它部位。
吃水果不漱口。珐琅质又称牙釉质,位于牙冠表面,是一层坚硬、白色透明的组织。它保护着牙齿内部的牙本质和牙髓组织。因此,光亮完好的牙釉质是牙齿健康的保证。当我们长期食用含酸性成分高的食物时,牙齿表面牙釉质就会脱钙。像李子,石榴,葡萄,柠檬及酸橙这类水果,尽管十分富有营养,但它们都含有高浓度的柠檬酸,苹果酸或酒石酸。这些酸性物质会腐蚀牙齿的珐琅质。
水果吃太多。无论什么营养素、什么食物,都要讲究一个“度”。食用过多的果糖会使人体缺铜,导致血液血胆固醇增高,引起冠心病。因此,含糖较高的水果苹果、梨、柑橘、柿子、西瓜、桃等如果吃太多,同样不利健康。芒果、菠萝等水果会导致过敏,如果吃太多嘴皮会发麻、红肿,严重的全身出皮疹。其次,中医认为一些水果的性质有偏向,吃太多同样不利身体阴阳平衡。比如:苹果,性凉,含钾较多,吃多了会引起腹胀。因此,脾胃虚寒、溃疡病人不宜多吃。
秋季食物饮食禁忌
1、苹果:果汁可止泻,空腹吃可治便秘,饭后吃能助消化。但是苹果富含糖类和钾盐,摄入过多不利于心、肾保健,患有冠心病、心肌梗死、肾炎、糖尿病者,切忌多食。
2、梨:具有止咳、化痰和清燥等作用,对治咳喘、风热、咽炎等有良效。因性寒,脾胃虚寒、口吐清涎、大便溏泄者应慎食;又因含糖量高,过食会使血糖升高,故糖尿病者少食。
3、柑橘:内含大量胡萝卜素,入血后转化为维生素A,积蓄在体内,使皮肤泛黄,即导致“胡萝卜血症”,俗称“橘黄症”,继而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综合症状。患“橘黄症”后,应适量多食植物油,并多喝水,以加速其溶解、转化和排泄。
4、柿子: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C和鞣酸,营养丰富,有降压止血、清热滑肠、润肺生津等功效。但内含大量柿胶酚和果胶,与胃酸相遇会凝集成纤维性团块,即“胃柿石”,导致胃脘疼痛、消化不良;又因果胶有收敛作用,故便秘者忌食;不宜空腹服用,更不宜与螃蟹、山芋等同食,否则更易产生胃柿石。
5、石榴:含大量果糖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味甘性温,为湿热类水果。石榴对痢疾、脱肛和咽炎等有疗效,但体虚阴虚燥热者慎食;泻痢初起、有湿热者也不宜吃鲜果,即使常人也不宜多食,多食伤齿,且使人厌食。
6、菱角、荸荠:许多人吃生菱角用嘴啃皮、吃生荸荠不削皮,而不经消毒杀菌,很易感染上姜片虫病。姜片虫虫体肥厚,在显微镜下观察极似切下的姜片,入人体后寄生于小肠内,导致营养不良、消瘦和贫血等,对小儿危害更大。再则两者性寒滑,常人也不宜多食;脾胃虚寒、便溏腹泻、肾阳不足者均不宜服用。
7、板栗:含淀粉、蛋白质、粗纤维和多种维生素,味甘性温,甜糯爽口,有“千果之王”和“木本粮食”的美誉。板栗有益气补肾、健脾补肝、调理肠胃之功效。中医称其为“肾果”,尤适肾病者食用。但板栗坚实,生食难于消化,熟食易滞气积食,一次不宜多食;有安肠止泻作用,便秘者忌食,否则加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