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只有一个地球》的资料!!

《只有一个地球》这本书副标题为《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是一本讨论全球环境问题的著作。

这本书是由英国经济学家b.ward和美国微生物学家r.dubos委托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m.strong编写的。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由40个国家、58个国家和152名专家组成的传播咨询委员会协助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

扩展资料:

《只有一个地球》全书从整个地球的发展前景出发,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不同角度,评述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呼吁各国人民重视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该书已经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对于推动各国环境保护工作有广泛影响。本文章选入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13课。

北京课改版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21课、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10单元的1课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上册的第7单元的35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只有一个地球

有关于六年级上册的《只有一个地球》的相关资料

一、教材说明

本课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

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最后,得出结论: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学习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目睹、和蔼可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可先让学生通读课文,至少读上两遍,使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可提出“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并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1)从地球在整个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十分渺小的。地球的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在整个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一个数字,一个比喻,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

(2)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3)地球的资源有限而又遭受无节制的开采和随意毁坏。矿物资源的形成需要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因此,“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就可能面临“枯竭”的危险。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各种可以再生的资源,由于人们“随意毁坏”,“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再生”,还酿出“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

(4)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课文引用科学家研究成果说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至于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即使“实现”,也不可能有多少人去居住。

2.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可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读一读,说一说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然后抓住这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联系全课,说说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体会地球的“可爱”,可从“遥望地球”所见到的景象和自然资源等方面思考;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从“不加节制”“随意毁坏”“不顾后果地滥用”等方面去思考。强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两重性:它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强调“同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如果精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可爱的地球就会更加可爱。

3.本课在表达方面十分注意用词的准确,行文的严谨。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以增强学生的语感。“思考·练习”第三题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对这类句子在用词方面的思考。指导学生做这个题时,可以先让学生把加点的词语去掉读一读句子,再读一读原句,比较一下,用不用加点的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然后,可让学生从课文中再找一找类似的句子,并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比较;最后,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4.地球上可供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但人类可以开发新的活动领域,如海洋。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类可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如核能。因此,在强调“只有一个地球”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这层意思,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应该在保护好地球的同时,大力开发新领域和新能源。

5.本课是说明性文章。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如,“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读这段话,“但是”之前为一个层次,可用较平直的语调,把“设想”读得稍重一点,以强调这仅仅是设想;“但是”要强调,以引起人们注意“但是”之后的内容,“即使”可强调,使人们感到,这种设想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又有多少人”稍加强调,以便使人们意识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了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只是极少数人。

6.对小学生来说,本课的生词较多。大多数词语,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比如“生态灾难”,只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到水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现象,就能基本理解。下列词语解释,仅供教师理解教材参考。

遨游:漫游;游历。

璀璨:本指珠玉等光彩夺目。这里指各种星球光亮耀眼。

宇宙: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恩赐: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慷慨:不吝惜。

枯竭:用尽。

目睹:亲眼看到。

地质:地壳的成分和结构。

滥用:过度使用,没有节制。

四、参考资料

1.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水土流失严重。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7%。

沙化迅速发展。沙化土地已达到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5%。

水源污染明显加重。有42%的城市水源受到污染。

2.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

土地面积110位以后

耕地面积126位以后

草地面积76位以后

森林面积107位以后

3.森林资源的危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是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除了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外,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障农牧业生产、保存生物物种、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人均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107位之后。严重的问题是,我国的森林资源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当中。1981年与1976年相比,全国林地面积减少了309万公顷。据调查,全国有23个省、区、市的森林面积是减少的,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滥砍滥伐和毁林开荒。西双版纳是我国一片比较完整的热带雨林区,生长着许多热带、亚热带植物和珍稀动物。由于不适当的开垦,平均每年毁林2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69�4%下降到1980年的26%。

4.北京地下水的污染。北京水资源十分紧缺,而地下水资源正面临被严重污染的危险。污染源主要来自人本身和自然界两个方面。从自然界来说,每一场西北风都要给北京带来大量的泥沙尘土,落到地面后被雨水夹带渗透地表,污染了地下水。人本身对地下水的污染,比自然界造成的后果更严重。现在,北京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几乎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处理就排进河流。被污染的河水渗透河床及沿岸地表,造成了地下水污染。人为污染还来自超采地下水。超采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使地下水中所含各种有害物质高度浓缩。为了解决北京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要实行南水北调。但如果不注意解决地下水污染,即使将来每年十几亿立方米南水调进了北京,也可能抵不了地下水的被污染。何况那时北京的用水量将远远超过今天,北京水资源形势将因此更为严峻。

5.耕地面积的减少。我国人多地少。1978—1994年,全国耕地净减6880万亩,人口增加2�3亿。人均占有耕地由1�55亩减至1�19亩。在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目前人均耕地已下降到不足0�6亩,以至人们把可耕地称为“保命田”。但近年来土葬成风,不但埋葬死人,还为早已去世的祖先造坟立碑,甚至为活人圈地垒空坟,导致良田抛荒。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只有一个地球》的教案(简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宇航员的感叹。 教学准备:关于地球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本设计是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板题示标:

1、出示课题,齐读。

2、复习: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板书: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

3、出示目标,指名读。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观全文、抓要点

自学指导一:浏览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向我们发出了怎样的呼吁?(1分钟后交流。)

1、生读文体会。

2、交流:相机出示最后一段,指导朗读!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分层次、细品味

自学指导二: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批注作者所用的说明方法,品味地球的美丽与渺小,然后谈谈你的体会。(2分钟)

1、生读文体会。 2、交流:

a.着重抓住“美丽”与“渺小”两个方面,相机出示“资料链接”。 b.引导交流说明方法。

c.练习朗读,体会地球并不大的含义。

自学指导三:默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地球有什么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3分钟后交流)

1、学生自学。 2、交流:

地球的特点: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课文从以下几方面讲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a.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随意破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b.课件出示一组数据,了解地球资源有限。

据有关资料表明,一些矿物资源可维持的年数是:铜22年,铁61年,铝164年,许多

稀有金属可用十来年。

c.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标示重点词语,感悟地球的遍体鳞伤、千疮百孔。 d.举例说说什么是“生态灾难”? e.合作读3、4自然段。

f.资料链接:“地球每天发生的变化”

课件出示:

每天,我们的地球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800亿吨水在悄然流失。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亿人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此死亡。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外衣。

g.谈感受,练笔。

自学指导四:默读课文5-7自然段,思考后同桌讨论: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3分钟后交流)

1、学生自学讨论。 2、汇报。

引导学生从这几处考虑:

a.科学家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

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至少”一词说明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40万亿千米的距离

坐普通飞机需要600万年)

b.去火星和月球的设想也是不可能的。

3、引读第8自然段。

4、完善板书,理解“只有”的内涵,体会地球的珍贵。

三、回归目标,升华情感:

回归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方法。 小结升华:

为了地球母亲永远容光焕发,我想对自己说:“只有一个地球!”为了子孙万代拥有幸福的家园,我想对全人类说:“只有一个地球!”

四、布置作业:

1、阅读文章《田野中的哭声》,画出自己感动的地方,并写上自己的体会! 2、阅读《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爱护》。 3、设计一句环保格言或环保小报,宣传给身边的人。 五、板书设计:

范围很小 事实 13.只有一个地球 资源有限

难以移居 假设

怎样做只有一个地球课件ppt在电脑上

可以在网上找个地球旋转的gif格式的图片或者平面图,然后插入ppt里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尺寸调整就行了。

《只有一个地球》课文从那几个方面介绍地球的概况

《只有一个地球》课文从那外形方面、资源方面和人类无法移居其他星球方面三个方面介绍地球的概况。

1、外形方面: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外面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2、资源方面: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而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3、人类无法移居其他星球方面: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扩展资料: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篇课文选自讨论全球环境问题的著作《只有一个地球》。

全书从整个地球的发展前景出发,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不同角度,评述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呼吁各国人民重视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该书已经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对于推动各国环境保护工作有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