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二年级语文《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亡羊补牢》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语文《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读“窟窿,叼、劝”4个生字,会写“寓、则、窟窿、狼、叼”等9个生字。

2、联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窟窿、街坊、劝说”和课题“亡羊补牢”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后抓住关键词,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故事大意。

4、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今天学习第九课:寓言两则。(提醒寓的写法)齐读课题

2、第一则寓言的名字叫——亡羊补牢。

二、默读课文,梳理事情的起因和结果

1、默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课文中哪一句话在讲“亡羊”,用横线画出来。

(2)哪一句话在讲“补牢”,用波浪线画出来。

交流“亡羊”

交流,出示句子。生字较多,再请生朗读。哪个词语最难记住?抓重点词语

跟读“窟窿”,根据字形理解字义。所以破了个窟窿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3)齐读句子。

(4)用上因为……所以……说话

相机板书:窟窿、叼走或丢了(写时要注意什么)

(5)在田字格上写一写。

(6)联系课文,现在你知道了“亡羊”就是——“亡”就是——(板书:丢失)

交流“补牢”

交流,出示句子。关注“结结实实”,请生再读。

因为他堵上了窟窿,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所以——

板书:堵上、再也没丢

联系课文,你知道了“补牢”的意思是——(板书:羊圈)

2小结:

(1)现在你能把“亡羊补牢”连起来说了吗?(请两人说)

所以,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发生的起因,最后一个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结果。

过渡:羊丢了之后,养羊人是不是马上就把窟窿修补好了呢?中间发生了什么,我们去2-4自然段读一读。

(板书:起因、结果、经过)

三、重点研读“经过”,提炼关键词

1、读“街坊”,理解意思(邻居)。读“劝说”,理解什么时候需要劝?

2、分角色朗读

(1)出示句子。作为街坊,你会用什么语气来劝他呢?板书:劝说

再着急一些。(请两三人读)

(2)但是这个人却说——出示句子。用你的理解来读。

就是这满不在乎的样子,不听劝说。板书:不听

(3)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

3、结果如何,用上因为、、、、、、、所以、、、、、、说话板书:又丢了

4、回到结果,体会含义

(1)这时候他才恍然大悟。你从哪段话知道的?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齐读。

(2)你能给划线的句子换个说法吗?换个说法,意思一样。

最后,他终于接受了邻居的劝告,把羊圈修补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

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写一写:我想对养羊人说——交流

(3)通过一个简短的小故事能悟出一个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四、提炼关键词,讲述故事大意。

1、小结方法:刚才我们在学习时先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了大意,再从这句话中找出了一些主要的关键词写在了黑板上。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把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吗?自己试一试。

2、请两人说,再四人小组里说

二年级语文《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懂得要听取别人的劝告,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猜成语导入,感知寓言

A、同学们喜欢猜成语吗?生答。现在请大家看屏幕图片猜成语。Ppt先后出示图片“狐假虎威”,“刻舟求剑”,“拔苗助长”,“鹬蚌相争”,“亡羊补牢”。生猜,师评。

B、请问学生这些成语属于哪一类?

C、那寓言有什么特点呢?生答。师总结: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一个道理。

D、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板书课题。请生齐读课题。

二、听课文朗读,自由读文,初步了解课文

A、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边听边标自然段序号。

B、让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找出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C、请生说。引导生:起因“羊圈破了,丢了羊,在第一段”,经过“没有听劝告,没修羊圈,又丢羊,在2,3,4段”,结果“重新修补羊圈,再也没有丢羊,在最后一段”。适时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D、过度语:大家通过听,了解了故事内容,真的很棒,相信在接下来的“自主学习”

中,也能很出色的完成导学案。现在请各组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讨论导学案里的题目并做好记录。

三、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

(1)、说说“亡羊补牢”这个成语中“亡”和“牢”的.意思(XX)

(2)、养羊人一共丢了(XX)次羊。每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他分别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完成表格

(3)、养羊人在修补羊圈时,他的邻居恰好经过,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请动起你的金手指,写下他们可能说的话。

邻居说

养羊人说

(4)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类似养羊人的例子,请举出一个事例。

过渡语:孩子们,看你们的导学案完成的不错,现在来交流汇报,碰出咱们的“智慧之花”吧!

四、交流汇报

A、请小组代表来说说“亡羊补牢”这个成语中“亡”和“牢”的意思。后Ppt出示答案,生齐读,加深印象。

B、那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啊?第一次为什么会丢呢?引导生看书中第一段,齐读相应语句。在起因处板书:圈破羊丢。师:他是怎么想的,如何做的呢?生答。引导生找

由于他不修羊圈,结果怎么样?生答。板书经过:不听劝告,再次丢羊

C、那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修羊圈,此时他很难过,他有什么想法呢?根据生的回答,引导生找到课文最后一段相应的语句品读,引导生想象他后悔叹气的样子。后悔之余,他是怎么做的呢?结果如何?根据生的回答,出示Ppt相应的答案,板书结果:修羊圈,不丢羊.

D、揭示寓意。师指着板书,养羊人虽然丢了羊,但他后来听取(XX),及时(XX),所以没有再(XX)。可见他是个(XX)的人。生活中,我们犯了错误,也要(XX),也不算晚。板书寓意:知错就改,为时不晚。

五、拓展延伸

A、无巧不成书,养羊人在修补羊圈时,他的邻居恰好经过,把你们想象到他们会说的话语说出来吧。请一学生说,师评。老师也写了几句话,ppt出示,请男女生分别读邻居和养羊人的话。

B、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类似养羊人的例子,师先举出一例子,再请一位学生来说说类似的例子。生说,师引导。师评。

六、课堂小结

二年级语文《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后悔”等词语。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复述故事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那么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听过的故事:童话故事《小红帽》、《狼外婆》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开天辟地》还有成语故事《闻鸡起舞》《胸有成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类故事-----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2、请给“亡”“牢”组词。

死亡(板书:死亡)监牢

3、、“亡羊补牢”里的“亡”、“牢”是什么意思?

师:平时,我们学习的“亡”是死亡的意思,有人认为是失去的意思,有人认为“牢”是牢房的意思,到底是什么?请你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本课的生字带词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讨论:(1)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呢?

(2)小组讨论、交流。

A、羊圈破了个窟窿。

B、街坊是咋样劝告他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C、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乎。

D、想一想:养羊人这这时会咋样想呢?

E、同桌分角色朗读。

(3)街坊真心劝告,可养羊人却不当回事。看一看,会有咋样的后果呢?

A、又丢了一只羊。想一想,这个“又”字应该咋样读?

B、指明学生读,教师指导。

(4)指名读课文第1—4自然段,说说如果用题目中的两字来概括,这部分讲了什么?(亡羊)

2、养羊人第二次丢羊后,他又是咋样想、咋样做的?

A、学生读课文中相关的部分。

B、出示课文插图,看图说一说:这个人在干什么?

(补羊圈)

C、“赶快”咋样理解,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D、养羊人的行动这次为什么这么快呢?

E、想一想,他的做法对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F、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这部分又可以用那两字概括?

(补牢)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如果这个人不修好羊圈,还会出现咋样的后果?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咋样的道理?

(事情出了错,要及时补救,以避免再错)

3、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4、同学们,我们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像这样的故事很多,我们来看图说出寓言故事的题目吧,这是画蛇添足、坐井观天、掩耳盗铃,课后希望你们多去看看寓言故事,下节课,我们要举行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五、巧设作业深化情感

1、背诵这则寓言。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亡羊补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则寓言。h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初步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IK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

1、课件出示“窟窿”图片,提问:图上是什么?

2、出示生字词“窟窿”,指导读准字音,“窿”读轻声。

“窟窿”是“洞穴”的意思,所以“窟窿”两个字都是“穴字头”。

3、板画羊头剪影,这是哪种动物?板书“羊”。羊住在哪里呢?(羊圈)板画羊圈。出示字卡“圈”,读准字音,组词

学习“圈”的另一个读音:老师画的羊圈是什么形状的?(圆圈)。“圈”的另一个读音是“圆圈”的“圈”。

4、当羊圈出现窟窿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随文识字,整体感知

1、请同学自己阅读这个故事,并画出生字词。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

2、同桌一起自学生字,找出你认为易错的、难写的字互相考一考。

3、分节朗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纠正读音,并随机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随机学习生字,师生共同进行分析、记忆。

从读音、字型、字义和组词几个角度学习。

4、小羊都回到了羊圈里,如果把他们都放到草地上你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词语

亡羊补牢 悔恨 钻研 接连不断

接二连三 堵车 狼狗 钻牛角尖

指名读、领读、开火车读

选择喜欢的词语造句子

4、这么多的生字,只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写好它,请你观察这些生字,你觉得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对大家说,就请你大胆地提出来吧。

重点指导“悔”“圈”“狼”“补”四个字。

   三、回文感知,质疑

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现在就请你再来读一遍课文,并请你画出不懂的地方,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写在书上。

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预设问题:

1、解释词语“亡羊补牢”: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街坊”(提示:指名一个学生回答:你家住在哪里?谁家和他住在同一条街上?街坊就是?

四、结束

这么多可爱的小羊,究竟是怎样丢的呢?在养羊人身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亡羊补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读6个字。指导书写“牢”“补”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的'道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近我们看过许多成语故事,比如(出示:画龙点睛)这个呢?(画蛇添足)这个呢?(滥竽充数),你还知道那些?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有许多的成语,有的成语还有一个动听的小故事。今天,我们就再从课文里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出示:亡羊补牢)

1、读得不错,仅仅4个字里面就有3个生字,你们都能读正确,看来昨天认真读书了。再读这个词。(带拼音)再读(不带拼音)。

2、猜猜”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①学生说得都一样--有不同意见吗?那么合起来“亡羊补牢”是什么意思?猜猜。

②学生说的不一样--有不同的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想啊,读了故事你们就会知道了!那你们的故事读得怎么样呢?

①真的没问题了吗?你们再练练吧,要把字音读正确。待会读给大家听。

②读好了?同桌互相说说那不好读,在一人一段的读读。

想给大家读读吗?这么多都想读,那得先闯过我的字词关,才能让你读呢!(读词)。

闯关:

第一关:点名读;自己复习,找男生进行闯关。(推荐代表读第一段)

第二关:男女生轮读,自己再复习,找女生闯关。(推荐代表读第二段)

第三关:自己练习,指名闯关。(作为奖励读第三段)

(二)精读课文,体会寓意

成语故事ppt课件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

wáng yáng bǔ láo

[释义] 羊丢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语出] 《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正音] 亡;不能读作“wànɡ”。

[辨形] 补;不能写作“朴”。

[近义] 知错就改

[反义] 知错不改

[用法] ~常和“未为晚”连用。一般作主语、谓语、宾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他们单位昨天发生失盗后;领导立即~;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英译] mend the fold after a sheep is lost

[成语故事]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藏古亡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优质教育文档持续更新中,喜欢记得收藏关注哦!

《亡羊补牢》的教案1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一)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二)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三)指名读,齐读。

(四)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五)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六)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导入新课时我尽量用激情的话语去带动学生,创设一个活泼、轻松、互动的情景。继而通过对课题的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一)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检查读书情况

(三)出示词语

叼走 街坊 修补 堵上 后悔 窟窿 丢羊

1、指名读

2、小老师领读

3、开火车读

4、齐读

(四)出示生字

亡 丢 则 叼 补

2、同位间合作:组词或说一句话

3、全班交流

(本过程遵循了从“文――词――字――文”的识字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且在分析字体结构的同时进行写字教学,让学生达到了会用会写。)

(五)写字

板书 亡 丢 则 叼 补

1、自己观察,怎样写才漂亮?(全班交流)

2、师 小结:“叼”字第五笔提不要写成撇;“补”要写衣字旁。

3、学生描红,练习写

三、回文再读,读好

(一)整体感知

1、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2、 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低年级学生概括力、语言组织能力稍弱,所以我将课文内容总成两个小问题让学生简洁明了的说出课文大体意思,不浪费时间。)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2、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1)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2)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3)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4)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1、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2、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3、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 导读出重音。

4、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三)朗读全文,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 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讲解、理解课文时,我通过句式转换、比较句子 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不但让学生练习了反问句和肯定句的转换,而且培养了语感,更让学生明白了养羊人的后悔与改正。)

四、 总结全文。

(一)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二)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三) 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五、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六、作业:

(一)背诵这则寓言。

(二)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亡羊补牢》的教案2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 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 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⑴羊圈破了个窟窿:

①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②“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③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④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⑤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⑥指名背。(指导方法)

⑵街坊劝告,他不听:

①“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②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③引导评议,齐读。

④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⑤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⑥指名读,评议。

⑦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⑴指名读第4节,评议。

⑵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⑶齐读第4节。

⑷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⑴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⑵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⑶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⑷指 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⑸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⑹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⑺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⑻“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⑼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 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 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 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

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七、作业

1、背诵这则寓言。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亡羊补牢》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读“窟窿,叼、劝”4个生字,会写“寓、则、窟窿、狼、叼”等9个生字。

2、联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窟窿、街坊、劝说”和课题“亡羊补牢”的意思。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故事大意。

4、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寓言”,学生齐读,说一说什么是寓言(小故事,大道理)

2、读课题《寓言两则》,怎么理解“则”(篇,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3、齐读第一则寓言题目:亡羊补牢

二、自读课文,生字过关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2、生词过关:羊圈 窟窿 叼走 劝说 街坊 后悔

(1)小老师领读,重点关注:窿、坊读轻声,多音字“圈”

(2)去掉拼音,小组开火车过关

(3)全班齐读

三、概括大意,总结寓意

能力迁移,运用学习《燕子专列》的方法,根据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再圈一圈关键词,加上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1、起因:

(1)指生读第1自然段

板书关键词:“窟窿”(指导书写,注意“窿”中间有“一”,什么是窟窿?根据“穴”理解,破洞)

(2)用因为......所以.......说话。板书关键词2:“叼走”

(3)概括:一个人的羊圈破了窟窿,羊被叼走了。

2、经过:

(1)羊叼走了,谁来帮助他了?(街坊,指导朗读,提醒轻声)怎么帮助的?(劝说)

板书关键词::“劝说” 是怎样劝说的?

PPT出示:“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哪个窟窿吧。”指生朗读(有一点点着急,你比她更着急)齐读。

PPT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他的意思是什么?你赞同他的说法吗?(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了) 补充板书“不听”

(2)PPT出示第3、4自然段,关键字:“又叼走”

(3)用上因为所以把经过说清楚(因为不听劝说,所以羊又被叼走了)

3、结果:

(1)结果是什么?关键词1:“后悔”

PPT出示“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你能给他换个说法吗?

出示: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男女生读,提问:这两句话意思一样吗?

PPT出示红字提醒“双重否定句”“肯定句”。

师:把不字去掉,双重否定句就变成了肯定句,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

男女合作读这两句话,相同句型练习。

(2)填空:他很后悔,是因为 。

接受劝告,他堵上了窟窿,羊也 。

(3)关键词:“堵上” 关键词:“没丢”

(4)概括全文大意

4、理解“亡”、“牢”的意思

本来“亡”“牢”的意思是什么?那联系课文,你知道他们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吗?连起来说一说。

5、读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

揭示寓意

PPT出示:一个人有错并不要紧,只要能及时纠正,就不算晚。

四、课后延伸

用同样的方法读寓言,再讲给大人听。

《亡羊补牢》的教案4

一、教材简析

《亡羊补牢》是一篇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 。讲的是一位养羊人 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告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 第二天他又丢了羊, 才后悔没有听从街坊的劝告, 于是赶快动手把窟 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二、教学目标

1、会认 4个生字, 学写 8个字。 正确读写 “亡羊补牢、 羊圈、 窟窿、叼走、街坊”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学习 读懂寓言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寓意,引导学生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看图片猜故事的游戏, 好不好? (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2、这些故事都有什么特点呢?对,这些都是寓言故事,这些短小的 故事都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走进寓言两则。齐读 课题, 这节课, 我们一起学习第一则寓言, 伸出手跟老师板书课题 《亡 羊补牢》 。 (注意补是衣补旁,左边最后两笔是撇点 ) (齐读。 )

4、理解题目。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这里指羊圈。

你是怎么知道这两个字的意思的? (查字典和联系课文都是理 解词语的好方法。 )

这两字个的意思都清楚了, 谁能完整的解释一下亡羊补牢的意 思?

养羊人丢失了羊, 把羊圈补好了。 这也是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大家读寓言故事,知道了题目就能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板书:读 题目 知内容)

(二)检查字词

咱们在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字词你一定能读准确。

字词学习

(1)第一行,谁来试一试?

叼走 劝告 后悔 羊圈

注意圈的读音。齐读这一行。

(2)第二行,可是有点难了。谁想试试?

街坊 窟窿 结结实实(实在这里读作二声的)

理解“街坊”意思?什么叫街坊?住在一条街上的人,也就是我们所 说的邻居。

(4)指导“窟窿”大家看这个词,你发现了什么?(穴宝盖) 出示:这就是古代的穴字,多像两块石头拱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洞啊, 穴也是洞的意思,所以跟洞有关的字大多带有穴字头。

这两个字在书写的时候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字形特点:盖得住漏的出,注意隆中间的小短横不能漏了)

下面把窟窿这个词在你的本子上工工整整的写一遍。

(三)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结合预习卡: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到了养羊人丢羊的呢?几次丢 失羊?

2、作者为什么会两次丢羊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 先请大家自由朗 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师:有些同学的习惯非常好,读完了课文就坐得端端正正的。

(一)学习第一次丢羊

过渡:“窟窿”这个词不但难写,它还给养羊人带来了很大的麻 烦呢。谁来说说它带来了哪些麻烦?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展示: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 叼走了)

此时, 这个人丢失羊, 心情是什么样的?谁来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 读。

(二)研读第二次丢羊

养羊人为什么又第二次丢羊呢?请大家默读 3―5段, 画出有关句子。

1、指名读。此时,街坊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劝他,从哪里知道的? 师:哪个词看出他着急? (赶快)

师:街坊应该用什么语气劝说呢?现在我就是养羊人,你来劝劝我。 (二个孩子)

一起来劝劝我吧。 (齐读)

(出示 PPT :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2、师: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而养羊人怎样想的呢?谁来做养 羊人?

(出示 PPT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此时, 养羊人是一种怎样的态度或语气来说的呢? (谁能试着填一填) 出示:他 说:“羊已经丢了, 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无所谓, 毫不在乎)

3、分角色朗读。街坊着急,他无所谓。下面同位俩合作练习读一读。 师:哪位同桌来展示一下呢?

总结方法:大家看体会这人物的心情和语气。就能读好人物的对话。

4、所以,结果是:所以,第二天早上 (出示:他去放羊,发现 羊又少了一只。 )

5、这是养羊人第几次丢羊?你是从那个句子中读出来的?两个又

6、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这句话中有两个“又”字,我觉得 有点嗦,去掉可以吗?

自己读读看。

指名说。 (两个又字看出因为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再次丢失了羊,为 他很惋惜。 )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惋惜再来读。

(三) 理解寓意。 养羊人有没有改正自己的错误呢?他是怎么做的? 我们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指名读。 (PPT )他很 后悔 ,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 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

(抓住,后悔,赶快体会他及时改正错误的做法)

(1)他很 后悔 ,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对比句子,体会原句的好处。 (原句更能体会他决心彻底改掉自己的 错误。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从赶快一词中,你又体会到什么(要 及时改正错误。 )

再读这段话。

2、理解寓意。 Ppt 出示课文插图:

同学们想一想: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 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 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师总结:是啊,有了错误及时改正,就不算晚。正如这个故事的出处 《三国志,战国策》中记录的出示: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请大家 记录在书上。 这就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板书:明寓意。

(四)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言

师: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类似亡羊补牢的事,你能举个例子吗,可 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也可以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

生:看书姿势,写字姿势,学习不认真等。

师:犯错不怕, 只要我们能像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一样知错就改,就 还不晚,所以,人们经常说,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

你看,我们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理解了寓言。板书:联系生活 师总结:和学生一起理顺学习寓言的方法:

(五)复述故事:

1、同学们,寓言故事读明白内容,明白寓意还不行,我们还要能讲述 下来。 你试着根据老师的提示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吗?自己先练一练。 看着提示能讲下来,可以是我们的讲故事小能手。

2、没有了提示,如果能讲出来,那就可以称为“故事大王了”你们能行吗?

3、同位互相试一试。

谁能来讲。

为什么没有了提示, 你们也这么快就讲下来吗?因为你们抓住故事的 的一些重点词句, 按照故事发生的过程就很快讲述下来这也是我们学 习讲故事的好方法。

(六) 布置作业

1、把这则寓言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阅读其他寓言故事,班会上与大家交流。

#K12教育#

二年级语文《亡羊补牢》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语文《亡羊补牢》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语文《亡羊补牢》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读课文中的4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窟窿”“叼”等字。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3、理解“亡羊补牢”“劝告”等词语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一)理解“寓言”的意思

1、可以说说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也可以说说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

(二)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亡羊补牢》。

2、你知道每个字的意思了吗?理解“亡”和“牢”的字意。引导理解题意。

二、初读感知

1、自学课文:读准字音,想想课文哪些句子写“亡羊”,哪些句子写“补牢”?

2、交流:课文讲那个牧羊人丢了几次羊?

找出第一次发现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板书:发现

指导:读准多音字“圈”,范写“窿”提示第11笔,“叼”的最后一笔是什么?

找出第二次发现又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板书:发现

再次书写“窟窿”和“叼”

3、找出牧羊人“补牢”的句子。板书:赶快没丢过

4、讲故事大意:用上“发现……发现……赶快没丢过……”

三、体会寓意

(一)、抓“劝”切入,初知寓意

1、牧羊人第一次丢了羊,邻居曾经怎样劝他?找出句子,理解“街坊”。

2、“劝”和“说”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劝”指发现别人的问题,让别人改正)

3、练读对话。如果说第一次丢羊是个意外,那么第二次是什么原因?

4、看图说话,看到牧羊人使劲地修补羊圈,这回街坊们在说什么?

(如果……幸亏……)

5、小结:牧羊人不听劝告,继续丢羊,听了劝告,不再丢羊。可见,做错了事听听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是多么重要。

(二)、抓“劝”展开,理解寓意

1、教师用白话讲《战国策》庄辛劝告楚襄王的故事。

《亡羊补牢》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古时候的一个“劝告”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个叫庄辛的大臣发现楚王整天不理朝政,东游西荡的。庄辛很担心,对楚王说: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楚国必将灭亡。楚王不听,结果5个月以后,秦国兵打进来了,楚王吓得没了办法,连忙请庄辛出主意,庄辛说了很多话,其中一句就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2、理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意思

听了故事,你说楚王丢羊了吗?那么庄辛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亡羊”其实指?——有了错误“补牢”呢?——及时补救未为迟也——还不算迟。

楚王听了庄辛的话,立即改正了错误,终于是使楚国免遭了这次灾难。

(三)、顺“劝”回归,学讲故事

1、一个小小故事的改变了楚王,改变了楚国的命运,可见这个故事多么有意义,你们愿意把它讲下来吗?

2、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讲给有缺点必须改正的人听,讲给自己听,多想想自己的缺点,争取改正。)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讲故事

教学设想与反思: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学习寓言的一个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故事内容的学习懂得寓言所包含的寓意,从而给学生一些做人的启示。因此,教学中必须考虑寓言的特点以及学习寓言的方法。由于寓言的题目往往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从解题入手梳理课文,从而避免了在内容上打转,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习字、读文,拓展运用,这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工作。寓意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能直白的告知。因此,本课教学,以“劝”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深切的感悟,将学习文本与追本溯源,学习语言与生活运用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故事所告诉我们道理,并自觉地将它运用到生活中,最终根植于自己的心灵世界。

35分钟来来去匆匆,还应留出时间让学生又动笔写字的事件。

二年级语文《亡羊补牢》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九个生字,学写“窿、叼”两个生字。正确认读“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劝告、后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2、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三、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老师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寓言两则》,请大家一起把课题念一念。

2、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小故事中有一个大道理。

二、理解题意,渗透学法

1、今天这节课上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检查朗读,书写难字

1、提出初读要求

要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随机正音

出示句子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①窟窿ong轻声洞的意思

②圈,多音字,组词

③指名读生字,句子

④齐读

⑵书写难写的字

窿叼

⑶生各书写一遍

3、检查二到五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多指名读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四、理解题意,渗透学法

1、老师在布置预习时,请小朋友们回家查一下字典,了解“亡”跟“牢”的意思,那现在哪位小朋友能来说说,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2、了解字词的意思除了这个方法外,还有更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文章中找到藏了这两个字意思的句子,谁找到了?

3、那在课题中,“亡”的意思是丢失。那“牢”的意思就是宝盖头是表示房子,以前牛、羊住在一起,“牢”就是给牛羊住的地方。课文中是指“羊圈”。

5、小结:亡羊补牢就是羊丢了,把羊圈修好

五、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次羊?都是怎么丢的?请小朋友们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1)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①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

出示:因为,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2)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依然是那个窟窿惹得祸。这时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呢?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什么反应?(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一次丢羊后,如果你就是养羊人,你还会想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5、出示:羊已经丢了,就不用修羊圈了。

比较有什么不同?

6、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如果你就是养羊人,你是怎么做的呢?

指导朗读

7、思考:第二次丢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8、修好了羊圈后,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那这时修好羊圈晚不晚?

因此,古人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六、联系生活,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就()。

4、在生活学习中,你有没有碰到过“亡羊补牢”的事情?(老师可以先举个身边的例子:比如不按时完成作业)

5、你能不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来用自己的话来讲一下这个故事呢?

6、总结:请小朋友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第二次

丢丢

不补赶快堵

又少再没丢

为时已晚为时不晚

二年级语文《亡羊补牢》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作业设计:

1.背诵这则寓言。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注意多音字“圈、钻”的读法和“窟窿”、“街坊”的轻声读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寓意,懂得应该听从别人的劝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自学能力。4、了解这则寓言,初步感悟寓言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一读词语。

亡羊补牢 悔恨 海浪 接连不断 钻研 窟窿

钻牛角尖 堵车 羊圈 结结实实 狼狗 街坊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1—4)自然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 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1.教师出示重点语句: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师:在这句话中,你能提什么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呢?

学生①:他后悔什么? 学生②:街坊劝告他什么? 学生③:他修了什么?……

师:此时,养羊人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有一道判断题,大家来判断养羊人是哪种意思。①他很后悔,觉得不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2、教师简要介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句式。板书:接受. 师:⑴他接受了街坊的劝告,他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⑵你觉得哪个词语要提醒养羊人注意的,晚了就会重蹈覆辙。找一找,画一画。板书:赶快. “从此”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说一句话。

3. 教师手指着“后悔”、“接受”、“赶快”提问:想一想,从这三个词语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把自己的感想跟小组成员说一说,议一议。(对有困难的小组,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让学生悟出寓意。)

4.小结:教师揭示寓意:像养羊人这样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在我们的生活或学习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你能举个例子吗?(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5. 师: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未为迟也”。自己读一读,理解它的意思。板书: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6、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五.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天:满不在乎————→亡羊

养羊人{ ↓

第二天: 后悔→接受→赶快→补牢

未为迟也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蕴含着讽刺意义的简短故事,寓意是对故事中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作的最高概括,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个跨度的,为了帮助学生迈过这个跨度,必须重视情境创设,因为学生只有在耳闻目睹之后,才会真正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正确地对故事角色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才能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寓言向我们揭示的道理。情境创设多以美为突破口,先声夺人,寓言中的情境创设比其它课文中的情境创设有绝对优势。通过课文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犯了错,及时改正,还不算晚。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年龄情况,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1、导入设计富于情趣,吸引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采用情景教学, 一上课,学生便会兴志勃勃地投入学习,思维随之会活跃起来,通过质疑创设问题情境,也就应运而生,各个疑问代表了学生学习寓言的求知欲,这些也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开端。如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理解题目字义和题目意思,让学生读课题提出问题,使学生能产生学习兴趣,形成探究的动机。

2、注重对词语的理解:

在这篇课文中,我设计了“练习说话”的环节,体现了我对字词教学的重视,而这恰恰又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这句式说话,让学生在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这也是一种积累。

3、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要优化课堂教学,必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寓言课的课堂教学要达到最优化,必须抓住寓言文体的特点,选择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读懂故事,明了寓意的教法。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法是既能发挥寓言文体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寓意,调动学生主动性的一种教法。因此,在寓言课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

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我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读,抓重点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读好两次丢羊的经过。第一次他是满不在乎,街坊劝说的话,他没当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按照街坊说的去做,并立即动手将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把寓言中所表达的几个层次的意思读出来。在朗读的形式上,先让学生自读,再分角色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我用课件让学生深入理解寓意,知道错的原因再改正,才不会走弯路。

综合上述,就我上《亡羊补牢》一课的教学,通过课堂的设计,启发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又明白了寓意。然而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不免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从教学设计中,我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的做到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的意识,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