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分级护理的分级方法
分级护理是根据对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病人自理能力的评估,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下面一起看看分级护理的`分级方法吧!
一级护理
适用对象
用于病情重或较大手术后病情不稳定的病员,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护理比较繁琐。
护理要求
1、根据病情制订出护理计划,各班按护理计划护理。
2、每15~30分钟(新标准为1h)巡回观察一次病人,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意识等变化。做好特别记录。
3、保持引流管的畅通,注意引流物的色、量、性质。按规定时间和操作要求更换引流装置。
4、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仪器、用物。
5、熟练掌握并及时应用三腔管止血、电除颤、气管插管、心肺脑复苏。
6、认真做好基础护理。
二级护理
适用对象
1、病重期急性症状消失,大手术后病情稳定,但生活不能自理者;
2、年老体弱或慢性病患者;
3、普通手术后或轻型子痫等。
护理要求
1、注意观察病情,观察特殊治疗或特殊用药后的反应及效果,每1-2小时(新标准为每2h)巡视一次。
2、根据病情可在床上或室内轻度活动。
3、协助病人做好晨、晚间护理。
4、针对不同疾病做好卫生宣教及出院指导。
三级护理
适用对象
1、一般慢性病、轻症、术前检查准备阶段的病人,正常孕妇等;
2、各种疾病或术后恢复期的病人;
3、能下床活动,生活自理者。
护理要求
1、每日巡视2次(新标准是3个小时巡视一次),掌握病人病情及思想情况,注意病人饮食及休息。每日测体温、脉搏2次。
2、督促遵守法规,做好卫生宣教。
3、参加力所能及的轻微活动。
如何进行分级护理
分级护理是根据对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自理能力的评估,按照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制定不同的护理措施及遵医嘱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我国内地将护理级别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特级护理要求最高,三级护理要求最低。分级护理制度是按照国家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它明确规定了各护理级别的病情依据和临床护理要求,对临床医疗护理工作及管理起着规范性的作用。一般认为,它能反映护理工作量的多少和患者的护理需求。
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医院患者的护理级别,均是由医生根据分级护理制度要求、结合患者病情,以医嘱的形式下达,然后护士根据护理等级所对应的临床护理要求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然而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此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引起各级管理者的思考。
1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弊端
1.1正党风 医护间对护理级别的界定认识不一致
由于我国目前对临床医生没有进行系统的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分级护理本身又没有一个相对客观、具体的分级依据,医生不能很好地界定特级护理和一、二、三级护理,往往依据主观感觉或经验确定护理级别。医护间对护理级别的界定认识不一致,导致医嘱下达不规范,给护理工作及患者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患者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时,值班医生意识不到应及时修改护理级别,而引起护理记录过于简单,不能为下一步治疗及抢救提供准确、有力的依据。
1.2 护理级别与患者实际需求不符
分级护理制度规定,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来决定护理级别,并以医嘱形式下达,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但当护理级别与该患者病情有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不能与患者的实际护理需求相一致,护理级别与患者实际需求不符,造成医护脱节,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调查显示,约90%的护理人员反映,由于护理级别与患者的实际护理需求不一致,护士据此进行护理难以满足部分患者的真正需求。
1.3 分级护理实施不能到位
医生主要从疾病诊断及医疗的角度出发确定护理级别,而且不同的医生对分级护理掌握尺度也不一致,使得护理级别下达不规范,导致护理措施实施不能到位,进而影响分级护理质量。此外,分级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造成护士在执行中带有随意性,敷衍了事,影响到分级护理的实施,最终影响到护理质量。分级护理执行不当,使部分患者得不到相应的护理,严重者可千万意外,使护理工作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1.4 分级护理不合理带来医疗纠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不断提高,法制观念逐渐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越来越重视。护理分级不当、护理措施实施不到位、患者的护理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等会带来一系列的医疗纠纷。此外,不同护理级别有不同的收费标准,由于护理级别与实际不符,过高或过低均会引起医疗纠纷。从以往的医疗纠纷不难看出,医嘱中的级别护理是薄弱环节,最容易被找出漏洞。
1.5 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医生对各护理级别的内容及要求掌握不确切,从治疗的角度去确定护理级别,造成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护理分级不合理、护理级别不能随患者病情变化作出及时调整等均会影响临床护理排班,造成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例如,一级护理的患者病情好转后,应当实施二级护理,但由于医嘱未及时更改,护士还机械地执行医嘱,这样就增加了护理工作量,浪费护理人力资源。
2 北京协和医院分级护理实施现状
什么叫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一级护理用粉红色标记,表示重点护理,但不派专人守护。对绝大多数重危病人来说,这就算是高等级的护理。按规定,对一级护理的病人,护士每隔1小时巡视1次,既了解病情和治疗情况,又帮助饮食起居。根据病情需要帮助病人更换体位、擦澡、洗头、剪指(趾)甲等。
二级护理的适用对象主要是:病重期急性症状消失,大手术后病情稳定,但生活不能自理者。年老体弱或慢性病患者。普通手术后或轻型子痫等。
三级护理的适用对象主要是:一般慢性病、轻症、术前检查准备阶段的病人,正常孕妇等。各种疾病或术后恢复期的病人。能下床活动,生活自理者。
扩展资料
一级护理的护理要求:
1、根据病情制订出护理计划,各班按护理计划护理。
2、每1h巡回观察一次病人,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意识等变化。做好特别记录。
3、保持引流管的畅通,注意引流物的色、量、性质。按规定时间和操作要求更换引流装置。
二级护理的护理要求:
1、注意观察病情,观察特殊治疗或特殊用药后的反应及效果,每2h巡视一次。
2、根据病情可在床上或室内轻度活动。
3、协助病人做好晨、晚间护理等。
三级护理的护理要求:
1、每日巡视2次(新标准是3个小时巡视一次),掌握病人病情及思想情况,注意病人饮食及休息。每日测体温、脉搏2次。
2、督促遵守法规,做好卫生宣教。
3、参加力所能及的轻微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级护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级护理
分级护理制度
分级护理制度如下:
一、医院对住院患者实施分级护理
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四个级别。
二、患者入院后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确定病情等级
护士根据患者“BartheL
指数评分表”总分进行评分,确定自理能力的等级;医护人员依据病情等级和(或)自理能力等级,确定患者护理分级。
医生应了解患者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依据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等级,开具相应分级护理医嘱。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住院患者的病情和自理能力的变化动态调整患者护理分级。
三、患者自理能力分级
按BartheL指数评分分值情况划分。
四、分级护理分级依据
(一)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特级护理:
1、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者。
2、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的患者。
3、各种复杂或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二)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一级护理: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3、手术后或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4、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
(三)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二级护理:
1、病情趋于稳定或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
2、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
3、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
(四)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三级护理:
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或无需依赖的患者。
五、医生下达护理级别医嘱,护士根据护理级别医嘱,及时处理打印执行单,在“患者一 览表”和床头牌上做出标识,特、一级护理用红色标识,二级护理用黄色标识,三级护理用绿色标识。
六、医护之间应加强沟通。护士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七、临床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护理分级和医师制订的诊疗计划,拟定相应护理计划,密切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特级护理需严密观察患者,一级护理每小时巡视患者,二级
护理每2小时巡视患者,三级护理每3小时巡视患者),落实相关治疗、护理措施并及时记录。
科室应根据患者护理分级安排具备相应能力的护士。
八、医务科、护理部定期对分级护理执行情况进行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