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的概念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即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有理数除法法则:
法则一、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
法则二、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非0的数,都得0)
有理数的减法怎么做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其中:两变:减法运算变加法运算,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一不变:被减数不变。可以表示成: a-b=a+(-b)。
例题:
例题1 计算:1、(-3)-(-5)= 2、0-7= 3、7.2-(-4.8)= 4、0-(-8)= 例2:数轴上A、B、C、D所表示的有理数分别是+1、+3、-2、-4,用有理数减法的算式分别表示以下两点间的距离。 (1)A、B两点。 (2)C、D两点。 (3)A、D两点。 (4)O、C两点。 例3、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高度大约是8844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 解:8844-(155)=8844+155=8999(米) 答:两处高度相差8999米 (强调解题格式) 一、 课堂练习: 1.两个有理数相减,是否存在“不够减”的问题呢? 差一定小于被减数吗? 2.若a与b两数相减,差是负数,则ab。 二、小结: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用公式表示为: a-b=a+(-b)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则分别是什么?
1
有理数加减乘除规则是什么?
1
、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
其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
相加得零;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2
、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
数。
3
、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
把其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几个不等于零
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的个数
为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个时,积为正。
4
、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
把其绝对值相除;零除以任何一个不为零的数,都得零;除
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零不能作除数)。
二、乘方
乘方的定义:求几个相同因数积的运算。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在
an
中
a
叫做底数,
n
叫做指数。读作
a
的
n
次方,看作是
a
的
n
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
a
的
n
次幂。
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有如下规律: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任何数的偶次
幂都是非负数,即:
an≥0(n
为偶数
)
。
根据乘方的意义转化为乘方,再根据乘法法则进行计算;根
据乘方的性质,先判断幂的符号,再计算幂的绝对值。
(1)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
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
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
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
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4.
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和为零。
⑵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补充:去括号与添括号:
去括号法则:括号前是“
+
”号时,将括号连同它前边的“
+
”
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不变;括号前是“-”号时,将括号
连同它前边的“-”去掉,括号内各项都要变号。
添括号法则:在“
+
”号后边添括号,括到括号内的各项都不
变;在“-”号后边添括号,括到括号内的各项都要变号。
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①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②
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③
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
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数,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个时,
积为正;
④
几个有理1
有理数加减乘除规则是什么?
1
、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
其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
相加得零;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2
、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
数。
3
、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
把其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几个不等于零
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的个数
为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个时,积为正。
4
、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
把其绝对值相除;零除以任何一个不为零的数,都得零;除
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零不能作除数)。
二、乘方
乘方的定义:求几个相同因数积的运算。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在
an
中
a
叫做底数,
n
叫做指数。读作
a
的
n
次方,看作是
a
的
n
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
a
的
n
次幂。
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有如下规律: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任何数的偶次
幂都是非负数,即:
an≥0(n
为偶数
)
。
根据乘方的意义转化为乘方,再根据乘法法则进行计算;根
据乘方的性质,先判断幂的符号,再计算幂的绝对值。
(1)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
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
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
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
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4.
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和为零。
⑵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补充:去括号与添括号:
去括号法则:括号前是“
+
”号时,将括号连同它前边的“
+
”
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不变;括号前是“-”号时,将括号
连同它前边的“-”去掉,括号内各项都要变号。
添括号法则:在“
+
”号后边添括号,括到括号内的各项都不
变;在“-”号后边添括号,括到括号内的各项都要变号。
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①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②
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③
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
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数,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个时,
积为正;
④
几个有理
有理数的减法怎么求的`
【教学目标】
1.会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2.认识有理数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合理性,会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3.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换成加法运算.
4.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此外,感受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以及“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有理数减法与加法的对立统一,体
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一课时)】
1.情境创设
除课本提供的情境外,还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用水位变化、存钱取钱等问题引进有理数加法.例如:
第1天水位上涨了3 cm,第2天上涨了2 cm,两天共上涨了多少?第1天水位上涨了3 cm,第2天下降了2 cm,两天共上涨了多少?第1天水位下降了3 cm,第2天下降了2 cm,两天共下降了多少?第1天水位上涨了3 cm,第2天不升也不降,两天共上涨了多少?
如果将上涨记为正,上涨“3 cm"可记为“+3”,下降记为负,下降“2 cm"可记为“一2”,你能用含正、负数的算式表示水位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吗?两天的水位还
可能出现哪些变化?请用含正、负数的算式表示变化过程和变化结果.
2.探索活动
(1)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算式“(+3)+(一2)=+1”
只是借助正、负号,记录计算净胜球的计算过程与结果,算式的左边是加法,而右边的“+1”是根据生活经验得到的.
课本提供的情境是“先赢后输”、“累计为赢”的类型,在将其写成含正、负数的算式并根据生活经验得出结果后,可问学生:除“先赢后输”外,两场比赛的结果还会出现哪些情况?在学生列举出“赢了再赢”,“先输后赢”,“输了再输”,“先赢后平”,“先平后赢”及“平局”等情况后,再让学生填写净胜球计算表,感受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各种情况,提高学生探求运算规律的积极性.
与小学不同的是,由于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运算时既要考虑符号也要考虑绝对值.例如,首先要确定两场比赛的输赢,这是符号问题,然
后确定输赢球的个数,这是绝对值问题.
(2)设置“数学实验室”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形”上感受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采用人人都可以动手操作的笔尖在数轴上两次移动的方法,直观感受两次连续运动中,点的运动方向与移动的距离对实际移动效果产生的影响,通过“形与数”的转换,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的理解.
3.例题教学
例1第(1)小题是求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的和;第(2)小题是求两个负数的和;第(3)小题是求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和;第(4)小题是求0与一个有理数的和.为突出运算法则,4个题目都设计为简单的整数运算.
学生应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但运算难度要以《标准》要求为准.教师在补充例题、习题时不宜在数字运算上设置障碍,当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法则后,随着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高、数感的增强、计算器的引入,学生处理繁难运算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二课时)】
1.探索活动
从复习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开始,由问题“在含有负数的加法运算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还成立吗?”引发思考,让学生感受验证的必要性,主动投入验证活动.
采用在几何图形中填数字的验证方法,直观性强且易于操作.通过心算、观察、比较及更改数字等活动,学生很容易认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合理性.这种验证方法也适用于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在认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可让学生口述这两个运算律,然后再用字母来表述,从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此外,按课本中对扑克牌的约定,随意抽取扑克牌进行计算,也是验证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好办法.
2.例题教学
例2没有要求“用运算律进行计算”,只是通过卡通人的旁白告诉学生“这样算简便”,让学生感受有时可以用运算律简化运算,练习和作业时不宜强求学生要用运算律来运算.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三课时)】
1.情境创设
小丽从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出发,借助生活经验得出了日温差;小明由减法的意义,利用加法“凑”出了日温差.教学时可让学生直接观察温度计,也可制作温度计的教学课件或利用数轴演示日温差.
2.探索活动
(1)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活动,例如:
小丽从温度计上看到,从5℃降到一3℃,温差为8℃.你认为小丽的结论正确吗?小丽是在做加法运算还是在做减法运算?
小明根据“日温差”的意义,联想小学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算出”日温差也是8℃.你认为他的算法行吗?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与小丽的结论相同,是偶然巧合吗?请举例说明.
(2)比较小明与小丽的算式,感受有理数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的转化过程:减号变为加号,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3.例题教学
例3、例4的教学中,要注重“减法转化为加法”的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的认识.例4之后,课本指出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并出现了“2+5—8”可以看成“2+5+(一8)”这样的例子,但没有提出“代数和”的概念.
设计课本上“练一练”的程序运算和习题第ll题的仿“幻方”问题,是为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些易于操作的有趣活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
教学中,如有必要可适当补充加、减混合运算的例题、习题.
4.小结
除对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进行小结外,还应向学生指出,由于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小学里无法解决的被减数比减数小的减法问题,现在就有了合理的解释.换言之,在有理数范围内减法运算总可以实施.但是,两个有理数相减,差不一定比被减数小,这就是引进负数后对运算带来的重大变化.
有理数加减法怎么做?
有理数加法运算:
1、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若绝对值相等则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若绝对值不相等,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有理数减法运算: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把有理数的减法利用数的相反数变成加法进行运算。
扩展资料:
加法运算性质
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得到:几个加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或者先把几个加数相加再和其他的加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例如:34+72+66+28=(34+66)+(72+28)=200。
减法运算性质
①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中依次减去和里的每一个加数。
例如:134-(34+63)=134-34-63=37。
②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这个数先减去差里的被减数,再加上减数。
例如:100一(32—15)=100—32+15=68+15=83。
有理数减法运算步骤
1.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可见,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也就是说,有理数的减法实际上是转化为加法来计算的.在转化的过程中,要同时改变两个符号:一是运算符号“-”变为“+”;另一个是改变减数的性质符号.
2.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一般步骤:
(1)把减号变为加号;(2)用减数的相反数作为加数;(3)运用有理数加法的法则求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