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七年级语文上册《荷叶母亲》ppt课件
《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 荷叶 赞母的 散文诗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荷叶母亲》ppt课件,希望能帮到大家!
点击下载文件: 荷叶母亲ppt课件、zip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热爱的写法。
3、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一组荷叶、荷花的图片。
2、大家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
3、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热爱的写法。
3、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三、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主要作品有《繁星》《春水》《往事》《超人》《寄小读者》等。
四、检查预习(多媒体出示)
1、读准字音。
并蒂 姊妹 菡萏 徘徊 敧斜 荫蔽
2、解释词语。
菡萏 欹斜 荫蔽 慈怜 并蒂莲
五、听读感知。(配乐朗读)
出示听读要求:
1、这篇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哪一自然段最能体现这种情感。
指名回答,多媒体出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最后一自然段。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学生齐读。
六、研读感悟。(合作探究)
1、课文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红莲的?分别描写怎样的红莲?
指名回答。
(师板书:初雨红莲、雨中红莲、叶下红莲)
2、请找出文中描写红莲时作者心情变化的词句。
学生讨论、交流。
(师板书:烦闷、不适意、不宁、散尽、感动)
3、师生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并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课文中的有关语句。(重点研讨:不宁、散尽)
①作者的心情为什么烦闷?为什么不适意?
②作者心情不宁的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不宁的心情为什么会散尽?
④当作者看到叶下红莲在雨中再也不摇动时,又有什么感受?
⑤多媒体再次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
讨论交流:
A、“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B、你是怎么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的?
C、作者借荷叶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⑥师小结后,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4、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①作者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在一起赏莲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理解。
②引导学生感受母爱,并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③指导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七、课堂总结。
本文是一篇以花喻人,托荷赞母的散文。通过写大雨中荷叶遮盖荷花,联想到母亲爱护儿女,以抒发对母亲和母爱的赞美之情。(板书:母爱)
同学们,其实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就在那点滴的小事里,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这伟大的母爱吧!(多媒体出示一组赞美母亲的图片。)
八、拓展延伸。
1、学生欣赏图片并谈感受。
2、小结:这节课我们随作者一起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份伟大的母爱。母爱是温暖的,母爱是无私的,最后,让我们来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多媒体出示:祝天下所有的母亲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学生齐读。
九、布置作业。
1、这首散文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3、背诵全文。
七年级语文课件
各位七年级的老师,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人教版的春和猫两篇课文的课件,请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件【1】
春
朱自清
教材分析:
1.《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该课前面两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生命和人生的,而该单元的课文则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文,从这个意义上说,《春》既起着课文主题的承上启下作用,又起着示范课文的作用。
2.《春》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精美散文,适宜于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春天的美妙境界,从而受到感染和陶冶。
3.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要通过朗读和揣摩、研讨来领会。
学情分析:
1.对于课文中所描写的春天的景象,农村学生易于理解,这是学习这一课的优势。
2.由于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参与课堂学习不够积极主动,疏于动脑,这是学习本文写景抒情方法,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障碍。
教学目标:
1.仔细品味文中的精妙语句,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抓住特征,生动地写景抒情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课文是怎样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教学方法:
在读读、讲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讨。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 ,掌握生字词。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连续学习了关于生命和人生的两个单元的课文,学过之后,让我们得到了种种的启发。接下来要学习的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文,这些诗文语言优美,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展现了色彩斑的大自然画卷。第11课《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只要我们多朗读几遍,就一定能进入春天那美妙的境界中,受到感染和陶冶。
简介朱自清。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要求:①.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和情感;②.注意标注生字词。
范读后提出以下几个字:嫩(注意和“漱”、“嗽”、“喇”的区别)、
酝酿、蓑、(抖)擞、(黄)晕、(发)酵
2.学生练习朗读。
3.指定2~3名学生在班里接读课文。
要求:其他学生听读思考各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整体把握。
1.研讨各自然段所写内容,从而明确课文结构。
2.小结探究经验。
探究课文,必须基于认真阅读的基础上,仔细思考;归纳段的内容,
必须着眼整体,重重点而舍其次,提纲挈领。
1.反复朗读课文,试背诵;并把“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抄一遍。
2.思考:“研讨与练习”二。
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1段:盼春 第一部分: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2段:总括轮廓
3段:春草图(草报春)
4段:春花图(花争春)
5春:春风图(风唱春) 第二部分:绘春(总分)
6段:春雨图(雨润春)
7段:迎春图(人迎春)
8-}10段:颂春 第三部分:总收全文,感情升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的语言美、景物美。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一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词语。
2.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研讨新课。
1.同学们,课文从多个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你能用一种鉴赏的眼光来说说从课文中发现的春天大自然的美吗?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来说:
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我最喜欢的一种声音
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息
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氛
我最喜欢的一种感觉
2.同学们,评一评作者的表达,是我们品味课文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手法的有效途径。你可以从以下任何一个角度来说一说:
我认为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最美的句式
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
我认为最清楚的层次
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
3.通过同学们的品评,我们已经知道,作者的表达和他所描写的春天的景象一样美好。请同学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创造性地、补白地描绘一下春山、春水、春日的美好,供大家欣赏(口头表达):
春山
春水
春日
4.在对同学们的补白描绘点评之后,提出:文中写到了春天里的人,他们又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有诗意地表达:
草地上的人
花下的人
风中的.人
雨里的人
户外的人
5.同学们,这所有徜徉在春天里的人给你的整体感觉是怎样的?能概括地说说吗?
春天里的人是……的。
6.其实,当我们在春天里“飞翔”的时候,只要你用心倾听,你会发现大自然会对我们轻声地说话,告诉老师,你们听到了什么?
春草告诉我
春花告诉我
春风告诉我
春雨告诉我
泥土告诉我
柳条告诉我
三.课堂小结。
《春》这篇课文,以生花妙笔,表现了春天的美景、春天的气息、春天的声响,不愧为写景的名篇。课文的精美之处主要体现在:①.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取得这样的效果,主要依赖于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再者就是动词的准确选用、句式的多样变化、口语的穿插等。②.结构严谨精美:总写-分写-总写。再: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构思布局、修辞润色,可谓颇具匠心。
四.巩固、释疑。
学生各自读一遍课文,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整理“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写作特色:①.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
②.动词的准确选用、句式的多样变化、口语的穿插。
③.总写-分写-总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件【2】
《猫》
教学目标:
1、 会认“乖”等7个生字,会写“性”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抓痒、踩印、梅花”等13 个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 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 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词新词
2、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拿出一本卡通书《多啦A梦》)这本书你们都喜欢看,谁能告诉我这本书的主角是谁?(生答:大雄和机器猫)。没错,除了大雄外就是那只可爱而且无所不能的机器猫,但是它不是真实的猫,现在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猫(课件展示猫的图片)。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来看看他养的猫。
板书:猫(齐读)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词新词
1、 初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2、 反馈自学情况:
a. 指名读生字,卡片演示生字
b. 请同学上台听写
c. 点评并重点讲解:“凭”字上半部分是“任”最后一笔稍短;“贪”字上半部不能多加一点写成“令”,“痒”偏旁不是“广”,“辟”字的左边不是“启”。
d. 辨析多音字:“的”、“和”、 “了”,让学生读出他们的字音,同时点击画面出示相应拼音。
三、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a.词语质疑
任凭:不论,无论 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担心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 凝:注意力集中
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b.听课文录音。
c.集体朗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什么感受?
(2)自由讨论,小组交流汇报
(3)检查汇报情况,请几个小组代表谈谈
板书: 古怪
淘气 可爱
(4)请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自由组合读书,把“古怪”“淘气”“可爱”的味道读出来。
四、小结:老舍先生用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对猫的喜爱之情,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3、 又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4、 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 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生词新词:
分组合作比赛,默写生字,要求全部写出来,写对写好,前面的不会后面的补充,到规定时间为止。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自由组合阅读课文了,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学习猫是怎样古怪、淘气、可爱的?
板书:古怪 淘气 可爱
三、整体感知,体会真实的表达方法(分大组朗读交流)。
读完以后你们觉得老舍先生写的猫真不真实?那些地方看出它的真?
四、重点感悟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一)上节课同学们已经选择喜欢的部分,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课文,注意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要读得让其它同学也喜欢这些词句。
(2)小组交流汇报
大花猫:
1、 性格古怪
(1) 小组代表读,其他同学听: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从哪听出来的?
(2) 重点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a.质疑: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猫的性格古怪?从哪可看出猫的性格古怪?
(古怪是指跟一般情况不同,或生疏罕见,使人觉得诧异。从三方面具体写出猫的古怪:一是有时特别老实,有时又特别贪玩,有时又非常尽职;二是高兴极其温柔,不高兴时又一声不出;三是有时无比勇猛,有时又无比胆小。这样极端矛盾的表现集中在一只猫的身上,跟一般情况不同,只能称其古怪。同时体会到这句话是前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对猫的性格的集中概括。 老实 贪玩 尽职
板书:(大花猫)性格古怪 高兴时……不高兴时……
胆小 勇猛
b.学生发现:你们发觉什么表达方法吗?
师引导:作者在开头就指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叫什么?(开门见山)这种写法好不好?(简洁明了,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
(3)朗读课文,你能发现什么写作特点吗?
体会到:(课件展示)
a.“说它……吧,可是……“的句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句式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和后部分是矛盾的,课文通过这样的句式,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特点,体现了猫“实在古怪”的性格。)
b.“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我们体会到猫十分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快。)
c.“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课文通过写猫一连几个小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突出他的尽职。“非……不可”写出抓老鼠地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猫地尽职。)
d .“它若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无论”用来表现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我们体会到猫在不高兴时举断冷漠的表现。)
(4)学生又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2、淘气
那些地方写猫的淘气,找出关键句。还有从几方面写小猫的淘气?
体会到:a.什么东西都玩
b.玩起来不怕率跟头,也不怕撞疼
c.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
耍个没完
小猫:淘气 枝折花落
3、可爱
重点体会:上面两部分都体现了猫的可爱,因为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老舍先生都是视猫如儿,爱猫如女的。
4、重点体会以下几个词:
生机勃勃:充满生机与活力。文中意在表现猫的天真可爱、淘气顽皮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尽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猫的天职是捉老鼠,文中写猫在捉老鼠时屏息凝视,连等几个钟头,从中看出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变化多端:变化多样。老舍爷爷家里的猫叫声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富有变化。
5、依据板书总结全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 默读课文,体会:猫既古怪又淘气,作者为什么还说它可爱呢?
a. 从性格上看,正因为猫的性格时矛盾统一体,才使它性情丰富多彩,生动 有趣。
b. 从淘气看,“生机勃勃”看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 默读全文,列出作者喜爱猫的句子并谈体会。(融情于猫,情猫相融)
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把脏脚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用得何其生动。)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大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机勃勃,天真可爱!”(“天真可爱,生机勃勃”这些词语一般形容小孩子,放在这里体现了作者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孩童。)
五、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 思考题:请你以老爷爷的身份和猫的身份向同学介绍本课的猫。选择你喜欢介绍的方式。
2、 学生分头准备,同桌交流。
3、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六、总结全文: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老舍先生用通俗晓畅的语言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作者的爱猫之情。
七、布置作业
1、 做同步练习
2、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以下是有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一起看看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一、教学目标
主要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能做到文通字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用表格对比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能正确分析文章中的动词,形容词使用的效果,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
同时目标:
能分角色表演,体味不同的人物心理
能体味出文中传达出的深深的母爱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根据字形,学会分析字的读音和含义,如文中的“憔悴”“瘫痪”。
2.线索是贯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对象。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应学会如何找线索,分析线索。如本文的'线索“看花”。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2.学习生字“憔”与“悴”,由字至词,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憔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请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概括。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师生共同完成如下表格:
第一次 第二次
母亲的话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我”的情况 暴怒无常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的表现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我”的表现 “不,我不去!” “什么时候?”
母亲的表现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喜出望外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1.结合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了怎样的儿子,怎样的母亲?
2.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暴怒无常”“砸”“摔”“捶”等体会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指导朗读,体会史铁生的内心。
3.研读关于母亲的描写,从“躲”“忍”“挡”等细节描写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深沉;指导朗读,进一步感受母亲的平凡、坚强、宽容和无私。
(六)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1.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引发学生对“好好儿活”的思考。
2.“好好儿活”是怎样的活?结合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刻领悟。
3. 引进“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组委会”为史铁生撰写的颁奖词,深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内化情感。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四个省略号所表达的意思,并试着说一说省略的内容。
2.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你会有什么感受?请你带着这种感受朗读课文。
(二)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结合课后问题:你想对文中的母亲、“我”和妹妹说点什么?引导学生同人物对话,并写下来。
(三)背诵语段,丰富积累。
1.按照课后要求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生可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引进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有关文摘。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摘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地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摘自史铁生《有关庙的回忆》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摘自史铁生《合欢树》
2.推荐阅读史铁生相关作品。
(1)阅读《我与地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
(2)阅读《病隙碎笔》《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