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管理消毒隔离制度?

一、护理人员上班时必须着装整洁,下班、就餐、脱去工作服。

二、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三、无菌器械、容器、敷料筒、持物钳定期清洗、消毒、灭菌和更换,并注明灭菌日期和开启时间。

四、治疗室、换药室每日通风换气,定期清扫,工作人员进治疗室要戴帽子、口罩,私人物品不准带入室内,抹布、拖把应有标记,专物专用。

五、病室定期通风换气,每日晨间护理时用湿式扫床,一床一套;一桌一布,用后浸泡消毒、清洗晾干。

六、被服每周更换一次,如有污渍随时更换。换下的脏被服放于污物袋。

七、暖瓶、痰盂、便盆等用具专人专用,出院时消毒后带走。

八、采血使用的注射器、针头直接焚烧。

九、体温表一人一支,用后浸泡消毒。

十、输液操作一人一针一管一止血带,用后消毒。

十一、治疗室、换药室每日紫外线照射一次,每月空气培养一次。

十二、隔离单位

1、严重感染及传染病患者要单独安置,病室门口挂隔离衣,放洗手盆,内盛消毒液。

2、为隔离患者进行操作时要穿隔离衣,操作完脱去隔离衣并消毒双手。

3、隔离患者物品专用,一次性用物使用后回收集中处理。

4、隔离患者用过的血压计、听诊器等用消毒液擦拭,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浸泡在含氯消毒液内浸泡30分钟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5、传染病患者应在规定范围内活动,不得外出。

十三、凡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患者,应严格隔离,用过的器械、被服要灭菌,用过敷料进行焚毁。

十四、各种内窥镜使用后必须认真清洗,彻底消毒;乙肝患者应固定内窥镜,用后严格消毒。

十五、患者转科、出院或死亡后要进行终末消毒。

门诊、急诊的消毒隔离制度

一、急诊与普通门诊、儿科门诊分开,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室。

二、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门诊病人就医特点以及疾病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三、严格遵照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一定到指定隔离室诊治,并做好必要的隔离和消毒。

四、所有诊室必须设置流动水洗手设备,紧急情况下配备“杰雪”消毒液进行手消毒。

五、各诊室应定时通风,诊疗桌、诊疗椅、诊疗床等每天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进行擦拭消毒处理。

六、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的诊疗床单、诊疗巾要一人一用一消毒。听诊器每天由医生用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血压计袖带每周由护士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处理。

七、所有急救器材必须在读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并且清洁保存。

八、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呼吸机管道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后立即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并干燥保存。湿化瓶应每日更换湿化液。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以及接头、活瓣通气阀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

九、各种无菌包及无菌容器中的消毒液,由专人负责定期灭菌或更换。碘酒、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二次,容器每周灭菌二次;2%的戊二醛使用效期不得超过二周;无菌包有效期不得超过7天;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持物钳或持物镊,持物钳或持物镊应与容器配套,手持部分应在罐外,浸泡于1:8金星中,浸泡液的高度为无菌钳轴节以上2-3cm处,浸泡液每日添加,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开启的无菌敷料罐等应每日更换。

十、所有工作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并做好自我防护。每次诊疗操作前后必须认真洗手、戴口罩。

十一、传染病门诊(肝炎、肠道门诊等)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肠道门诊应设立专用坐便器。传染病患者离开诊室后,应视传染情况选择相对应的终末消毒措施。

十二、急诊留观病人发生医院感染时,应按要求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十三、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的处理按《XX市人民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收集、转运和最终处置,禁止与生活垃圾混放。

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一、病人的安置应实施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对已确诊的传染病人应立即转科或转院隔离治疗,在未转之前,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治疗措施。

二、传染病人应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乱串病室及外出。

三、凡遇有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严密隔离,用过的房间要消毒,用过的敷料要烧毁,对其被褥、衣服必须消毒;医护人员出入病室必须穿隔离衣、帽、鞋,并每出入一次必须换衣、帽、鞋并及时消毒处理。

四、病人的被套、床单、枕套和诊查单不准带有血、尿、便痕迹,做到随脏随换。禁止在病房、走道上清点卤弧?nbsp;

五、病室内要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新鲜无异味,经常通风换气,消除污染。每日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1次,每次1小时;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用消毒液拖地消毒。

六、病床每天湿式清扫一次,一床一套;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擦拭一次,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有污染的物体表面随时消毒。

七、治疗室、病房、厕所等的拖帕,应标识清楚,分开清洗,悬挂晾干,每周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

八、血压计袖带应每周清洗,特殊污染后随时消毒。听诊器保持清洁,接触病人后及时消毒。

九、弯盘、治疗碗用后及放入消毒液进行预处理浸泡消毒后,送消毒供应室灭菌后再用;体温计用后放入消毒液内浸泡消毒,清水冲洗后晾干备用。

十、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必须进行床单元的终末消毒,其它物品按病室消毒隔离措施执行。

十一、各种医疗废物按规定收集、包装、专人回收。

消毒隔离培训内容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医疗废物处理条例》。

2.重点检查治疗室、换药室及病房等区域的布局、分区及物品摆放的合理性。

3.对于无菌物品应保证100%合格,专柜专放,按消毒灭菌先后顺序排放,包装外应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期、灭菌器编号、批次、打包者姓名;包装内应有化学指示卡,包装应无潮湿、破损,松紧适度;开包以后标注时间,有效期24小时。

4.无菌盘:应现用现铺,标注时间(有效期4小时),并及时更换(肌注小壶加药)。

5.无菌溶液应标注开启时间,根据用途有效时间为——无菌溶液有效时间≤4小时;配药、雾化等溶媒≤24小时;抽出药液≤2小时,故应现用现配;特殊药品如胰岛素,肌注常温保存,输液冰箱保存,应查看说明书。

6.酒精/碘伏容器应保持密闭,每周灭菌2次,容器上标注灭菌日期。

7.持物钳单包装一用一灭菌,II类环境,干罐标注灭菌日期、启用日期和时间,4小时更换。

8.一次性无菌物品注意有效期,包装完好(打开的不可再存放),应一次性使用。

9.治疗车物品摆放有序,上层清洁(治疗盘、手消液及输注液体等),下层污染(利器盒、垃圾袋及使用后的物品等)。

10.医务人员手卫生根据操作内容选择洗手、卫生手消毒或外科手消毒,并定期监测消毒效果。

11.冰箱应整洁,无过期私人物品,每周清理,定期除霜,保存药品需登记。

12.床单元晨、晚间护理,应一床一套(一次性)湿式清扫,扫床套总数不少于床位数,扫床套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13.患者转出、出院或死亡时,床单位应终末消毒,且病室通风,空气紫外线照射,物表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14.对桌面应一桌一布,不少于床位数,用后消毒晾干。

15.设备带面板各管道(氧气吸引管道)未用时封闭。

16.病室内清洁,空气新鲜(晨晚间护理后通风30~60分钟),地面湿式清扫,污染时即刻消毒(含氯消毒剂擦拭)。

17.每周更换床单、被罩、枕套一次,污染时随时更换,被褥定期拆洗消毒,更换污衣,被服放于污衣袋内或治疗车下层(不可再病房、走廊清点)。

18.含氯消毒液浓度达标(一般500mg/L,特殊感染2000mg/L),护理人员应掌握配置使用方法。

19.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对紫外灯进行擦拭和强度监测。

20.药杯每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晾干备用。

21.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

22.使用后含氯消毒剂浸泡后干燥保存。

23.吸氧管/面罩一次性使用。

24.治疗器械、器具如换药包、清创包等用后先清洗后由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特殊感染实行双消毒。

25.对于公共用具,如体温计应保证数量足够,使用后含氯消毒剂浸泡后晾干备用,血压计袖带应保持清洁,污染时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听诊器、手电筒用75%酒精擦拭消毒。

医院感染消毒隔离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病能力。 2、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3、 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 4、 搞好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鼠、蟑螂等害虫。 5、 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6、 传染病人接触过的用品及居室均严格消毒。7、勤洗手。研究结果表明,有些传染病病毒在手上能存活几十个小时。患者在擤鼻涕、挖鼻孔时会将病毒沾在手上。若与患者握手或在公共场所接触了患者触摸过的物品,手上就会带有病毒,所以勤洗手十分必要。8、勤换牙刷。人们每天都要使用牙刷,若上面带有病毒,则容易反复感染;另外,牙刷常处于潮湿状态,病原体易滋生繁殖,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9、饮食清淡。饮食过咸,会使唾液分泌及口腔内的溶菌酶减少,并降低干扰素等抗病因子的分泌,病毒易进入呼吸道黏膜而诱发疾病。10、注意脚部保暖。脚对温度比较敏感,如果脚部受凉,会反射性地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缩,使人容易受5、科学睡眠。人在睡眠时体内会产生

消毒隔离制度是什么?

1、护理人员上班时要衣帽整齐、清洁、穿护士鞋;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浸泡。

2、无菌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无菌器械、容器、敷料罐等按规定时间灭菌与更换消毒液。

3、手术室、产房、婴儿室、隔离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供应室等应有严格的消毒制度,并遵照执行。

4、传染病人及保护性隔离病人所住的病室应定时进行消毒,所用的家具、器皿、被服、餐具等用具务必经过严格消毒后再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器械、物品,以便处理。

5、病区要求做到一床一套湿扫床,床头柜一桌一布,每次用后经消毒液浸泡后备用。

6、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用的拖把擦布,应严格区分(拖把应有明显标记)。

相关信息: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地方,病原微生物较集中,为了加强消毒隔离管理,防止医院内感染,保障社会人群的身体健康。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是从属关系,感染管理制度包括消毒隔离,医院感染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消毒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幼儿园消毒隔离制度

幼儿园卫生消毒及隔离制度

一、环境卫生:

1.建立健全室内外环境清扫制度,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分片包干,定人、定点、定期检查。

2.幼儿玩具要保持清洁,定期要消毒、清洗。

3.经常保持室内气流通、阳光充足,冬天也要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室内有防蚊蝇,防暑设备。

4.厕所清洁通风,定时打扫并消毒。

二、个人卫生:

1.幼儿每人二巾一杯,日常生活用品专人专用,做好消毒工作。

2.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用流动水或干净水洗手和洗脸,经常保持清洁。

3.饭后漱口,教育幼儿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

4.要求幼儿每周剪指甲1次,每天带干净的小手绢。

5.要求幼儿服务整洁,被褥勤晒,床单每月洗1次。

6.保护视力,室内要采光,损坏灯具等要及时修理,看电视时间不宜过长,不能离得太近,高度要适中。

7.工作人员个人卫生,经常保持仪表整洁,勤洗头洗澡,勤剪指甲,幼儿开饭前用肥皂洗净。

三、消毒隔离制度:

1.有专用保健室、观察床、保健室用品专用。

2.幼儿及工作人员患传染病立即隔离治伤,所在班级彻底消毒,患者待隔离期满痊愈后,经医生证明方可回园。

3.对患儿专人护理,仔细观察,按时服药和喂饭。

4.对患传染病的幼儿所在班和与传染病患者接触过的幼儿进行检疫、隔离、观察。检疫期间不收新儿童,幼儿不混班,不串班。检疫期满后无症状方可解除隔离。

5.工作人员家中以及幼儿家长发现传染病人时应报告园领导,采取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