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如何读懂古诗词.ppt
- 2、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20《枫桥夜泊》课件公开课课件ppt(完美)
- 3、初一语文上册《观沧海》ppt课件
- 4、如何设置问题情境,推进课堂教学
- 5、小学四年级学生读什么课外书最好?
如何读懂古诗词.ppt
(一)读懂诗歌表层含义的方法指导
例1:(2013江苏卷第二题)“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学生常见答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感慨时光易逝的复杂心境。
【参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虽不如“厌恶官场”那么明确,但应该还算正确。但“感慨时光易逝”与“追求恬淡”却相距甚远,原因就是“簟”“便”无法理解,然后就抓住了“时光”不放,自然就成了“时光易逝”了。“便”运用组词法,应该就是“便宜”之意,根据语境引申一下即“适宜”的意思了。
将“簟”解释为睡觉用的“席子”还是有好些方法的,比如根据字形中的竹字头,根据题目“醉眠”,根据上下文的“好鸟不妨眠”、“梦中频得句”,或联系已学李清照《一剪梅》中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应该都能推断出来。
例2:(2011年江苏卷的第一题)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字面含义翻译:李白的诗作无人可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解析】:在理解含义的过程中,要注意第二句中的“思不群”是主谓短语,而非“动宾短语”,这里的“思”是名词“思想情趣”;要在三、四句前加上主语“李白的诗作”。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就自然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诗坛地位,无人可敌;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因此要读懂诗歌的表层含义,我们也应该像文言文翻译一样运用以下方法:
★ 实词推断--- 字形推断、知识迁移、联系上下文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补充举例: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的“可怜”联系下文的美景,即为古义“可爱”之意。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里的“悦”和“空”在理解时就必须使动。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理解时就应该调换语序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4、“人面不知何处,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后一句理解时必须倒装和补充,即“桃花依旧(于)春风中笑”。
(二)读懂深层含义的方法指导
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春日忆李白》就直接点明在春天,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和仰慕的这一主要内容。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春日忆李白》题目中的“忆”就直接点出了对李白的思念与仰慕。再如《春夜喜雨》《天净沙·秋思》
作用3:题目显示诗歌题材,暗示诗歌内容。因为相同的诗歌体裁,有大体相似的诗歌内
容。如《鹧鸪天·送人》《在狱咏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例1.((2007江苏卷)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途迷茫的郁闷之情。
【解析】:(1)我们从诗歌题目“送人”可以先大体上把握诗歌的题材为“送别诗”。
(2)回忆送别诗常抒发的感情:①依依不舍的留念、离愁别恨②情深意长的勉励、赞颂、祝愿之情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3)依据送别诗的大体情感,再结合这首诗的诗歌内容,确定这首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例2:(08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解析】:(1)根据题目“金陵凤凰台”,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歌的题材,即怀古咏史诗.
(2)回忆怀古咏史诗的可能会有的思想感情。
(3)再结合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就可以得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 知识链接:各种不同题材的诗歌常见情感
(1)惜别送别诗: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2)思乡怀远诗:(羁旅行役诗)
①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
②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④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3)山水田园诗: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4)边塞诗:
①.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②.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③.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5)怀古咏史诗: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6)闺怨诗:
①.借闺情表现个人志向,抒发个人情怀。最典型的是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是唐代诗人,张籍身居高位,诗人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因而诗人在临应试前作这首诗,借以征求意见。
②.男子代女子言,抒发对远行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思念远方之人,但很少有诗歌流传,于是,男子代女子言,抒发思念之情。如王昌龄《闺怨》便描写了一位闺中少妇。“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③.女子直抒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情。代表作家是李清照。
(7)写景抒情诗:具体的情感种类极多,只能根据不同的景来确定相应的情感。
(8)咏物诗: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例3(2013年安徽卷)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使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使人心境的孤独
【解析】:根据这两首诗歌题目中有两个字“秋”、“独”,抓住这两个字,可以先推测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1(2013年新课标I)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解析】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宋代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当时战争不断,百姓苦难深重,江山支离破碎,诗歌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的日常生活和情景的吟咏,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毫无保留地体现了自己的肝胆肺腑。年轻时因触犯秦桧被黜之后,仍保持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情,并一如既往;壮年之后坐卧所思仍是抗战立功、洗雪国耻;这些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都表现的很明显。即使是到了八十二岁的高龄,诗人的爱国热情依然没有一丝衰竭,直至临终时,还写下来耀照千古的绝唱——《示儿》,表露出念念不忘祖国统一的一片丹心。而这首词的作者正是陆游,所以我们可以先大体推测词中的感情,陆游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
事实上,许多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不仅使他们各人命运的写照,气质风格的体现,同时还打上了他所处时代的烙印。如李白的豪放飘逸,诗中多流露出自信达观,傲视权贵,追寻精神自由之思想;杜甫诗的沉郁顿挫,多抒写忧国忧民之思;陶渊明的恬淡闲适;再比如婉约词派的柳永,豪放词派的苏辛,一生忧国忧民矢志北伐却又壮志难酬的陆游。
3.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诗词后的小注一定不能忽略。
例1.(2013年江苏卷)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注释中交代了此诗为作者谪居惠州时所作,而大凡诗人词人被贬谪,多会抒发怀才不遇之感,表达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这首诗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例2.(2013年湖北卷)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 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 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1)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解析】:通过对注释中的 “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 “欧阳修贬任滁 州太守期间”“将赴任“的解读,我们大体可推测,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事实上,抓住了此注释,差不多读懂了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4.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例1.(2013年 江西卷)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参考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解析】这首词中有“兰”“蕙”“菊”三种意象,注解告诉我们这些意象来自于屈原的《离骚》。兰、蕙是香草,而菊在许多诗歌中就是“高洁”的代名词,因此抓住了这些意象的特殊内涵,知道它们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也就能把握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例2.( 2013年湖南卷)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4分)
【解析】这首词,只有词牌、没有题目,没有提供注解、对作者了解甚少,谈不上知人论世,也没有明显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那现在能做的就是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来揣摩情感。从“钓船”“柴扉”“白鸥”“鳜鱼”可以看出诗人正过着隐居生活,且自得其乐。
★ 知识链接:常见意象的含义
杨柳 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杨花 象征离散
梧桐 表现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木叶 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梅花 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 纯净洁白
兰花 象征高洁、美好
菊花 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竹 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桃花 形容美女的容颜 牡丹 表现富贵、美好
松柏 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
绿叶 表现希望、活力
黄叶 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禾黍 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草 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②表现荒凉、偏僻 ③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
黄粱 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花开 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
花落 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
鸳鸯 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鸿雁 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鹧鸪 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 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表
猴猿 表现凄厉、哀伤、孤寂,愁苦
鹰 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
杜鹃 哀怨、悲伤、凄凉
燕 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信
鱼 表现自由、闲适
乌鸦 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
沙鸥 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 指代情人的使者
太阳 表现希望、活力或时光流逝
细雨 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
夕阳 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
细雨 潜移默化的教化
月亮 ①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 ②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③寄托思乡、思亲之情; ④表现旷达、潇洒,美丽 ,冷清
霜 象征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5.明典故 诗词中往往引用一些典故,用典的好处是能以少数文字表达比较丰富的含义,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1(2013年 江西卷)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参考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听我楚狂声”出于《论语 微子》,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 “富贵非吾事”出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序》),“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因有是辞。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迹。
6.抓关键(包括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和点明主旨的关键句)
(1)捕捉诗中主观色彩较浓的词语 如:愁、喜、客等等
(2)抓抒情议论的句子点明感情的句子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沦落天涯之恨。
(3)抓首句和尾句 首句往往交代写作缘由或奠定感情基调,尾句往往会直接点明主旨。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20《枫桥夜泊》课件公开课课件ppt(完美)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提取码:3am4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同步课件资源包(全易通)|同步教案资源包(全易通)|精品课视频资源(全易通)|教学辅助资源包(全易通)|教案、课件更新公告.docx|期末评语|教育指南(学生、家长、教师)|教师课件PPT素材|教师常用表格|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教师工作计划|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x|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docx
初一语文上册《观沧海》ppt课件
导语:这首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点击下载文件: 观沧海ppt课件.zip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观沧海》教学设计。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 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观沧海》教学设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 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如何设置问题情境,推进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是一个不变的话题,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那么,如何让教学变得有效?哪些因素制约了教学的有效?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所在。
一、巧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幼儿内在的真实感受
结合3月22日世界水日开展的大班社会活动“水是我们的朋友”,创设什么样的情境能引发幼儿探究的学习欲望,是教师在活动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决定活动成败的关键。先来回忆几个活动的情景片段:
1.第一次活动:活动前期孩子做了一份调查表,问题设置如下:⑴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水?⑵我们国家的哪些地方缺水?⑶你知道哪些节水高招?
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幼儿在调查表上写了很多,但在课堂上会表达的孩子不是很多,会表达的幼儿涉及的内容都是生活用水。整个活动中愿意回答的孩子不多,回答也不是很完整。至于说出哪些地方缺水,孩子只能说出1到2处,节水高招更多的是说到了水的2次利用。
2.第二次活动,修改了调查表,继续前期调查,问题设置如下:⑴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水?(工业、农业、家庭等)⑵我们国家的哪些地方缺水?⑶你家有什么节水高招?(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
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由于有了提示,孩子的表达范围扩大了,不光讲到了生活用水,还谈到了水可以做食品,可以灭火等多方面。虽然调查表孩子做得很认真,很详细,但是愿意大胆介绍的孩子不是很多。对于缺水的地方记性好的孩子谈到好多,有的孩子还是一脸茫然。节水高招比第一次多了,谈到了可以在抽水马桶里放瓶子、使用节水龙头、用淘米水洗碗等。
3.第三次活动:没有前期调查表,但在课堂中要完成一张关于生活用水、节水的记录表。⑴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在一天中哪些地需要用到水?⑵用绘画的方式对应记录自己如何在要用到水的地方节约用水?
活动中的表现:每一个孩子都很积极,纷纷画出自己一天要用到水的地方,如喝水、冲厕所、洗手、浇花、洗澡等,还能对自己要用到水的地方用数字进行汇总,让人一目了然,知道生活中用到水的地方很多。谈自己怎样节约用水也是方法很多,喝多少倒多少,不浪费;水龙头开小一点;不把衣服弄脏减少洗衣服次数等。
从三个活动中可以看出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决定了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第一、二次活动中老师让幼儿回家预先做了家庭调查表,工作挺充分,经验准备到位,看似周密的设计下却隐藏着成人的学习意识,记录的也是成人的一种经验,孩子无感可言, 而是机械性地记忆,所以记得快,忘得快。这一种形式化的情境,走过场,看似很热闹,其实没有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价值。第三次活动,老师从孩子的视角和生活经验入手,激发了孩子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孩子有感而发,有话可言,活动就变成了孩子内在的需求。
可以看出,就情境的角度而言,在这三次活动中的目标是一样的: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知道节约用水,并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可是因为创设的情境不同,带来的课堂效果是不一样的,对孩子来说收获也是不同的。
二、巧设问题式情境――提升幼儿课堂的学习成效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孩子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孩子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孩子也不会深入思考。新课程强调问题的重要性,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就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提问的技巧至关重要,有效的提问能起到在关键之处点拨、问题之处衔接、重点之处突出、阻塞之处疏通的作用。
1.创设紧扣目标的问题情境。中班音乐活动《动物猜谜歌》开始环节教师利用图谱,创编说白部分:“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双手边搓边清唱:“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呀”?幼儿纷纷举手回答猫、狗、羊等。老师用歌曲接“知道知道我知道就是小花猫”。这里老师的提问简单、直接,紧紧围绕目标设置提问。对动物特征的描述很模糊,这对孩子来说猜出答案是有难度的,老师也要求只要能和别人想的答案不一样就可以。所以孩子们容易想到不同的动物,这样的问题导入让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很快融进教学活动中。看似简单的一个情境却巧妙地帮助教师解决了最后一句歌曲的唱法,分散了学习的难度。
2.创设拓展经验的问题情境。活动过程中,教师让幼儿自己创编动物猜谜歌,除了这些动物还有哪些动物会来参加村长的选拔赛呢,让问题回归故事,又给了不同能力、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以更多的思维空间。此时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可以加上动物的外形特征、动物的本领、动物走路的方式、动物的喜好等。于是孩子们编出了“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身体胖胖的、爱吃竹叶的”“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嘴巴大大的、爱在水里的”“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走路摇摆的、很会游泳的”等不同的歌词。
这里教师的问题比较开放,幼儿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对动物的了解来创编不一样的歌词,并利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与同伴进行有效的互动。可见,我们要教给孩子的知识只有融入情境,融入生活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接知如接枝”。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作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孩子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以此进行有效教学。教学中,教师了解了孩子对动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创编歌曲的模板,进而很好地进行了音乐的创编活动。
3.创设解决疑难的问题情境。创编过程中,由于能力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幼儿“说”的谜面和幼儿“唱”的谜底会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差。如孩子编“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长得漂亮的、翅膀会开的”,孩子的答案就不太一样,有的说是孔雀,有的是说天鹅……又如,“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身体会卷的、要吃动物的”,孩子的答案也是参差不齐。这时老师设置问题质疑,你从哪一句听出来是这个动物?为什么这个动物大家都猜不出来?我们应该怎样来创编我们前面的歌词?孩子说要编出它的主要特征,要把它最大的本领编进去,也有孩子说要简单的。教师再次让幼儿创编“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长得漂亮的、翅膀会开的”,经过讨论幼儿编出“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羽毛五彩的、打开像扇子。请你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呀?”“知道知道我知道它就是孔雀呀。”
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存在的,也在一定的情境中凸现出来,离开一定的情境,问题就存在不了,当然也无法凸现出来。老师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的存在,并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幼儿在新旧经验之间进行搭桥,更好地表达说白的一部分内容。就像布鲁纳认为的那样:“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以问题为思维中心,造就强烈的问题意识,实现孩子自觉、有意识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促进思维能力的扩展。”
三、巧设电教化情境――点亮幼儿理解的一盏明灯
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点亮幼儿理解知识的明灯,使幼儿情趣盎然地参与教学过程,迸发乐学的火花。
1.时代背景的介绍。大班古诗学习《枫桥夜泊》,老师先利用PPT出示枫桥、寒山寺的图片,再结合一段视频讲述一个故事,最后利用PPT出示古诗。这则故事巧妙地介绍了诗人及创作诗的时代背景,既自然引出了古诗的学习内容,又让孩子对故事的大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缩小了时空差异,解决了幼儿园的孩子与古诗所写时代相距甚远而无法产生共鸣的障碍,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之中进入一个古诗学习的意境中去。
2.古诗朗读的方式。面对孩子朗诵古诗呆板的表现,怎样让孩子学会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呢?教师设计这样的环节:“你们想不想听听一位叔叔是怎么朗诵这首古诗的呢?”播放视频,声画结合,幼儿听得特别认真。师:“你们觉得叔叔读起来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读得有点慢;感觉有点孤独和寂寞;感觉挺有感情的;听上去柔柔的……”
在朗诵的方式上教师没有简单地说教,反复地模拟,而是通过一段视频的示范,让孩子亲耳聆听、亲身感受,表达自己的理解,从而进行有效地模仿。声情并茂的视频朗读把幼儿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让孩子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在朗诵的时候来再次理解老师一开始讲述的故事,体会到作者此刻忧愁的心情。
3.古诗演绎的歌曲。师:“你们知道吗?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呢,有一位叔叔就是这么唱的。”播放《枫桥夜泊》演绎的歌曲,幼儿听得津津有味,还会跟着哼哼。虽然这已经不是老师的重点,只是作为一个延伸的引子,作为一次欣赏,但这样的方式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更乐意在以后的活动中用唱的方式来记住它。
认识到了情境在教学中的价值,我们就要努力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我们的情境基于生活、具体形象、能体现学科特点。通过问题情境引发孩子的思考,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让孩子与老师在教学中产生共鸣,共享教育的快乐。
小学四年级学生读什么课外书最好?
四年级学生可以阅读的课外书有
《青铜葵花》、《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感悟人生》、《爱的教育》、《西游记》、《三国演义》、《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马小跳爱科学》等,还可以阅读国学经典作品《孝经》、《弟子规》等。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