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

        10月23日我陪同本校徐萍老师来婺源朱子中学参加上饶市授课比赛,一共听了10节课。时隔多年,再次感受比赛现场,感想颇多。课中我一直在思考郝老师说的“语文,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这句话,也试着寻找到佐藤学与课堂的关联点,迷茫中慢慢摸索。

        “教什么”好像是不用思考的问题,因为教学大纲有明确的规定,《教师教学用书》对单元教学、课时教学都有详细的指导,现在使用的部编版教材“单元导读”、“预习提示”、“课后练习”都有非常详细的说明,感觉可以开启“傻瓜式”教学模式,跟着教参教材,“依葫芦画瓢”就可以了。去年省里的一位资深教研员来我们学校指导时就是这样对我们的老师说的。昨天课程上,郝老师提出“语文,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再次引发我的思考。

      “教什么”应该就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纵观这两天听到的十节课,老师们对教材都有自己的处理。第一节课《观沧海》重在朗读指导训练及领悟诗人博大的胸襟;第二节课《走一步再走一步》重在心理分析体悟情感;第三节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第四节课《雨的四季》重在朗读指导与熏陶,感受雨的美,体会作者对雨的爱;第五节课《狼》重在分析屠户与狼之间的斗争;第六节课《昆明的雨》意在通过抓关键词体会文章的美;第七节《三峡》重在通过朗读,读懂文章;第八节课《昆明的雨》侧重赏析品味语言;第九节和第十节课都是《湖心亭看雪》,第九节重在以“情”为线理解文章,第十节重在以文为序,读懂作者。

      这十节课老师们都对教材做了相应的处理,但教材处理是否得当就体现了老师的功底,正如王荣生教授说,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结合上面十节课以及个人的一些体验,我认为,好的教材处理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应有文体意识。不同的文体语言表达也会不相同。例如,散文诗,它既具有散文的特性又有诗一样的语言,那我们处理教材时就要突出它的这一特点。《雨的四季》这篇文章教师处理得非常好,整个教学设计非常美,甚至连过渡语都富有诗意,整堂课教师、学生、文章融为一体,非常和谐。

2.应有课型意识。新授课,复习课;讲读课,自读课,课型不同,对教材的处理也应不同。自读课指导了阅读方法后,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尝试。自读课的具体处理,值得深究。

3.应有精准意识。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在一堂课上呈现所有知识,我们得学会取舍,并且能“忍痛割爱”,始终秉持“一课一得”的原则,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节课竟然分析了文章的所有内容,虽然学生配合较好,课堂比较流畅,但总给人“蜻蜓点水”之感,没有突出重点,也就没有亮点。

4.应有“主体”意识。“主体”这个词,我们说的多,做的少。处理教材时,我们应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了解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找到学生与教材的链接点。这个链接点非常重要,这就好像是我们投入水中的一块石头,好的链接点应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点应是最难的。这块“石头”的大小取决于老师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扔石头”的力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课堂掌控能力。

5.应有“课程”意识。佐藤学先生说:“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郝老师认为“课程是英雄的旅程”。我们一课一课的学习构成课程,那我们这堂课的处理就应该考虑到学生能有多少收获,能习得怎样的经验延伸到下一次的学习中。不能为讲一课而讲一课,每一篇课文都只是我们的案例。《雨的四季》这节课的朗读指导非常到位,整个课堂的朗读非常美,再加上老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肯定会有学生因此而爱上朗读,这就是课堂的延伸教育,也是课堂的成功之处。

    想好了“教什么”,下一步才是“怎么教”的问题。我们经常说“教无定法”,也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是“直线闯入”还是“曲径通幽”,我想这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但无论怎样风格的教学设计,我认为都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目标明确。我们可以用PPT直接呈现目标,也可以体现在教学环节中。

2.层次分明。我们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应该围绕中心,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每一个环节应是环环相扣,梯度上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了三个环节:先走一步:“走进课文”;再走一步“走进心理”;走出课文“走进生命”。这个教学设计非常巧妙,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梯度明显,而且与课文的主旨结合非常紧密,体现了构思者的匠心,也体现了该老师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3.主体突出。我们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应是为学生服务的,我们只是“拐杖”,甚至只是“指一个方向”,然后让学生各自“小马过河”,学生各自体验,各自收获。我们更多的应是“引”,让学生在课堂尽情“攀登”,遇到实在过不去的“鸿沟”,老师适时“导”,学生就会有恍然大悟之感,幸福感倍增。这一点相对难做到,老师对课堂都有很强的“把控欲”,特别是这种赛课,老师们都想呈现完美课堂,不想“节外生枝”,因此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独具慧心。一堂课里如果有一两个出人意料的设计,那会让人产生眼前一亮之感。例如,《昆明的雨》一课中,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这一句时,问学生“滑嫩鲜香”之间为什么使用逗号,然后引导学生读句子,这个时候的朗读真令人“垂涎三尺”,语文味尽显。再有把板书设计成心形图案,“美”字,“笑”字,图画之类等,都为整个课堂添色不少。

      高山仰止,钻之弥坚。究竟怎样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暂无准确定论。但我想,正如佐藤学先生提倡的“润泽的教室”一样,老师和孩子们,甚至听课老师都是放松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思考的,自然的,和谐的,有成长的,这样的课堂应是我们都喜爱的,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都应是幸福的。

                                          2019.10.26

七年级语文《雨的四季》ppt课件

导语:雨在四季,总是以不同的面目,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形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无私地滋润着大地,滋润着万物,滋润着人间。

点击下载文件: 雨的四季ppt课件.zip

教学建议

《四季》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儿童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

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品读课文,读中识字、朗读指导,体味文本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力图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2、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语言,提高阅读能力。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四季的特征,感受四季之美。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实施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促进学习动力。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始我就利用猜图片的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有关四季的图片入手,引导学生从图中感受四季的美,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和探究习惯奠定基础。课堂上丰富的阅读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造积极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乐意读书的习惯。在掌握字音、字形,把课文读通顺、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联系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美读课文,表演背诵时多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多种朗读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体现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注意体现读书的层次性,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然的热爱之情。

二、读中感悟,加强个性色彩。朗读是感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同时也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但读要选好时机,恰到好处。在学生生成情感的时候,带着感情去读更有利于进入境界。因此在学生读文之前,我先引导学生看四季图片,让学生们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把春天的美景和特点表达出来。这时再引导学生读课文,体会文章语句的优美,比如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做动作表演“尖尖” 、“圆圆”、“弯弯” “一挺”等,让学生感受到每个季节的不同。我还利用头饰让学生表演背诵,加深学生对四季的了解。我又做了范读,还加上了动作,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读法也各式各样,从而使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朗读也有了。

三、联系生活,重视积累运用。新课标强调:“要联系生活教语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学习了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学生说一说四季中,除了草芽、荷叶、谷穗、雪人之外,还有哪些特点。这就把文本引向了生活,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累积,并利用课件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自编儿歌,过一过小诗人的瘾。这样处理教材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较好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同时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课教学结束了,回想起来,有好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识字还不够实,对学生全面关注不够。上课的时候,我不善于引导学生,课堂的组织教学能力差,鼓励、评价的语言较少。当课堂上出现“唱读”、“念读”的时候,我并没有马上去纠正、去指导,只顾教案而忘了学生。希望自己以后能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题.雨的四季(刘湛秋)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

《雨的四季》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作者将雨拟人化,称其为“她”,可见对雨的喜爱,而且明确指出,“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紧扣文题,领起下文。

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作者对冬雨展开描写,说冬雨已“化妆”了,转换了容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冬雨的无限喜爱之情。

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篇美文,在101教育PPT里面重温了一下,找出了这两句我最爱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