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无印良品:晚上6点半之前必须下班
张潇雨
无印良品的一个著名的管理法:晚上6点半之前必须下班。
这个管理法,是无印良品最著名的一任CEO松井忠三在他的那本著作《解密无印良品》里面写到的。他说:
无印良品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也开设了门店,开店前,松井忠三自己去这几个国家实地考察。他发现,欧洲人的工作方式和节奏和日本人特别不同。
比如,日本人吃饭像是一个任务,下班之后匆匆赶到一个餐馆,迅速点好菜然后赶快吃完,之后踏上回家的路。感觉吃饭好像只是维持身体的机能。但是,他观察到的欧美人经常午餐就要吃两个小时,而到了晚餐,更是要聚集一帮朋友,边吃边聊,还喝点酒,有时候一顿饭结束了都凌晨1点了。结果第二天,他们还是能9点准时出现在公司。
无印良品内部也有一些外派到欧美国家的员工,结果几年之后调回总部的时候,他们已经完全没法适应日本企业的工作节奏了,只能申请再调回去,或者干脆辞职。所以松井忠三就想,无印良品的员工从来都是非常热心,觉得加班是理所当然的,经常工作到最后一班电车结束,周末也常常只有一天能休息。但是一直过这样的生活,不但没法提高生产力,也没法得到工作的新创意。
于是有一天,松井忠三决定让员工不再加班了。
当然,一开始就要求全员不加班并不现实,所以松井忠三要求从每周一天的“无加班日”开始,这一天所有人都要在晚上6:30之前下班,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很快就实现了。于是过了一阵,他把无加班日增加到两天,一开始虽然出现了一些混乱,但最后还是实现了。
最后,整个无印良品开始计划完全取消加班,全面贯彻全公司员工晚上6:30必须下班的政策。
结果这回终于炸锅了。尽管一到时间,就有专门人员来关灯拔电源,但居然会有不少员工先假装离开,然后再偷偷跑回来,或者干脆把工作带到家里去做。
松井忠三看到这种情况之后当然不能满意了,于是他要求,每个部门都要拿出自己消灭加班的方案出来,否则就要问责部门的领导。结果这时候,一系列改变就发生了:
各个部门都开始审视自己的工作内容,找出那些消耗了很多时间,但实际上又没有太多成效的工作。然后开始把这些工作砍掉。
大家还开始优化工作流程。比如本来不同组汇报给领导的PPT格式都很不一样,所以最终统一整理的时候就很麻烦。而现在工作时间没那么多了,大家就只好开发了一个通用的模板,每次更新只要把数字和信息填进去就可以了。结果这节省了很多时间。
消灭加班的命令还促进了部门之间的合作。比如IT部门专门开发了供商品部门传导资料的系统,不但节省了商品部门时间,还让员工寻求IT支持的次数大大降低了。
最后大家还发现了一点,以前10个甚至12个小时完成的工作,真要放在8小时里也能完成。比如无印良品调查了整个员工的网络使用情况,发现大家整体上25%的时间都在做和工作无关的事。
最终通过各方的努力,无印良品虽然没有100%完全消灭加班,但是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他们后来轻微地修改了规定,要求每个部门每天晚上6:30之后留在公司的人数不能超过部门总数的10%。到了2013年,又把这个数字降到了7%。结果,不仅员工的幸福度大大增加,整个公司的运营效率也显著提高了。
丨帕金森定律
看到松井忠三的这个“6:30必须下班”的管理法,让我想起一本书的一个理论来。
美国有个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叫蒂姆·费里斯(Tim Ferriss),他的成名作叫做《每周工作四小时》,讲的就是他怎么通过各种方法,让自己每周只工作四个小时,还比原来收入增加了好几倍的方法。
这本书我并不是100%认同,但里面提到过一个很经典的理论我倒是觉得非常有道理,这个理论叫做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这个帕金森定律是这么表述的:不管一个任务有多么复杂或者简单,它总会自动填满你给其分配的所有时间。
我来举个例子。这实际上也是帕金森当时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本人使用的例子。这个理论发表的时候是1958年,比较早,所以他举的例子也比较古老。
帕金森说,他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时间的差别可以非常巨大:比如他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个大半天。或者,一个很忙的人20分钟可以寄出一沓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找眼镜二十分钟,查地址半个钟头,写问候的话一个钟头……
帕金森发现,在工作中,每项任务都会自动膨胀,不管你给它分配半小时,一下午还是三天,它都会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比较充裕,你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是增添各种细枝末节的东西,最终这些时间也会被消耗掉。
帕金森定律其实还有另一种表述方法,叫做:一件工作的复杂程度,取决于你给其分配的时间有多少。道理也是类似的。
它说的就是,我们不管做一件事,还是思考一个问题,或者做一个决策,既可以非常的简单,也可以非常的复杂。简单到你可以一拍脑门就去做,复杂到你可以收集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十几年的信息,再去做这件事或者做这个决定。想做一件事情,方法和细节可以是无穷尽的。很多时候我们细致到什么程度,是取决于我们给予这个任务多少时间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开一个玩笑,就是“deadline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丨帕金森定律的三个启示
一、限制思考时间
首先我们要克服完美主义的心态。不管你做什么工作,理论上你可以收集无限的信息,做无限的准备,之前打无限的草稿,只要时间足够多就行。比如你要写篇文章,其实要求你24小时内写出来你也能写,但是真要说你有俩月时间来写,那你绝对也是能写俩月的。所以,既然完美本来也不存在,那干脆就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计划,就让自己按照某个时间计划之内,说什么也把这个东西做出来,不管它最后效果如何。你会发现当你有了这种思维方式的时候,拖延症就会好了一些。
就像扎克伯格在Facebook成立的时候说的那句: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完成大于完美。
二、限制内容的长度
你要写个PPT,或者写篇文章、做个演讲等等,可以给自己一个长度上的限制。比如就是一页的word文章,或者5张PPT,或者3分钟的快速演讲,不能再多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由于长度的限制,你会迅速地考虑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以及什么信息应该被舍弃。
三、工具影响思维
最后一个启示听起来有点玄乎,它是说,人的思考方式有时候是会被工具反过来影响的。
比如你用粗的马克笔和白板笔的时候,思考的线条就会比你用圆珠笔的时候要粗。也就是如果你非常需要掌控大局,不拘小节的时候,你应该使用粗的马克笔去白板上画。我自己的体会是,有时候我回答别人问题的时候,用手机回答一般篇幅就会短不少,用电脑的时候就会话更多。可能也是类似的道理。
所以我一直认为,克制的东西可能才最有生命力。最后,我就用大建筑师Frank Lloyd Wright说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专栏。他说:
The human race built most nobly when limitations were greatest.
人类最好的建筑都是在条件限制最多的情况下建造出来的。
PPT的留白设计可以增强页面的可读性和易读性吗?
我们且看下面几张PPT页面:
不知你发现没有?这些PPT页面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文字很少,页面上有大面积的空白。
没错,今天我们就来谈谈PPT中的留白设计。
01.什么是留白?
先不提留白,我想大多数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名词:少即是多。
我最初知道这个概念是在「无印良品」里知道的,随着极简主义的流行,它也越来越广为人知。
去掉那些多余的东西,取少而不取多。这在PPT的应用时造成的后果就是留下大量的空白。
不过,空白也不是瞎留,页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应该与其他某个内容存在某种视觉联系。
这其中,包括空白在内。
「留白」或者版式设计中常提到的「负空间」指的是无内容的空间。
留白并不完全是留出白色,留白意味着留出空白。
留白追求「以虚显实」,「无」中生「有」。
那么为什么要留白呢?也就是留白的作用是什么呢?
留白有如下作用:
1.减少页面的压迫感
当PPT页面上黑压压的全是内容,没有任何留白存在时,会给观众带来一种压迫感,常常让人看得很疲劳。
当页面中存在适合的留白时,就会让画面更加有呼吸感,更加透气,会明显的减轻观众的视觉负担。
2.表现出页面内容之间距离的不同
合适的留白有助于划分信息的层次,体现不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3.令页面的构成发生变化
留白的运用,会使页面的整体结构的形式发生变化。简单地说,就是利用留白划分版面。
4.让主题更突出
留白使文字清晰易懂,将注意力吸引至某部分,并有助于打造整体氛围。
5.简化页面
留白令页面结构一目了然,不用再去仔细寻找信息,而是一眼就可以看到。
02.留白的分类
在PPT设计中,留白分为两类,即:巨型留白和微型留白。
1.巨型留白
巨型留白指大型的、核心元素之间的间隙,或这些元素与整个页面之间的空隙。
在巨型留白中,留白区域通常会非常的大,让观众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页面的内容,这就是巨型留白所形成的效果。
巨型留白通常应用于封面、封底或文字比较少的页面中。
巨型留白在封面中的应用:
巨型留白在封底中的应用:
2.微型留白
微型留白指小元素之间的空隙。譬如:主标题与副标题之间的距离、文字之间的间距、色块与色块之间的距离、版面的规划等。
微型留白包括:字体、行距、段落、列表、图标等。
下面是微型留白在PPT中的应用:
或许但从页面上来看,微型留白没有什么特别,但其实其中标题与内容之间的空间、色块与色块之间的距离、文字与样机之间的距离等,都经过精心的设计。
这些微不足道的空间和距离就是所谓的微型留白,就是这些才让页面不至于「失衡」,更方便观众理解页面的信息。
03.该怎么留白?
说了那么多,那么PPT该怎么留白呢?
简而言之,就是四点:留出呼吸、留出韵味、留出焦点、留出空间感。
1.留出呼吸
留出呼吸,就是精简文字,减少元素,让页面更具有呼吸感。
就好比于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当空气中颗粒物(元素)特别多时,人的呼吸也会不顺畅。
2.留出韵味
前面提过,留白追求「以虚显实」,「无」中生「有」。
留白具有「无物胜有物」的感觉,这就犹如中国的水墨画。留白运用在设计中,韵味也会出现。
3.留出焦点
少就是多,元素越少,越集中一起,人的注意力就不会被其它的元素所抢走。
4.留出空间感
留白越大,空间越广阔。缩小主体的面积,让其周围的面积增大,空间感就会增强。
下面我们来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留白该怎么留:
下面是一张PPT的原稿,我们该怎么对它进行修改,令它更美观呢?
首先,我们先确定主体内容与页边的距离,也即确定版心。
然后,我们在确定文字内容在页面大体的位置,并确定它们之间的距离,也即「微型留白」。
让我们看看放上文字后是什么效果:
这么做,好像页面已经可以了。但请不要知足于止,我们还需要对页面进行视觉呈现处理。
我的选择是加一张「地铁」图片作为背景:
但很明显的是,页面右侧有点空,这是不合适的留白。
所以我把图片进行水平翻转。
仔细看你会发现,图片中「地面」是对页面无益的内容,相反它还影响了文字的呈现。
所以我将蒙版换成了渐变蒙版。
简单做个小结:
01.什么是留白?
留白就是留出空白。
02.留白的分类
巨型留白和微型留白。
03.该怎么留白?
留出呼吸、留出韵味、留出视觉焦点、留出空间感。
什么卸妆水最好用
1.ORBIS 澄净卸妆露
超清爽、超满意,都不知道用几罐了,日本连续16年销售第一的威力果真不是盖的,ORBIS这罐完全无油,添加30%植物性保湿精华,故卸完脸不会有乾燥紧绷感,且手湿湿的就能使用~
2.珂润 润浸保湿深层卸粧凝露
喜爱凝露的油肌朋友!这罐的回购率很高,不少人表示「用了发现脸更平滑」卸完真的很清爽舒服,敏感肌的人可以考虑
3.无印良品 温和卸妆凝露
无印良品推出的美妆品好感度都好高!除了卸粧水,这瓶黄色卸妆凝露,相当温和,卸的时候会觉得肌肤之间的摩擦力很小却能轻松带走彩妆,毛孔可以呼吸但绝对不紧绷,还有网友分享:「洗刷具也很好用」
4.肌研 极润金致卸粧精华水
更喜欢「水」的朋友,首推肌研的卸妆精华,个人超级爱~有接睫毛的人用也很适合,「卸完不乾不涩不致痘,很喜欢」是网友给予的评价,个人很喜欢它压头的设计,很好控制,相当方便。
5.洗颜专科 超微米控油卸粧水
「用到最适合的!卸完脸很清爽」一样是卸粧水,专科这瓶还多了控油功能,有网友表示用了之後出油量有比较少的感觉,习惯化淡妆的人,这瓶会很适合你。「一张化妆棉就能卸完全脸,CP值很高」
6.ezskin 燕麦清新舒敏卸妆乳
乳状质地能够更有效的减少肌肤之间的摩擦!但害怕油腻感的朋友,不妨试试ezskin的卸妆乳,这瓶虽是乳状但不易致粉刺,洗完的肤触也相当清新舒服,一点油油的感觉都没有
7.施巴 5.5 娇颜卸妆乳
不少网友推荐施巴这瓶洗完後有「毛孔在呼吸」的感觉,後续再用洗面乳洗脸,也不会觉得肌肤紧绷,更重要的是因为没什麽香料味,肌肤敏感的人可安心使用
8.牛乳石硷 无添加卸妆乳
用了N百罐!想找高CP值卸妆乳的油肌朋友,试试牛乳石硷吧!在PPT上的讨论度极高,产地在日本,且没添加香料与色素~能一次就将妆卸德乾净且没有乾涩感~
9.Softymo 乾湿两用瞬净卸粧油
如果平常习惯浓妆的朋友,上述可能对你来说都不够力!不妨试试油肌网友一片倒推荐没有之二的「卸粧油」,虽然是油,但不少人表示:「清爽又好用!」回购率超超级高,价格也超亲民啊~
10.贝德玛卸妆水
油性皮肤一定不能错过的贝德玛卸妆水!质地清爽,但是卸妆能力超强,而且很温和一点都不刺激,拿来卸眼妆也是不错哒~不用特别费力,用化妆棉蘸一点卸妆水就能将脸上的防晒霜和化妆品全部带走,也是不需要再用水洗,更不会堵塞毛孔,引发痘痘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