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的主旨及评价

主旨:“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

评价:

1.借用寓言说理。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中的鲲、鹏、蜩、学鸠、斥。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设计

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 散文 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深受学者好评,被誉为“奇之又奇”之作。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语:时间穿越千年,而今唐诗依然被我们吟唱。这灿烂的诗园中,有一个人曾为唐诗树起一面猎猎大旗,引领唐诗走上了浪漫主义的高峰。他就是诗仙——李白。

因为李白有颗狂放之心,所以他只须把胸中那口气喷出便成就华美的篇章。

于是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壮阔;

于是有“仰天大笑出门去”得意;

于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

他的诗中更有如席的雪花,三千之飞瀑;以及他的危楼摘星,他的梦飞吴越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想象之奇妙。

所以也只有狂放的李白,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人称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的诗篇《蜀道难》,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

展示教学目标。(课件展示目标)

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三、向大家介绍三种读诗 方法 :

(1)响读——放声朗读,初感文意。

(2)品读——领悟语言、学习写法。

(3)吟诵——入情入境,审美体验。(课件展示方法)

四、响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标出自己读不准的字词。

明确字词的准确读音。(课件展示字词学生读)

2、请大家简单 说说 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谈谈对印象最深的诗句的理解。

(学生交流展示)

——大家初读此诗,感受到了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到作者对朋友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劝诫。诗中想象、夸张的大气,让人读之难忘。

五、下面老师范读课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找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走向的诗句,并解说。(学生交流)

(在文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句子 。)(课件展示)

——大家对这几句诗歌感情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这一唱三叹的句子,让我们有一种独特的体验。“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感叹词连用,直抒胸臆,极力夸张。蜀道之高尽现眼前,让人惊叹不已;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险,让人又惊又怕,畏惧不敢前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面对地势凶险,战祸惨烈,人只有叹息之情,作者也只能为朋友担忧了。

读至此大家已初感诗文用语之奇。

(明确叹:高(惊)

叹:险(惧)

叹:凶)(忧)(板书)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设计二

【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材分析】

《蜀道难》是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展开奇伟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壮丽雄险的山川,诗中感慨丰富,诗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诗中的描绘,既是蜀道之景,又是作者心中的意象。诗中的感慨有山川险阻之叹,又有人生坎坷、功业难成之慨。《蜀道难》一课是一篇色彩绚丽、想象奇特的盛唐诗歌。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主旨,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来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由于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有困难,所以,老师在讲时要注意循序渐进。

【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重点字音、字义、字形,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会鉴赏诗歌,并掌握一些常用的艺术手法,如夸张、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探究诗歌的情感主旨,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感受“盛唐气象”。

2、 难点:鉴赏诗歌,体会其艺术特色,探究李白豪迈、飘逸、浪漫的诗风的形成。

【 教学方法 】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诗歌中的字音、字义以及诗歌脉络都梳理清楚了,明白了诗歌先后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惨烈,大家快速地在脑海中回忆一遍。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蜀道难》。(板书:课题、作者)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蜀道难》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那么这首诗究竟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手法和意蕴这两个方面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奇在何处。

二、 过程

1、 诵读 文章

师:我们先来品读揣摩诗歌的手法之奇,先来看第一节。上节课我们讲了第一节写的是蜀道之高(板书),那么这一节是如何来写蜀道之高的,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呢?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诵第一节并思考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一节。

师:好,读完了,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刚刚老师的问题是第一节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蜀道之难。

生:夸张、想象、用典……

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节,老师先挑几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之后,再由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出来的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有没有采用什么手法?

生:夸张,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

师:对,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极言蜀道之难。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大家可以结合课下注释看一下。

生:这句话是用典,采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 传说 ,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师:说的很对,所以这句话呢,是用典的手法,说具体点就是用到了神话传说。那么老师要问了,第一节里还有没有其他用到 神话 故事 的句子呢?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采用了神话,是六龙回日的神话,写出了蜀道之高。

师:大家觉得他补充得对吗?

生(齐):对。

师:没错,这两处都采用了神话故事。前者写出了历史上开蜀道之难,后者写蜀道之高,连太阳神见了都要绕道行驶,两者都表现出了蜀道的难。作者采用这两个神话故事,使得诗歌的意象也显得阔大雄奇。好,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神话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生:不是。

师:那是不是诗歌中的所有描写都是不真实的呢?

生(齐):不是。

师:嗯,那同学们找一找,看看第一节中有哪些实写。

生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实写。

师:对,那么既有虚写又有实写,这是什么手法?

生(齐):虚实结合。

师:对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使得趣味、诗韵倶存,使诗歌内涵丰富,意境也十分阔大。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

生:……

师:老师先给大家分析一下,课下注释说,黄鹤是一种善飞的大鸟,猿猱也是一种善于攀援的动物,但是这里却说黄鹤飞不过去,猿猱也“愁攀援”,这是什么手法呢?

生:夸张。

师:对,好,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写山势之高,也没有直接说人行走很艰难,而是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说山之高,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烘托。

师:说的很对,用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来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并没有直言蜀道之高以及人行走之艰难,所以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我们接着来看这句话:“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大家看看课下注释,上句中的“扪”是摸的意思,“历”是从中间穿过,“仰”是仰着头,“胁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抚膺”是用手摸着胸脯,“坐长叹”,徒有长长地叹息。这整句话实际上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我们来看,“扪”、“历”、“仰”、“以手抚膺”是不是都是动作描写啊?“胁息”和“长叹”我们不能从动作上看出来,但是可以从神态上看出来,这句呢,其实是用了一种摹写神情、动作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们说简单一点,可以叫做细节描写。诗人通过摹写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一系列的动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状犹在眼前。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诗人能真的“扪参历井”吗?

生:不能。

师:对,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

师:嗯,课下注释写得很清楚,我们看一下,诗人不可能“扪参历井”,但这里他却说自己在山上能够“扪参历井”。这是什么手法?

生:想象。

师:对,这是诗人奇特的想象,以表现蜀道之高。好,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看完了第一节。大家有没有想补充的?

生:老师,“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拟人的手法。

师:对,说猿猱“愁”,嗯,补充得很对,这一点老师忽略了,大家要注意一下。好,如果没有要继续补充的,那我们来 总结 一下第一节,第一节用了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板书)的手法。好,看完了第一节,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二节,我们知道第二节写的是蜀道之险(板书),那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_ 你给我们读一下第二节把,大家在听他读的时候要注意思考这里面的艺术手法。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

师:嗯,读得不错,声音洪亮,情感到位。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吧。还是老师先挑几句,一会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的第一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大家读完这句话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列了很多景物啊?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啊?

生:悲鸟、古木、林、子规、夜月、空山。

师:对,大家数一数,一个列了六个景,诗人有什么用意呢?悲鸟、古木、林等这些景物大家都容易看明白,那么子规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子规于暮春、初夏时日夜啼叫,鸣声凄悲,关于它,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它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即望帝冤魂所化。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思国念家,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于是人们又称子规为杜宇、杜鹃。在古代诗文中,子规成了代表冤屈、悲苦的象征性意象。所以,大家以后在赏析诗歌的时候看到子规这个景物或者说是意象,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好,了解了子规,我们再回到刚刚大家找出来的景物,我们发现,鸟、木、月、山这些意象前都加上了修饰语,那么这些修饰语有什么作用呢?

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师:说的很对,诗人用子规这个意象,再加上悲鸟、空山等一系列带有伤感色彩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冷色调画面。鸟的号叫,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蜀道艰险的慨叹。那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大家发现了吗?

生(齐):借景抒情。

师:是的,借景抒情,通过景物表达了自己对蜀道艰险的慨叹,所以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好,我们再来看看后文,“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里也列了很多景物,大家先找一下。好,有哪些景啊?

生: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

师:对,大家看一下这些景物,前三个跟后两个有很明显的区别,你们发现了吗?

生:前三个是静,后两个是动。

师:说得对,那有动有静,是什么手法啊?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设计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PPT展示)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PPT展示)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 生诵读

3[提问]? 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 雄浑、豪放

4 [活动] 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PPT展示)

5 [提问] 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 [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 面试 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 文化 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 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

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PPT展示)李白的这种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营造的,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请同学们抓住文章的主旋律,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突出了蜀道难,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

1.赏析第一小节

(1)[提问] 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第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

(2) [提问] 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参考]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教学设计

2. 高中《蜀道难》精品教学设计范文5篇

3. 蜀道难教案

4.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秦腔》教案

5. 蜀道难优秀教案

6.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7. 高中语文《蜀道难》名句默写大全

8. 李白蜀道难原文|翻译|赏析|教案|朗诵|练习题

9. 高二语文必修3《蜀道难》知识点

10. 高中语文文言文《逍遥游》优秀教学设计

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课文的教案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林黛玉为什么多愁善感?

林黛玉孤高自许,精神上表现出一种傲岸不驯的气概。但她又表现得如此的多愁善感。“见花掉泪,见月伤心。“为什么呢?原因如下:一是身体柔弱,常年吃药,常有“他年葬侬知是谁”的疑问,对人生之短暂,人世之无常,早有思考。二是早年丧母,寄人篱下,看人家颜色行事。因此,步步当心,处处留意。经常生出许多烦愁。三是“金玉之说”,对“木石前盟”,对她的爱情,产生了很严重的挑战。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林黛玉在宝玉面前为什么经常要耍点小脾气,也理解了她的人生悲剧感。四是封建礼教的压力,使得她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我们知道,林妹妹在大观园诗会中,有多么出色的表现。是一个典型的才女。她一直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成长,个性比较追求自由和解放,然而,生活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中,她又不得不压抑自己,常常对月伤心,见花流泪。以上原因,使得林妹妹多愁善感,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悲哀。只有彻底了解了这一点,才能读懂她的《葬花词》: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闱,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香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无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首发自林黛玉内心的具有浓烈生命意识的《葬花词》,凄婉动人,缠绵悱恻,如歌如诉,为我们与林妹妹进行心灵对话,打开了一面窗口。这首《葬花词》,一如林妹妹的为人,惹人爱怜!让人发出不尽的人生感叹! 作者邮箱: tdzqz@sina100.com

相关内容:《米洛斯的的维纳斯》是否应该删嬉笑怒骂,皆成文采——《拿来主义》语言赏析时评:博士参加自考高学历者为何青睐低文凭乡情浓浓质朴真率——苏轼《初发嘉州》简析《逍遥游》(节选)思路新解——《逍遥游》(节选)思路分析为辨错别字支招语文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感悟亲情》教学手记1查看更多 高三语文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北冥有鱼》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北冥有鱼》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下册语文《北冥有鱼》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搜集庄子有关资料,识记庄子简介,了解《庄子》。

2.结合课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清晰、流利地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自读文本,整体感知:(5分钟)

1.放声朗读课文,在你认为难以读准的字下画上横线,读完后正音。

2.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主要向我们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以及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

二、依据学案,梳理知识:(18分钟)

1.文学常识积累: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知识链接】

作家卡片: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作品介绍: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解题: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读课文,基础积累。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请同学们挺直腰板,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1)给加点字注音。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齐谐(xié)正色邪(yé)

(2)借助注释、手头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加点字词: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北海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形容气势强盛,指鼓起翅膀;垂挂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大海动荡

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怪异事情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旋风

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大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林泽中雾气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深蓝色;尽头;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样;罢了

(3)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其正色邪“邪”通“耶”语气词呢、吗

(4)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怪:形作名,怪异的事情

水击三千里,水:名作形,在水面上

南冥者,天池也。天:名作形,天然的

3.翻译重点句子。

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⑵是鸟也,海运则将徙⑥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⑶“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在水面抨击翅膀,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回旋向上飞,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⑷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太遥远而没有办法看到天的尽头呢?

4.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三、理解识记,自清互查:(7分钟)

1.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小组进行翻译接龙,一人一句,要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3.组内开展背诵竞赛。

四、展示竞赛,基础反馈:(10分钟)

1.字词展示竞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流利地将本课翻译出来。

2.全班进行背诵比赛展示。

3.完成【反馈检测】中“基础反馈”题目1-4,检测学习效果。

第二课时深层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描述大鹏的句子,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2.明确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说出本文阐述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理清重点,明确目标:(1分钟)

学生读目标,明确学习重点。

二、依据目标,深层探究:(18分钟)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三、展示提升,拓展延伸:(16分钟)

1.各组组长要组织本组组员组内合作交流,解决探究时的疑难,为展示时作准备。小组可共同预设本组合作展示内容和方式(讲解、表演、板书等)

2.你对本节课的理解,可以进行升华拓展,以不同的形式展示。我们欢迎有创意的表达和精彩展示。

3.八个小组要开展展示竞赛,比一比,哪个组与哪些同学表现最认真?最踊跃?最流畅?最有创意?

四、反馈检测,查漏补缺:(5分钟)

八年级下册语文《北冥有鱼》教案 篇2

本文节选自《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

《庄子》一书思想和艺术都极具特色,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很难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教参》建议“教学要适可而止,不必求之过深。”、“在关键词的理解上不出现明显错误即可” 、“重点体会作者想象的雄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体会大鹏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奇特的想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导入用学过的词句“九万里风鹏正举”、读过的《西游记》中的大鹏金翅雕导入。回忆学过的内容,引入庄子创造的经典形象。激发兴趣。

二、预习检查检查预习的学案卷。明确字音、词意。抽测。核对学案卷,积累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语。

三、反复诵读一遍知句读,停顿要正确。

二遍明句义,难句齐疏通。

三遍分层次,理清文脉络。5反复诵读,停顿正确、读懂课文、理清层次。培养文言语感,读懂课文,理清层次。

四、体会特色

导入的内容都脱胎于文中的一句话,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找同学展示一二。根据提示,描绘情景。

展示、欣赏体会大鹏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奇特的想象。

进一步把握大鹏的形象朗读,总结大鹏的形象特点。体会大鹏的形象特点。

六、拓展延伸“大鹏”形象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知识点联结,加深理解。感受《庄子》的魅力。

七、作业背会全文及注释,完成《阳光学业评价》P122相关内容巩固积累。

庄子《逍遥游》中大鹏鸟的形象意义是

一开篇作者就描绘了一幅大鹏搏击云天的雄奇画面,并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鹏鸟巨大的形体,搏击云天的惊人冲击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幻的世界。接着又形象地描绘了作为鹏鸟的对立面---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讽。作者写这则寓言其目的是说明无论大智(如鹏鸟)与小智(如蜩、学鸠)都不能获得绝对的自由,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达到绝对自由的最高境界。

形象大于思维。鹏鸟作为寓言中的主体形象,除其本质寓意外,还能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下面三点---

启示一:要善于捕捉时机

庄子所描绘的鹏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庞然大物:“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这样一个形体巨大的物体要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徙于南冥,是十分困难的。而鹏鸟却善于捕捉时机枣“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所谓“海运”即是海动,指有汹涌澎湃的海涛。鹏鸟之所以要选择海动之时起飞,因为海动必有大风,这正是凭借风力飞向九万里高空的最佳时机。文章反复描写道:“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这里的“扶摇”、“羊角”皆为旋风。而“抟”是指环绕着往上飞。鹏鸟正是借着“海运”之时所刮起的旋风之力,盘旋而上,直至九万里的高空。纵然庄子这里借鹏鸟选择“海运”起飞,是为了说明鹏鸟的不自由,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鹏鸟能抓住机遇,择时而动,而不像蜩与学鸠那样“决起而飞”,盲目硬干, 确实为“大智”之举。

启示二:要充分利用外物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段话强调了利用外物的重要性。大鹏展翅飞翔也“善假于物”。它“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这几句描绘了大鹏乘着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后翱翔蓝天的雄姿,由于风在下面负载鹏翼,所以它才能背负青天,无所阻碍。作者特别强调了“风”这一外物的重要性:“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作者的本意在于强调如鹏鸟这样的“大知”也离不开外物的帮助,可见其并不自由。但如果我们反过来看,由于鹏鸟能善于借助外物,所以才能由北冥顺利飞到南冥,这正是它的“大知”之处!设想一下,如果鹏鸟不能借助“风”这一外物,仅凭自己振动的双翅,不仅费时费力,能否飞到遥远的南冥,还很难说。可见,鹏鸟的“不自由”之中,却蕴含着极大的“自由”。

启示三:要有坚韧不拔的勇气与毅力

鹏鸟飞往南冥,如果仅凭机遇、外物,而没有坚韧不拔的勇气与毅力仍然不能成功地到达目的地。庄子在文章中虽没有正面写这方面的内容,但从一些侧面的描写中,仍然可以看到鹏鸟那坚韧不拔的勇气与毅力,如文章写道:“鹏鸟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句话有两点信息值得注意。一是“水击三千里”,鹏鸟起飞时,为什么会“水击三千里”?这个细节很值得玩味。笔者以为这正从侧面反映了鹏鸟与暴风所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鹏鸟选择“海运”之时起飞,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因为它所面对的是足以摧毁一切的暴风。要借助风力,首先必须战胜风暴。作者虽然没有从正面写出鹏鸟与风暴搏击时的情景,但从“水击三千里”这壮观的场面可以想像,当时搏击之激烈,定然令人惊心动魄!正是由于鹏鸟面对风暴勇于拼搏,并最终取得胜利,才为它飞往南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二是“去以六月息者也”。鹏鸟飞往南冥不啻万里,但它不畏路途之遥,一气飞了六个月方才停息下来,这需要多么惊人的毅力!而与之对立的蜩与学鸠缺少的正是这种顽强的毅力。它“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这两只小虫,才碰到一点小小的困难,便落在地面,再也不愿高飞。所以庄子针对蜩与学鸠的话嘲笑道:“之二虫又何知”,作者贬损二者正是从反面对鹏鸟那顽强的拼搏精神进行了肯定与赞扬。

以上三点启示,是仅就鹏鸟自身形象而言的,至于如何结合全文的主旨理解鹏鸟这一形象的意义,那又得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