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记念刘和珍君的第五部分关于中弹的细节分析!在线等!求大神解答!

阮籍式的深情 离骚式的表述

——《记念刘和珍君》艺术特点

吴礼明

在我的感觉中,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真是一篇至文.在同是纪念进步青年或革命者这一点上,我以为它的艺术成就远远超出了后来所写的《为了忘却的记念》.

本文不打算搞对比分析,只想就《记念刘和珍君》作些艺术上的探究;但我又以为这些探究在很大程度上是该文所独有或比较突出的.我想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颇值得深究:

一、在创作原动上,他善于摄取“现代社会的魂灵”,他深感世态炎凉,窥熟于“世人的真面目”,尤其对那“宁蜷伏堕落而恶进攻”的国民精神深感愤怒.(人教社教参)他的写作就是以所谓世态人情为着眼点来看取社会与人生,摄取其“魂灵”给人以惊心动魄的警示.作者是浸润于中西文明的知识种子,他深感时代进步对于中国社会特殊的作用;在文明与野蛮的残酷较量中,他尤感文明的无力和孱弱,而野蛮是多么的凶残与下劣,特别是那些自甘堕落、为虎作伥的阴暗“动物”们的所作所为!他除了用笔于“始终微笑着”、“从容转辗”“干练坚决”的刘和珍与杨德群们,展示中国女性的勇毅和温和,“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的形象;还着眼于罪恶的段政府,下劣的无耻文人,以及那些庸人与“闲人”,文中虽没有勾画他们的“尊容”,但强烈的比照与暗示使那些在阴暗潮湿里的阴暗物们显得多么的丑陋!这种比照与暗示极具有战斗性与鼓动性,可以说这是该文不同于一般悼文的地方.

二、在创作的立场与原则上,有一点通常被人忽视了,就是那个在《故乡》中就已经显露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的怀抱与民族之爱.我们知道作者有生计流离之忧,但他又有着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贵品质,尤其是杜甫以来的关怀政治现实与民族前途的人们身上所具有的.在意识的层面上,“我”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叹息肠内热”的文化—政治情绪,因而读来颇能撼动人心.作者为何对“三·一八”惨案如此地表示出自己极大的愤慨呢?这不外于戮杀烈士或青年使他感到极点的悲愤.“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他仍然是从进化论的角度,坚信未来必胜于现在,而青年代表未来,知识就是文明与未来的标记.他将议论提高到民族存亡的高度,足以见出他的制高的峻拔与浑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强烈的期待.而这些都厚寄于传承文明与进步知识的人们身上.他对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道义感的苛求程度是如此的强烈!因此,正如到见一枚硬币的另一面,我们对作者为什么尤痛斥无耻文人的阴险论调就不难理解了.

三、应当说,在本文中,鲁迅的思想情感是深刻而复杂的.鲁迅从不掩盖自己思想的复杂性,他长于解剖自己,甚至于无情,其精神尤感人与可贵.他一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却又感觉到“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他想说的,有必要说的太多,但现实的黑暗又使他出离地愤怒.刘和珍是他的学生,是他的学识热烈的求知者,他回忆起当初订阅《莽原》的情形,从这一点感觉有些写作的必要,“但我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而不仅仅是这一点点的所谓的感激.他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而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但他又说,“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说到这次惨案所引起的反响和意义时,他沉痛地说:“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然而在文章的结尾,他又说:“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苟活在淡红的血色中,又会依稀地看见微茫的希望……”这些几乎矛盾的语言,并非是作者逻辑上的失误,而是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无言的苦痛、愤怒、悲哀与告祭的心情.同时在措辞闪烁与词锋隐显之中,又分明地让人感受到社会与生存环境的凶残所达到的非人间的程度.应当说,作者还有许多想表达的,要表达的,但他徘徊于“两间”,纠缠于生死,沉耽于过去、现在与将来,而他思绪纷乱,也实在不能完全地沉静于他的心去作冷静的理性思索,于是他只好将这些“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奉献给广大的读者.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被各种外力作用而已破碎的心灵!总之,是这样,还有什么其他的言辞呢?

关于这一点,我以为我们还可以有必要引申出三点作展开地陈述:

应当看到,在文章中,作者没有把自己摆在为师的位置上,他严剖自己,而对逝者表示出了极大的尊重.对于记念,他没有浮泛,更没有旁观,而是用他的心与情,悲愤与炽爱去深味惨案前前后后的以及更多的、更深广的东西.他的思想与情感渗入其中,他用他所能感受到的形诸笔墨,让人看到一个真正思想者的心灵的苦痛与挣扎的具体情状.他是真实的,感人的.这篇文章给人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文章中浓烈的抒情性大于其单纯的文字表述.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作者的浓烈的情感,悲愤的控诉,严厉的斥责都聚集在那议论大于叙述的篇章结构里.他的议论与抒情都是感性与理性交织着的产物,在最具有浓缩性与广延性上,又获得了无限的诗性.歌德说:“感情愈和理性结合,就愈高贵,到了极境,就出现了诗,出现了哲学.”(《致玛利亚包洛芙娜公爵夫人书》)这就是他行文的很突出的特点:一个真正思想者真诚地袒露着他的思想.“他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满腔的悲痛与义愤,用烈火般的言辞喷射出来,形成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并结情为理,化为深刻的哲理韵味和汪洋恣肆的风格,他指着反动派的鼻子怒斥:‘中外的杀人者居然昂起头来,不知个个脸上有血污……’”(王献永《鲁迅杂文艺术论》)此其一.

其二,有一点也是常常被人忽视或误解的,就是“欲吐还吞,欲吞不得,吞而复吐的具体的痛苦的情状与深情叙说”.行文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而接下来的却是“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在于无话可说处,作者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后面又出现了“我还有什么可说呢?我懂结尾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而接下来的又是“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而却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对此,目前教学参考书不能给予满意的解释,而只能就事论事,显得很支离破碎.而有一种论说则是从“重复”性语句出发,认为鲁迅是用还原那荒诞而重复的历史来“还丑恶以丑恶,还荒谬以荒谬,让所有的真相裸裎”.(梁卫星:《重复与鲁迅》,北大在线2002-08-16)它“在说与不说之间,鲁迅陷入了深刻的苦痛之中”,但它的解释显然是过于想当然了.如果我们对鲁迅研究魏晋时代的情况多一些了解,那么,便比较容易地理解这种“欲吐还吞,欲吞不得,吞而复吐”的具体的痛苦的情状.有兴趣的人可以仔细地聆听阮籍的古琴《酒狂》,也许会有深刻的体会的.(或许开头是欢快的率真,但往后可能就是痛苦的跋踬)

同时,其三,该文还存在着《离骚》式的表述结构.在《离骚》中,屈原天上人间,上下求索,其现实主义地对祖国与民族的爱深融于其中,尤其是最终升天临行之际那深情的回眸,简直让人涕零如雨.古人评论《离骚》时认为它没有章节,思之所至,悲戚啼苦,时断时续,天上地下,旷怨求索,一唱三叹,这正是作者内在深情在行文情节上的本质反映.在本文中,作者发情于死,但念在生前,“于死者寄生者之情,求生者之道”,作者屏弃了那些虚而不实的冥间想象式的虚无安慰,他始终把死者与性命相联于残酷、恶劣的历史与现实,并与中国的未来紧紧相系.(王献永《鲁迅杂文艺术论》)鲁迅写作本文,说得非常明白,“刘和珍是我的学生”,但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鲁迅以含悲之笔,以一个“亲族、师友、爱人的心”去“深味”这浓黑的非人间的悲凉和微漠的悲哀与淡红的血色,他感受到了中国女子的“从容”“微笑”与“伟大”,他的心由此震动,他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作者的感情实在是悲哀与愤怒之至,他认为三月十八日是“民国历史是最黑暗的一天”,因为他“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他几次表示该“写点东西了”但一直没有下笔.在他看来,凶残的当局,下劣的流言家便是罪恶的制造者与掩盖者,罪恶不止,则青年所流的血便无从止息.正因为如此,他要“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种深味与哀痛真是难以言状,所以作者很难完整的叙述完有关刘和珍的详细的情节,而只能忍含深痛的,时断时续的.有时他只能说“我说不出话来”而显出秋雨般的夜哭;有时他甚至太激动,而作枯蕉似的悲哀与惨荷式的愤怒了.

于细微处见真情

——《记念刘和珍君》细节描写赏析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凯杰中学 江宗斌

《纪念刘和珍君》通篇燃烧着悲与愤的火焰——悲爱国青年之惨死,而愤杀人者及其帮凶的残暴无耻.如何将这两种情感最充分地传达出来,并拨动读者的心弦,应该是鲁迅先生构思本文时着重考虑的问题.我以为有两处细节描写为这团火焰的剧烈燃烧起了添柴加油的作用,足以烛照出先生的匠心.

一处是“反复细节”在“三”“四”“五”部分中,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居然四次用几近雷同的笔法写道:“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微笑、温和、和蔼”的刘和珍君何以是暴徒?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个反复细节如同电影特写镜头在读者的脑海里缓慢地滚动放映,感情密度大,冲击力强,将悲愤之情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来.倘缺少了这一处反复细节,艺术表现力势必削减大半.

另一处是“再现细节”在“五”中作者极尽细腻刻画之能事,生动而又细致入微地再现了三位女性的死状.文章不厌其细地说“(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张静淑)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杨德群)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其中加点词语读来真如先生是现场的目击者,刽子手杀人的全过程乃至每一个动作,先生都根据后来的尸检再现得毫发毕现,精确之至.当然也可以避免麻烦,只用简笔,三言两语一笔代过,但那样又如何能突出杀人者的残暴,如何能强烈地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呢?此一处”再现细节”虽是”血淋淋的残酷”,但却将作者心中的万丈怒火熊熊地点燃起来,炙烤着读者的心灵和情感,令人如梗在喉,忍不住拍案而起,横眉冷对直斥杀人者.

以上两处细节描写,绝非偶然而为之,显然是鲁迅先生独抒机杼精思傅会的结晶.尤令人赞叹不已的是作者虽有如此高超的妙手点染,却了无斧凿痕迹,正可谓“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非大家莫能为也.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

曹保顺

一、谴词用语鲜明生动

文章一开始,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了“我”对烈士的悲痛的怀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其中“也”字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请求才引起的.第一节里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在第七段揭露当局者“凶残”,抨击流言家“下劣”,称颂中国女性临难“从容”,用词十分精当、简洁,说明作者在遣词用语上的锤炼功夫,也反映了作者精湛的文字修养.

二、巧妙运用修辞手法

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如作者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鲁迅用一个浅近的比喻,便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这个比喻很浅近、很生动,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五段中“伟绩”、“武功”等词,用反语揭露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恶行径.文章用“庸人”与“真的猛士”对比.庸人惯用忘却的方法,对人世间的悲哀与不平作淡化处理,作者批判了这种庸人的生活哲学,肯定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鲜血的真的猛士的现实主义精神.

为了使记叙起伏跌宕,文章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如第五段记叙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前仆后继、殒身不恤的场景时,就通过对比和反衬,将一个杀害徒手请愿学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叙议抒情和谐统一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记叙、议论、抒情三者交错结合,达到有机的和谐的统一,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如第五段,先记叙了刘和珍等遇难的情景,描绘了爱国青年英勇斗争的形象,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接着写出“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一句.这是在记叙之后,作者悲极愤极的感情的总的抒发,强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恨,对死难烈士的悲痛.而在记叙和抒情中又交叉着议论,增强了对反动派凶残下劣揭露的深刻性.本文每一段几乎都是熔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它不仅增强了文章思想的深度与力度,而且使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了.

例说《纪念刘和珍君》的修辞效果

陈立宏 李正兵

《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记念性散文,不仅寄托着作者对死难青年的沉痛哀悼,而且燃烧着作者对凶残当局的强烈抨击.作品中作者的这两种悲愤的情感,主要是对通过以下几种修辞手法表达出来的:

一、运用反语,揭露敌人的反动罪行.用反语来讽刺和揭露敌人的罪行,是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战斗方法.本文就多次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如文章开头以“中华民国”来纪年,实际上表明了作者对段褀瑞执政府的极大愤慨和讽刺.既然是“中华民国”,就应是中国人民的政府.可这样的政府,竟然公然开枪射击请愿的学生,制造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可见这样的政府根本就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伪政府.讽刺之余,作者以犀利的笔调,一针见血的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罪行.又如在六部分中,作者说到:“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众所周知,“太平”本义是指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在这里显然是指反动政府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万马齐喑”的现状和可悲的局面.“太平”一词的运用,可见蕴涵了作者多少愤怒与不平,同时又饱含作者多少辛酸与无奈.

二、通过对比,展现猛士的勇毅形象.本文中,作者拿两种人与刘和珍这样的猛士进行了对比,从中彰显猛士的勇毅和干练.如第二部分中,作者拿“庸人”与“猛士”进行了对比.“庸人”之所以“庸”,在于他们对“淋漓的鲜血”,虽有哀痛和不满,却不能“直面”和“正视”.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驶,庸人们早已忘却哀痛,继续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真的猛士”却能面对黑暗的现实,不怕流血牺牲,勇敢地站起来反抗,企图打破这黑暗的铁笼子,赢得全国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从两种人对待现实的的不同态度中,读者从中可以窥见猛士的高大人格.又如第五部分中,作者拿“反动军阀”和“猛士”进行了对比.“反动军阀”看似强横,然而它却要依靠八国联军,与它们共同勾结,才能镇压学生的徒手请愿.请愿的学生都是手无寸铁的文弱书生,然而当她们面临危难时,却能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鲜明的对比之中,勇士大无畏的形象再次展示了出来.

三、借助反复,强化作者的悲愤情感.鲁迅先生作文时,向来惜墨如金,可在本文中,他多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从中深化自己的情感.如开头的第一部分中“我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这句话,在文中就运用了三次.第一次是承接程君的请求而言的.刘和珍不仅是作者的学生,更是作者志同道合的战友.现在她“为了中国而死了”,作者自然觉得该“写一点东西”来表达自己的哀思的悼念;第二句是针对这“似人非人的世界”而言的,作者要“写一点东西”是为了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这才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第三句是针对“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而言的,即针对“庸人”们而言的.作者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可见,这三句话虽然在字面几乎完全相同,但在反复的运用中,意义却在逐层加深,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悲愤情感.倘缺少了反复这一手法,艺术表现力势必削减大半.

概括《记念刘和珍君》的每段段意【{(有追分)}】

全文共七段:

第一段:面对着刘和珍烈士的追掉会,鲁迅先生感到无比悲愤,要写文章来“悼念逝者”;

第二段:想到烈士的斗争已经过去,她们已倒在血泊之中,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旧存在,为了使人们不忘烈士的鲜血,为了唤起人们的觉醒,更感到有必要写文章来“唤醒生者”;

第三段:追忆刘和珍的往事,对她奉献悲哀和尊敬,因为她“为国而死”;

第四段:噩耗传来,由不信到证实,目睹惨象,耳闻流言,愤怒地揭示我们这个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惨痛根源”;

第五段:从惨案的经过,展示出三个女子的惊心动魄的“崇高伟大”;

第六段:在血的教育下,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中,看到刘和珍等烈士的“血痕必将扩大”;

第七段:与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相比,中国女性临难竟如此之从容,得出了我们民族没有消亡的明证,指出在这一惨案中,人们将看见希望,猛士更奋然前行,由此自然地归结出烈士“牺牲的意义”。

以上七段使文章构成三大部分:第一、二段是一部分,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第三、四、五段是第二部分,颂扬刘和珍烈士的崇高品质和斗争精神;第三部分是六、七段,指出“三·一八”惨案的意义所在。

扩展资料

《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名家点评

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传统课文,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可以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也可以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

文学教育家孙绍振: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在鲁迅散文中无疑是抒情的双璧之一,文章针对现实的批判和赞颂,既有战斗性也有抒情性。文章藏匿锋芒,深化思绪于曲折的层次中,思绪在曲折的逻辑中出奇制胜地推演,就成了鲁迅杂文的一大创造。《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就这样带上了杂文的特点。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不断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的课文分析

一 整体把握

1.思想内容

这篇课文的中心内容,主要是评述“三一八”惨案。

读这篇课文,只要分析一下描述的几个方面,概括一下鲁迅对每一方面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就不难把握全文内容了。作者对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分析得非常透彻。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当然也包括“惩创学生”的“八国联军”,还有“中外的杀人者”,但本文锋芒所向主要是段政府和流言家。对爱国青年,鲁迅突出地描写了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和“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些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些是请愿的群众。处于中间状态的“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非常鲜明的。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奋然而前行”的方向、目标是哪里?作者在本文中没有直述,可以从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控诉中领悟得到。“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这世界是“似人非人的世界”,作者痛心疾首地说 “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他痛心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呼唤“爆发”,用“血战”来消灭黑暗势力,开辟一个新的世界,这是一个理想的新世界,在这世界里没有暴力,没有侵略,没有纷争和流言蜚语,人们都合理地生活,幸福地做人,安心地劳动和读书。

2.总体思路分析

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经标明。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但是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又有所不同。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始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下面详述之。

(1)关于文章缘起(课文第一、二部分)。分两步,先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部分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为什么当时的中华民族沦为“衰亡民族”,为什么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够维持?鲁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国庸人太多,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不过是两星期,一切就淡漠了。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从写作的缘起落笔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为什么思路在第一、二部分老围绕这一点展开?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在爱国力量方面,提到了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 的遇难者;在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这种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关于烈士事迹(课文第三、四、五部分)。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进一步探究第三、四、五部分之间的联系,理解就能更深入一步。

第三部分写刘和珍,写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这样一个热血青年“欣然前往”请愿,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就不值一驳,使人对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卑、可恶。作者写刘和珍,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值一驳,而且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五部分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3)关于请愿事件的意义(课文第六、七部分)。谈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思想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方式。

我们能体会到,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权利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思路从否定的一面又转向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于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

鲁迅探究这次事件对于将来的意义,概括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这跟第三、五部分的思路也是相联系的。鲁迅对于中国女性的认识,随着妇女的解放,不断为事实所证明。

《记念刘和珍君》的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帮你找了两篇

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

反动势力 残忍刽子手

3月18日的惨案,刽子手的“杰作”。其残酷程度,只好名之曰兽行。但既已是兽行,似乎也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与其费口舌了,我们不忍再描述了,甚至用人类的义愤与其生气,也是多余的。但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我们终究深信,最后的胜利必属于人!

下劣无耻的暴徒,血债定当血还。

铁胆勇毅 巾帼英雄

刘和珍,我十分佩服她,因为她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我敬佩她,因为她嫉恶如仇,“却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我欣赏她的善良,“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刘和珍,虽是一名师范学生,可是她浑身散发着一种爱国的光辉。她用自己的身躯,诠释着一种伟大的精神。

枪弹刀棍无所惧,誓为中华奉我魂。

以笔代刀 直插敌人心脏

鲁迅,一位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伟大文人。面对爱国青年的不幸罹难,作者出离愤怒,但仍有话要说;面对反动政府“光明正大”的屠杀,作者发出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呼声;面对反动文人对爱国女子的污蔑,作者痛斥了他们的恶行;面对庸人的默无声息,他发出了呼吁——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伟大的中华民族,该觉醒了!他抨击反动政府吃人的内幕,唤醒庸人的灵魂,给爱国学生以热情洋溢的赞颂并指出其问题所在。这种伟大的民族使命感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不能淡漠前辈的心血,中华民族仍需我们来创造。

一代文人革命者,冷对黑暗心如焚。

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

鲁迅的文章果然耐人寻味,读了几篇竟鲜有真正能懂得其意的文章,而这篇也只是略懂而已,所以见解难免有些幼稚与浅显。

文章是从鲁迅独自徘徊在为遇害的刘和珍君与杨德群开追悼会写起的,然后自然而然的回忆起刘和珍毅然

订了全年《莽原》的事。文章开头的几段,便让我感受到一种灰暗的色调,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重的悲伤与苦痛,还有一种失望。四十多青年的鲜血,文人的阴险论调无一不让鲁迅感受到一种“非人间”的苦痛,所以他才会想“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多么无奈啊,我甚至能听的到他在写下这段文字时所发出的叹息声。

刘和珍是他的学生,她的那些壮举着实让鲁迅感到应该“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鲁迅第一次见到她的名字是在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时。

第二次则是在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这次才把姓名与实体联合起来。这两次的情景可以窥见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然而在见到她本人后,这名女生却出乎了作者的意料,没有桀骜,而是人如其名,温和可亲,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也许这抹微笑是当时黑暗世界中的一缕阳光,是黎明前的一丝曙光。这种反差更加突出以后刘和珍之死的悲剧性效果与鲁迅所处的那个社会的悲哀。

当刘和珍被冠以暴徒的罪名被残忍射死后,鲁迅愤怒了,悲哀了,甚至有些绝望了,他感慨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显然那时的中华民族是后者。读到这,我仿佛感受到当时社会浓黑的未来,血色的悲哀。当好不容易有希望时,又被扼杀,这样“沉默”的民族怎能“爆发”?勇士们淋漓的鲜血,惨淡的境况,抹去不了社会的污浊,有人反抗,自然有人镇压。然而更悲哀的是,在那些卫队把枪对准那三个勇敢的女学生后,两条生命的消逝却仍然唤醒不了人们麻木的神经,而仅仅提供了人们饭后的谈资。

正如鲁迅所说“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使用大量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是的,中国前行的历史,不正是浸透无数战士献血吗?从血红到绯红,再由绯红到微红,“纵使时间的流逝”,“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中国女子从来都是勇毅的,古有妇好为夫率兵,今有刘和珍、刘胡兰这样的女壮士,巾帼英雄们“干练坚决,百折不挠的气概展现无遗,这时少数女子的觉醒是否意味着中华民族的觉醒?

刘和珍中枪倒地时的震撼与悲壮我仿佛看得见,那片绯红中的美丽微笑我也看得见,看得见。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读到这,我心中热血全部沸腾了,也许鲁迅文章的魅力就在此吧,能深深唤醒心底久藏着的热血与感动,与他的文字一起回到那个时代,同愤同怒,同悲同哀。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写作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

1926年段祺瑞政府命令执政府内的预伏军警以武力驱散“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游行队伍,结果造成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死者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李大钊和陈乔年也负伤。后来军警在清理现场时,竟然将死者财物尽行掠去,甚至连衣服也全部剥光。

3月23日,北京各界人士、各社会团体、各学校齐聚北京大学大操场,为亡灵们举行“三·一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鲁迅题写挽联:“死了倒也罢了,活着又怎么做。”后又就此惨案连续写了七篇檄文。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哀歌》唱遍京城。这起事件直接导致段祺瑞政府倒台。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扩展资料:

鲁迅在本文中通过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悼念,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屠杀爱国群众的滔天罪行’,有力地痛斥了帮凶文人的卑鄙行径,热情地颂扬了中国妇女的勇毅不屈精神,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

因此,本文不是一般的悼念文章,而是歌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的悲壮战歌,是讨伐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的战斗檄文,也是鼓舞青年奋勇斗争的革命号角。

在段祺瑞反动政府的通缉声中,鲁迅不怕牺性,坚决站在爱国群众一边,以最大的悲愤写了本文和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一系列杂文,揭露反动派的下劣凶残,鼓舞革命群众进行斗争,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记念刘和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