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内容
- 2、求关于大学生礼仪及商务礼仪的ppt
- 3、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文明礼仪的PPT 求思路
- 4、中西方礼仪包括什么内容?做一个ppt 有加分
- 5、中国礼仪文化
- 6、礼仪文化的要素,内容和特点
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内容
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内容
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内容,中华民族素以重礼仪而著称,有着很多的传统文化的礼仪,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下面分享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内容,一起来看下吧。
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内容1
传统文化礼仪知识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 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跪拜礼:
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旧时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
礼仪之行动篇
春节期间不管是走亲还是访友,都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这时正是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的大好时机。
1、嘴甜:教孩子学会称呼
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这些常见的亲人很容易称呼,可是对不常见的客人,父母就要提前为孩子做足功课。很多称呼孩子平时不常用,叫的时候会口生。如果家长提前告诉孩子要来的客人叫什么,并“排练”着称呼一下,孩子称呼起来就会很自然。
2、就餐:好吃的给别人留点
平时的生活一般是三口之家,爸爸妈妈比较迁就孩子,孩子爱吃的东西会有意让他们多吃。但是有客人在场的话,就要讲究礼貌。要知道,好东西大家都喜欢,如果饭桌上有好东西,你不要自己一个人吃光,要留点给别人吃才行。太自私的孩子没人喜欢的。
告诉孩子在餐桌上不要舞动筷子、勺子或刀叉,以免妨碍到邻座。孩子落座后,应等待其他人到齐,尤其是主人落座宣布宴会开始后方可开吃。取菜时,尽量取自己面前的,看准哪个就夹它,别翻来覆去地挑。更要小心夹菜,以免溅脏了自己或者别人的衣服。吃完饭后放下碗,要有礼貌地对还没吃完的人说:请大家慢用。
3、待人:要学会谦让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人跟他们争夺什么。可是去有孩子的家庭做客,或者带孩子的家庭来自己家里做客,情况就不同了。家长若不加以教育,孩子之间常会有不愉快。
对孩子来说,最难接待的.是和自己差不多大小的小客人。因此,事先跟孩子打招呼,教会他如何接待小客人。当你们看的电视频道不一致时怎么办?你们喜欢的玩具只有一个怎么办?这些问题都需要家长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因为他将来长大了,也要具备谦让、团结的品德。
4、接物:压岁钱要双手接
去别人家做客时要轻轻敲门,千万不可以随便翻主人的东西。长辈给压岁钱时要双手接,并说“谢谢”。拿了红包,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拆红包,那是非常不礼貌的表现哦。
5、交谈:让人把话说完
在亲友聚会大家倾谈时,别人在谈话中,不管是好话坏话、愿意听的或不愿意听的,都得让人把话说完,然后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切不可中途插话进行干预(俗称“打断鼓柄”),中断或制止别人发言,这样必然引起对方不满,不欢而散,甚至因此断送友谊。此外,在商讨问题时,更应注意这些基本礼节。
礼仪之文化篇
1、贴春联,感受传统文化
贴春联,挂福字,办年货等一系列节前准备工作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完成,让他们在参与中得到乐趣,在劳动后收获成就感。还有放鞭炮,放礼花,逛庙会,看花灯,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2、包饺子,感受家庭温暖
让孩子参与包饺子的整个过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擀皮,在这当中让孩子体会到包饺子的过程,全家围坐,和和美美,感受家庭成员相聚的温暖气氛。
全家人一起逛庙会,看花灯,吃小吃,温馨无比,其乐融融,如此幸福的感觉,孩子们会轻易忘记吗?
3、听传说,感受年味
让孩子切实体验浓浓的年味,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给孩子讲讲春节的传说,讲讲年糕、红灯笼、红对联……这些中国元素的含义,让孩子感受中华文化,让孩子参与贴春联、做年糕等活动,让他们享受劳动果实的同时,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4、拜年,感受人际感情和传统孝道
从正月初一给自家父母长辈拜年,接着邻居们互拜,到外婆家走亲戚,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热情友善,要把感受这种浓情传递给孩子。
利用看望自己父母和长辈的机会,让孩子体会孝道,学会尊重、孝敬老人。
过年了,忙碌了一年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该歇歇了,一句吉祥话,一杯清香的热茶,一张亲手绘制的贺年卡……以表达对过去一年养育的感谢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祝福。口头上的问候拜年自然必不可少,还可以让孩子通过一些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情。
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内容2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文明礼仪
我国自古有“东方礼仪之邦”美誉,礼仪一直被当作人生的基础课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文明礼仪发展史。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阶段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奠定时期。
求关于大学生礼仪及商务礼仪的ppt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可见,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因为,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
1、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种对父母的“血缘上的”、“无条件的”依赖。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
3、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别。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会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关系,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社交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
4、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较会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5、社交礼教与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交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然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让文明之花在我们校园遍地开放。如果人人讲礼仪,我们的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文明礼仪的PPT 求思路
1 民族精神:屹立世界、振兴中华的根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容易走向世界,越容易被世界所接受。最近刚开幕的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就以典雅的中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风格吸引了大批的参观者,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它的一些照型,感受一下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美妙
中西方礼仪包括什么内容?做一个ppt 有加分
身体行为
(1)目光与面部表情。英美人交谈时,双方正视对方,在他们看来,这是正直与诚实的标志。英美人有句格言: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而中国人在交谈时,双方不一定要不时地正视对方,甚至有的人还有意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恭、服从或尊敬。这也许是初来中国的英美人感到中国人不够热情友好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为什么英美人喜欢面对面交谈,而中国人倾向于“促膝谈心”。
交谈双方正视对方是英美人的习惯,但他们又讨厌那种目不转睛的凝视(stare),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非常粗鲁的行为,好像他们是“物”而不是人,即把他们“非人格化”了。十几年前,当中国刚刚打开改革开放的大门,迎来少数外国人时,英美人发现中国人像看“稀有动物”般地上下打量,进而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使他们感到非常恼火。许多来华的英语族人都对此流露出不满情绪。然而,凝视的汉语意义有时仅是好奇与惊讶,并非无礼。
据说(高慎盈,1991:55),当人们看到有趣的或心中喜爱的东西时,瞳孔就会扩大;而看到不喜欢的或厌恶的东西时,瞳孔则会缩小。这种现象据说古时候的珠宝商就已注意到,他们能从顾客的瞳孔变化而知道对方是否对货物有兴趣,从而决定是抬价还是跌价。这一情况如果属实,并无什么文化差异,但谁更谙于此道却有文化差异,比如美国商人与中国珠宝商打交道时,据说要戴上墨镜,以免瞳孔变化被精明的中国珠宝商看见。
(2)手势语。手势所能表达的含义多种多样,而且文化差异尤为突出:
——中国人用手指头连续从“1”数到“5”,是先张开手掌,然后手指头往掌心弯曲;英美人与此相反,是先握拳,然后手指头一个个伸出去。
——英美人用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圈,表示“OK”(好),而中国人的“0”型手势常用来表示“零”,所以有位中国学生问美国教师考试结果时,美国教师以“OK”手势来回答,使这位中国学生吃惊不小:得零分?!
——示意数字“3”,中国人把拇指和食指指尖相接构成一个圆圈,其他三个指头张开伸直(如果弯曲则表示“零”,跟英美人的“OK”手势相仿);而英美人则是举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将拇指接住小指。
——中国人表示“6”、“7”、“8”、“9”、“10”,可以用一只手来对付,如下图所示;
英美人表示“6”、“7”、“8”、“9”、“10”一只手对付不了,所以只好双手配合,如下图所示;
——中国人用食指刮刮脸皮,表示没羞,真丢脸;而英美人表达这一意思是对着讥笑的对象,用石手食指在左手食指上一下一下平削过去(to whittle):
英美人手心向外用食指和中指做V型,意指Victory(胜利,成功或和平),而中国人的这种手势相当于“两个”。尼克松还曾做过三V手势。
——英美人要求搭车时,是面对开过来的车辆,右手握拳,拇指跷起向右肩方向晃动(注意: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是一种淫荡的动作);中国人搭车是面向车辆,一只胳膊向一侧平伸,掌心向前,作出“停”的手势,或是高举右手或双手,向司机打招呼。
——中国人向人招手示意向其靠近,是掌心朝下;英美人是掌心朝上。有位中国教授去一个美国人家里,要将一件礼物送给这家小孩,当他向小孩招手时,这小孩却往后退。原来中国人掌心朝下的招手方式类似于美国人让人走开的动作。
上面所举各例要么是中国人与英美人动作相仿,但意思不一样;要么是同一个意思,表达手势却不尽相同。
下面则是英美人特有的与手相配合的动作:
——两臂在腰部交叉,然后沿身体两侧向下伸去,表示“完了”,“没救了”。
——双臂在身前上下挪动,勾划出女子的身体轮廓,表示“美人”。
——耸肩:皱动前额,抬眉耸肩,双肘弯曲,双掌向上摊开,甚至还微曲双腿等等,表示“我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呢”、“这种状况毫无希望”、“我无能为力”等。
——用手拍打自己后肩,表示“自我庆幸”。
中国人也有不少令英美人难以领会的特有手势:
——别人为自己倒茶或斟酒时,广东人用食指与中指或多个手指头在桌上点点,以示谢意。现在这一动作已传播到国内许多地区。如果不以这种动作表示礼貌的话,中国人的传统表示方式是一只手或两只手放在杯子旁。
——两只手送东西给别人或接过东西,以示尊敬。
——伸出两个竖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表示“男女相爱”、“匹配良缘”等。
——说话时用一只张开的手捂着嘴,表示说“秘密的话”。
中外还有不少特殊的手势语,限于篇幅,只好从略。
(3)坐、站、行、蹲。邱文生(1994:20)说:“在西方,站立者通常在职位、年龄或地位上长于坐者,在交谈中扮演主导角色。因此,交谈一方采取站立姿势或来回走动,这就意味着他(她)位尊职高,有权决定谈话过程的进行。而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一般而言晚辈或地位较低者以站为礼,倾听意见,处于被动地位;长辈或位尊者常坐着,处于支配地位。”这一概括有一定的道理,但具体情况还是具体分析为好。例如:
——在英美两国,到某人家里做客,如果客人是位女士,她进入客厅时,客厅中大多数男士会站起来。各种年龄的英美女士都喜欢这种礼节,尽管现在年轻的一代遵从这一传统习俗的人比过去少了。
——在课堂上,中国教师提问时,学生一般是站起来回答问题;而在美国,学生一般是坐着回答美国教师的问题。
——西方文化强调“女士优先”,所以先请女士就坐,是一种礼貌。女士就坐前,男士们有义务帮她们拉出椅子,待女士落座后,他们才坐下,这也是一种有教养、讲文明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长幼尊卑秩序,强调长辈、上级、尊者先坐,待他们坐下后,晚辈、下级、位低者有的还不是马上就坐,而是等长辈、上级、尊者“命坐”,然后才“谢坐”。宴请宾客时,主宾双方入座前,较传统的人仍保持“让座”、“谢座”的传统礼仪,只是不如以前那么正规了,但不管怎么说,“小人物”总要在“大人物”之后落座才合体统。中国人让坐还体现于舒服的位子不敢坐,请看下面一段对话(Ouyang Fasu,见胡文仲,1988:36):
W:(Showing C the sofa) Sit down,please.
C:No,no. I'll sit here. (Moving towards a chair)
W: Oh,do sit over here on the sofa.
C:No,no.This chair is perfectly all right.
同样是坐,坐姿也存在文化差异:
——中国人传统坐相是“坐如钟”,历来要求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这两处的角度形成直角,要挺直腰杆,收紧膝盖,这就是所谓的“正襟危坐”。中国传统坐具是太师椅,其椅面与椅背就是直角,坐在这种椅子上不太可能仰坐,否则人就滑溜到地下去了。太师椅是对中国“标准”坐法的物质迎合。
——英美人不习惯“正襟危坐”。将一只脚踝压在另一条大腿上,是美国人的典型架腿法,名曰“4字腿”。第二次大战中,德国纳粹曾凭某人架“4字腿”而判定他是美国间谍,加以逮捕。
——美国人架“4字腿”还嫌不自在,有时跟人谈话时,竟将双脚翘到桌面上去。我在即将离美回国时,曾到一家美国银行关闭户头。银行经理谈话中竟将穿着皮鞋的双脚翘到桌面上,好一付“盛气凌人”的派头。回国后,对这件事我一直耿耿于怀,心想:或许我的银行存款在这位经理眼中少得可怜,他不屑一顾,再则我是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因而这位白人阔佬可以“居高临下”,把双脚翘到桌面同我谈话。后来我才知道:“美国人双脚翘到桌面,是一种轻松自在,不拘礼节的表示,往往还是对谈话对方的一种敬意。但对一些拉丁美洲及亚洲人来说,这种行为是粗鲁无礼或自命不凡的表现(Jensen,见胡文仲,1990:131)。
——英美人在家里喜欢坐在铺有地毯的地上;在美国大街旁或公共场合,我也见有不少人随地而坐。到中国后,有些英美人也随地而坐,中国人见了觉得不卫生。中国人不得不坐地下时,往往找一张报纸或用手帕铺在地下,英美人见了觉得这才是不卫生,因为在他们看来,手帕怎么能放地下?乱丢纸屑本身就不卫生,而且违反公德。
——美国教师上课时,有的竟坐到讲台上去,中国学生大为惊讶,以为这是一种粗俗行为,但美国教师这么做,是为了减少课堂的紧张气氛,缩小与学生的距离,是一种不拘礼节的表示。
“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这是中国文化的正统要求,而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中国人的实践与这一传统已有相当大的距离。上面谈了“坐相”,接下来再看看“站”、“行”、“蹲”的文化差异。
——中国教师在课堂上课,除了返身到黑板板书外,大部分时间是站在讲台的中心位置,而英美教师特别好动,总爱在教室里来回走动,似乎站着不动就受不了。所以英美人觉得中国课堂太保守、太正规、太死板,甚至使人昏昏欲睡。而中国人有时觉得英美教师太随便,甚至扰乱了课堂秩序。与此类似,在一般报告会上,中国演讲者一般也是在讲台上稳立不动,沉着庄严,一本正经,“呆板不活”;而英美演讲者在听众面前不停地来回走动,甚至还会走到听众身边,以此加强感染力,演讲者动作频繁,身体前俯后仰,脚跟踮起,甚至为了求得某种效果,还会背向观众,显得“过于活跃”,“有失尊严”。
——英美人站着跺脚,表示不耐烦;中国人跺脚,表示愤怒、恼怒、灰心、悔恨。
——英美人走路昂首挺胸,大摇大摆,阔步向前,所以前苏联人曾说,“美国人走路的架势就像脚下土地都归他们所有一样,英国人走路的样子就像是不屑于理睬谁是他脚下土地的主人”;而有些中国学生说,英美人走路“好像整个世界都归他所有一样”。总之,英美人的站立和行走姿势是运动员和军人姿势;而在英美人眼里,中国人的标准是学者和平民姿势。
——中国人可以两脚根着地,双脚脚尖向外,长时间蹲着。英美人不但感到这一姿势很难做,无法保持身体平衡,而且普遍忌讳这一姿势。英美人典型的下蹲姿势是两只脚尖着地,或一只脚尖和一只脚跟着地,不过就是这种“平衡”姿势;他们也坚持不了多久,所以要休息的话,宁可坐在地上。我发现,中国公厕的蹲位便是中国人“蹲功”的一种体现。中国的不少机场,国内航班候机厅的卫生间内,除了一个“残疾人专用”的坐式抽水马桶外,其余都是蹲式的;而在国际航班候机厅里的卫生间内,所有位子都是坐式抽水马桶。
(4)头部动作。中国人跟英美人一样,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但由于在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时,存在着如前面一节所述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所以头部动作有时也不尽一致了。例如:“You should not be discouraged.”Mother said to us. We all shook our heads.
前一句的意思是“妈妈对我们说:‘你们不要灰心”;后一句的字面意思是“我们都摇摇头”,如果用言语取代非言语形式表达的话,应是“No.We won't be discouraged.”。可这一句若翻译成汉语,No应译为“是”,整句应是“是的,我们不会灰心”,与这里的No相对应的中国人的非言语动作应是“我们都点点头”;如果用英语同英美人交际,思维方式以及受其制约的非言语行为则要符合英语族人的习惯,以摇头表示这一情景中的“是的”。又比如,中国人和英美人都有扬头兼用下巴指方向的动作,不同的是,中国人还常常伴有撮起双唇,而英美人撮起嘴唇咂着嘴表示“飞吻”!
中国礼仪文化
中华大地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 ,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中国商务社交礼仪
握手礼仪
握手礼节源于古代欧洲人向对方表明手中未带武器,表明亲切友好之意.其后成为风尚,通行于欧美.辛亥革命后我国也习以为礼.
在当今商务交往中,握手是最常使用的一种见面礼.
握手的方式:
双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间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手掌略向前下方伸直,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向上,掌心向左,手的高度大致与腰部平齐,手握住对方时,应面带微笑地注视对方,彼此应寒暄几句。
握手时应注意:
1 不要三心二意,双眼要注视对方;
2 握手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秒至5秒左右);
3 握手时不要拍对方的臂膀;
4 握手不可用力过度。
朋友强力推荐我看《赢在举手投足间》,说能学到很多礼仪知识:商务礼仪、政务礼仪、酒会礼仪等等。看了一下效果不错,有助于迅速提升职场魅力。
礼仪文化的要素,内容和特点
(一)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由于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所以它是人们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礼仪对个人而言,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礼仪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宗旨是尊重,既是对人也是对己的尊重,这种尊重总是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机地、自然地、和谐地和毫不勉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包含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也体现出人们的品行修养。
(二)礼仪的特点
1. 礼仪具有普遍认同性特点
所谓认同性是全社会的约定俗成,是全社会共同认可、普遍遵守的准则。一般来说,礼仪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特征。但我们也看到不少礼仪是全世界通用的,具有全人类的共同性。例如:问候、打招呼、礼貌用语、各种庆典仪式、签字仪式等等,大体是世界通用的。
礼仪的普遍认同性,主要源于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经济的共同性必然导致礼仪的变化。比如现代经济的快节奏、高效率,使现代礼仪向简洁、务实方向发展。共同的文化涵育了共同的礼仪。礼仪的普遍认同性表明社会中的规范和准则,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同,才能在全社会中通用。
2. 礼仪具有规范性特点
所谓规范性,主要是指它对具体的交际行为具有规范性和制约性。这种规范性本身所反映的实质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对他人的态度。无论是具体言行还是具体的姿态,均可反映出行为主体的包括思想、道德等内在品质和外在的行为标准。
3. 礼仪具有广泛性特点
所谓广泛性特点,主要是指礼仪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并被人们广泛认同。礼仪无处不在,礼仪无时不在。
4. 礼仪具有沿习性特点
所谓礼仪的沿习性特点,是指礼仪形成本身是个动态发展过程,是在风俗和传统变化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在这种发展变化中,表现为一种继承和发展。礼仪一旦形成,就有一种相对独立性。我们今天的礼仪形式就是从昨天的历史中继承下来的,有不少优秀的还要继续传承下去。
而那些封建糟粕,则会逐渐被抛弃。所以交际礼仪的沿习和继承是个不断扬弃的社会进步的过程。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礼仪虽然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但它也毫不例外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社会交往的扩大,各国民族的礼仪文化都会互相渗透,尤其是西方礼仪文化引入中国,使中华礼仪在保持传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发生了更文明、更简洁、更实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