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我的语文之旅(走过徐水,心中吹起青春的风)

我的语文之旅

  走过徐水,心中吹起青春的风

相约徐水,是一场梦想的约定;奔赴徐水,是一场梦想飞翔的旅程;走过徐水,是一场生命青春舞动的开始;走过徐水,心中吹起青春的风。

记得那个晚上走进湿地,亲人们正在讨论第三届湿地在哪里开,正定的一个妹妹说:“在正定吧,我们马上就去准备!”心想:正定是千年古城,古韵深厚,正定能够承载这样一场盛宴……最后,湿地年会地点尘埃落定——河北徐水。我无比高兴,无论年会地点选择在哪里,第三届年会都是我要奔赴的圣地。

参加语文湿地活动,朋友说:“都过了四十,还想秀出花?”我笑了笑,我有我的秘密:感谢偶然机会走进王君博客。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在那里,改变了我对语文教参的崇拜;在那里,开启了我语文课堂的新天地。我一天天在王君博客里流连忘返,从那里起航,我改变我的语文世界,开启了生命快乐模式,在博客留言感激终不如当面说声感谢实在,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前两届年会未能赴约,所以我要带着这个愿望走进第三届年会。其次,由于生病,感觉精神有些颓废,和董一菲老师讲座说的一样,经历了生病,理解了很多事情不能等待,因此想靠近这个积极的生命场,走到湿地家人的身边,让家人的精神,让大师的情怀感染我,找回我昂扬的生命激情。

湿地年会时间一天天靠近,我的心情也无比激动,繁忙的老公说:“我送你去吧,我也去玩玩,儿子回来再看看他是不是也去。”儿子社会实践回来,他答应和我们一起去。我说:“你们既然送我去湿地,是不是也要为湿地做出点贡献呢?你们看看玩耍之余能做点什么?”他们选择了志愿者PPT制作,也跟随着我见证了湿地晚会,老公在朋友圈说:“2017年7月29日的夜晚,是语文湿地人的狂欢节。”他理解了我,理解了湿地人的精神,他会把湿地人的故事带到他的舞台。儿子在参与过程中,看到了湿地蓬勃向上的力量,他感受到源老,东哥,君姐等人的情怀,我想这种情怀会影响他的生命,他会把这些精神带到他的南开。

7月28日上午报道,很显匆忙,走进会场,很多人已经就座了。坐到第二排靠近门的座位上,抬头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熟悉的笑脸,知道是东哥,感觉好亲切,就像一个邻家大哥一样,没有一点架子,在他名字前的那么多头衔没有让他变得高傲?是的,没有。由于座位靠前,我比较方便在人群中寻找君姐身影,走进湿地见君姐肯定是很多人的梦想,还没有找到,四个主持人就闪亮登场,把我带进了一场生命沸腾的盛宴。

语文课堂在舞台前静静的展开,犹如一条河在我心上缓缓流淌……门被轻轻的推开,步子轻轻又匆匆地走进一个穿着蓝色长裙的漂亮女子,呀!君姐,好年轻的君姐,岁月没有在她脸上飘过,宛若少女的她惊艳了我的眼睛,就在我思绪翻飞中她弯着腰从前台走过(害怕影响老师们赏课的眼睛),给我留下了一个漂亮的背影,我的思绪又回到周老师的舞台上

。第三节课马上到来,君姐上台,台下掌声响起,在君姐甜美的声音中《写作与负能量》拉开帷幕,一个个精彩创意在眼前闪现,一段段精美的论据在眼前铺开,一次次精彩的师生对话在耳畔响起。君姐问:“猜猜看,如果老师再嫁一次,会嫁给哪个古人?”一个小男孩高声说:“皇上。”全场笑声响起,在孩子的世界里可能就是这样。君姐从容微笑着说:“那么多宫斗剧,不是告诉我们嫁给皇上就是嫁给了痛苦啊!”多么巧妙的点拨,老师引导着孩子们认识生活;君姐说:“人生只有一件事不是秘密,它是什么?”又一个男孩自信的高喊“成功。”台下笑声哄起,君姐笑到:“不,孩子,任何成功,最后都将会雨打风吹去。”学生们笑翻了,乱喊“死亡。”……台下笑浪如潮。创造与生成在这里演绎,一个个精彩在这里绽放;美丽的老师成了智慧的精灵,活泼的孩子舒展着自由的姿态,不能用语言形容一节课的快乐和美感,我已深深融化成课堂的诗行。

走过中午,身体的难受向我袭来,头晕的我只能在图书馆里等待好转,等待中,君姐与窦桂梅老师一行人走来,恰好君姐在后面,我激动的走上前去,说了一声:“谢谢你,带给我生命精彩。我有点不舒服,在外面坐一下。” 我知道君姐要陪着专家,赶紧回撤,君姐伸手一个请的姿势说:“赶紧休息一下,身体要紧。” 我后面一句不得不说,我真是不愿意让别人费解,有这么好的讲座,这人竟然在图书馆外面虚度。但是说过后又有些不安,给别人添了麻烦。君姐的手势和语言让激动充盈心间,几年来的一个心愿,在这个不期而遇中圆满。

由于头晕的厉害,窦桂梅老师的课和讲座成了遗憾,室内演绎精彩,室外渴望难赴。晓丽问:“老师,你怎么了?”我说:“头晕”。“送你去医院吧,要不送你回宾馆?”“不用了,我老公等会儿来接我。”我谢绝了她的帮助,我有些惊恐,因为不愿意打扰任何人,老公和儿子还有制作ppt的任务,必须等他们拿回资料才能回去。

我昏沉沉的等待,心里还有一份难言的情绪:我到底是怎么了?是早晨吃不对了?还是会议室人多我的肺活量小承受不了?那么我还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吗?一些杂乱的思绪交织着……终于躺倒宾馆的床上,先让他给三组成员发过群舞的mp3,《五月花开》视频及分解教学版视频,迷糊地等发完,我完全像泄完最后一点气的气球完全昏睡了,迷糊拒绝老公要打针的要求,我还是想用拔罐法治疗……拔过罐,清醒了一点。旁边湿地之歌轻轻的在耳畔响着,排练在进行……我模模糊糊的希望自己能好起来,明天不被强送回家。

第二天醒来,下床试试,好多了,高兴的迎接后来的两天,我真庆幸。

肖老师站在台前,看着他熟悉的面孔,多少感动涌上心头,我是肖培东老师博客常客,我知道肖老师是一个有情怀的人。记得几天未上肖老师的博客,打开他的博客,首页版面以闪着星星的黑色装饰,我猛然间以为走错了,细看知道是肖老师父亲的去世了,在他文章中出现了一系列怀念父亲深情的文字,那种涓涓深情常常打动我这个远方的人。肖老师讲课感悟中那些真挚的文字常常警醒着我,让我在心底叩问我的课堂设计。

走进肖老师《一颗小桃树》课堂,感觉真是别样的精彩。肖老师的讲座《融是最好的悟性》多方位的“融”带领着我走向语文广阔的海洋,肖老师说:“课堂不完全是按照自己设定的轨道前行”让我反思自我,他《逍遥游》中的“也”字课堂智慧让我感叹。他说真正的语文课,不能让语文教学偏离语文方向,我们这些草根语文人在肖老师的语言里寻找语文着方向。

早就听说程翔老师,今天终于近距离见到程老师,真是幸运。他笑容可掬地站在讲台上,从他的眼神里,我想孩子们和我一样感受到程老师的温和与慈祥吧!他笑着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讲《窗》,工作人员在打印文本,一个清脆的朗读声音响起,整个会场都凝神静听《窗》的朗读,我沉浸在甜美的朗读中……程老师找到课堂的切入点——小说的特点是虚构的,他给了学生一篇文章,让学生在对比中去发现虚构,引导学生去发现人性,去感受隐喻,一个孩子大胆举手说:“老师,你讲的人性是人性善,还是人性恶?”多么自由的声音啊,多么好的契机,在程老师点拨中让孩子们明白文章和生活是一样的,人都有善和恶两方面的思想,如何控制恶的一面才是人生的修炼。“床位”和“墙”隐喻的揭开,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在讨论名利的时候,一个学生说:“人生名利二字不可少。”程老师说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会懂得生活的道理,他允许课堂有不同的声音存在,没有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程老师的课是溪流潺潺,流向大海,看似平静的水面,却又蕴含惊人力量。他的课引领学生发现《窗》的真谛,又带领着我攀登课堂的高山。从他的课上我明白了如何去追求,去探索,明白了自己的渺小。

一袭红衣的董一菲老师是诗意的化身,她的《涉江采芙蓉》充满了冷艳之美,“为何芙蓉?”的引导,巧妙横生;她随口一吐,便是中华五千年诗歌,让诗的课堂充满了诗意的美丽。她的《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揭开了她那诗的精灵的面纱,让我更深的理解了“背诵”的重要;她的《逍遥游》示例讲解,让我遥想文学的高度,虽然我站在地平线上,但是我会一直仰望山顶;她说:“虽然我们刚刚出发,但是追求和年龄无关”,她的话让我释然,我也许终其一生只会前行一小步,但我也会自信的出发。

邓彤老师讲座从写作原理、知识构建上讲解写作原理,有待于我们去探究,去消化,他引领我们思考作文的源头和操作方法,给我们的生活射进一缕温暖的阳光。

东哥的《微课的前世今生及我们的未来》讲座,让我望见未来的方向,他对教育的执着令我热泪盈眶,他对翻转课堂研究的执着及其走到终极的结果让我唏嘘,语文湿地产生前夜三天三夜的无眠,他那苦苦思索的姿态让我仰望,那是对一种精神的仰望,那是一种对孤独的仰望,那是一种对责任情怀的仰望。他引领我关注未来,关注高科技和语文的关联,他说:“语文湿地是许给生活的未来”。我们向着未来,走向诗和远方。

周远喜主编微笑着站在台前,他说:“语文研究要根植于自己语文教学实践”一句话让我联想到96年我发表第一篇语文教学感悟的情景,备《我的老师》一课入迷之后,写下《我的老师引诗用意》发表在《中学生课外辅导》(杂志大致是这个名字)上,当时的情景就是自我思考进而发表文章的,后来我迷失了语文方向。再后来,从相夫教子中走回语文世界,投稿好多是交费的,我失去了对投稿的希望。今天他的话颠覆了我以往对投稿的认识,他的话也照出了我语文阅读方向的偏离。这次讲座让我明白了,好的刊物编辑还是非常认真的,周主编的推荐和指引让我又找到了语文方向,我再次相信世界,也看到自己的不足,我会拿起手中的笔书写我对语文的理解。

几位年轻老师的课让我看到了草根的生长,看到自己的未来。陈晓东跳上台前的热情,他激情洋溢的演讲是呼唤,呼唤台下的人努力。他现身说法,打动了多少像我一样沧桑的生命,他的讲话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有了生活的信心,明白了人要向着梦想去飞翔,无论飞得多慢,都会有接近成功的那一天。成功是什么?成功不是名利,不是金钱,是一种对信仰的执着。成功在哪里?成功就在你努力的前方。

湿地晚会是每届湿地保留节目,湿地人在晚会上的姿态是最舒展的,是最年轻的,最忘我的。湿地晚会是每个人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表演自己并不成熟的节目,只要你有足够的大胆和热情。

在晚会策划人陈建红有条不紊的指挥下,灯光,ppt,湿地音乐快乐的响起,湿地主持人靓丽登场……东哥开始高声唱起一句离调的歌,台下人欢笑,他也举手示意,玩笑着说:“我说不唱第一句,偏又唱了。”接着湿地总编们一起演唱《湿地之歌》和《我们是一家人》,台下人们打起节拍,随着他们的歌声放开喉咙歌唱,大厅里回荡着“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歌声。

年过六旬的源老是那样的年轻,他拿着话筒在人群中唱着家乡的歌,他亲切的握手,亲切的问候,让湿地亲人们感激,动容。肖培东老师身着黄色背心和绿色水裤在人群中忙碌,那么多粉丝要和肖老师合影,我也按捺不住激情,走到肖老师前和他合影,说了一句感谢,他一脸真诚笑意,感觉他就像邻家弟弟一样帅气,紧接着他就被别人拉走了。晚会中的湿地人没有了标签,有的是自由。肖老师参加3组演唱,还独唱了一曲《心甘情愿》,歌唱中君姐悄悄出来伴舞,让人耳目一新,她分明就是一个舞蹈专业的小女生呀。

晚会的高潮是一个游戏,各组3个女成员在5分钟内用报纸来打扮自己5名男队友,然后表演,并且让她们说出打扮的主题是什么,最耀眼的是君姐和队友用报纸打扮了5个“人妖”,他们有创意的出场笑翻了台下观众,君姐戏谑地说:“谁家缺人妖,可以领回去了,不要钱。”这些搞笑让晚会充满了笑声,每个人从心里流出一条欢乐的河,整个宴会汇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

晚会结束时,陈导带领湿地晚会志愿者登台介绍,突然,一句“感谢在会场旁边音响室内的小伙子,他和他爸爸为晚会制作了ppt并为晚会音效做沟通协调工作,感谢你们!”我愣住了,台下观众掌声响起,儿子站在高台上向下方湿地人挥手致意。陈建红导演记住了每一位湿地志愿者,我们也深深的记住了这位重庆女导演!

三天的相聚是短暂的,时间一分一秒的将我推向了30号下午4点,年会就要结束了。东哥一句最激昂的致辞让我难忘。他说:“362天的孤独,只为这三天的狂欢”,这是老大的声音,也是我们的声音。

坐在归途的车上,我们谈论着,激动着,一个个美好未来的策划在脑海掀起风暴,徐水之行,圆梦之行,青春之行……

推荐些经典的古诗词~我们老师要我们以PPT的形式上台介绍~~所以~~还要译文和解析~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一说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清。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他相聚)。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开头说她忆起梅落西洲那可纪念的情景,便寄一枝梅花给现在江北的所欢,来唤起他相同的记忆,以下便写她从春到秋,从早到晚的相思。诗中有许多辞句表明季节,如“折梅”表早春,“单衫”表春夏之交,“采红莲”应在六月,“南塘秋”该是早秋(因为还有“莲花过人头”),“弄莲子”已到八月,“鸿飞满西洲”便是深秋景象。

关于席慕容的ppt

以下全部是我的原创之作,不要滥用。给你参考。

1

骚动不安的时候,念一句席慕容的诗,心就会轻灵宁静起来。仿佛闭上双眼感受透过眼帘的和煦阳光,温暖而透明的忧伤。

真是爱这个温暖安静的女子,爱她笔下从容自在的文字。她是个怎样的人呢?——作画的人宁静而温暖,写诗的人灵性而忧伤,二者结合,就是席慕容了。

我们知道席慕容,都是从她的诗开始的。而其实,写作对她而言只是“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在她从事的那个绘画领域里,她更是一位卓越的画家。她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而写诗则是十三岁开始的事。在她的生命里,两者都是她人生不可分割的部分,两者她都极爱。不同的是,一个是毕生投入的职业,一个是抽身俗世的闲余之趣。而也许正因为如此,写诗的时光在成为她生命最清灵的时刻。正如她自己所说“写作的时候,离功利和企图心很远,而只是想把那些内心深处的思绪,牵引出来”。对她而言,一首诗 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诗能表述的东西,平时却怎么也说不清”。

“我跋涉千里来向你道别 在最初和最后的月夜”“若夏日能重回山间 若上苍容许我们再一次的相见 那么让羊齿的叶子再绿,再绿 让溪水奔流 年华再如玉”

她的诗里有三样东西:时光的流逝,淡淡的乡愁,深纯至真的爱。

(读她的《青春》,读她的《乡愁》,诗很精短,却让读懂的人 有落泪的冲动。)温暖的文字洋溢着忧伤却并不悲愁的灵气,这与她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她的故乡远在蒙古,幼年在香港度过,而豆蔻将至的时候,她就随家飘落在台湾了。于是,台湾诗人共有的"乡愁"到了她的笔下——化作清丽温婉的淡淡忧伤,也成了山岗明月下那棵没有年轮的树。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的二十年后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这是她最有名的《七里香》,我第一次读 是在毕业纪念册上。多年后翻开,竟落了泪。(才懂得,过往离别之愁尚且如此,那么根植在心中的乡土之思呢。)还有谁,能把一个道别的姿势写得这样安静随和又透着哀伤,还有谁,能把思念之悲写得如此意味深长又饱含醇美呢。离别的一刻在她笔下化作一抹青春韶华的云淡风轻,却也成了一生难忘的浓郁记忆。此时此刻,只有风铃在窗边清远地荡漾,吟诗的声音飘向远处 化作一缕香。

席慕容写散文一样清秀的诗,也写诗一般灵动的散文。真是想把整篇《一条河流的梦》念给你们听,想让你感受到这个女子清丽动人的柔和心境。“我知道自己正处在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所有繁复的花瓣正一层一层地舒开,所有甘如醇蜜、涩如黄连的感觉正交织在我心中存在。岁月如一条曲折的闪着光的河流静静地流过,今夜为二十年前的我心折不已,而二十年后再回顾,想必也会为此刻的我而心折。”只有一句话,她写到自己的婚礼:“那是个五月天,教堂外的花开满树,他给了我一把又香又柔又古雅的小苍兰,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那女子涉江采下芙蓉 也不过是昨日的事 而江上千载的白云 也不过 只留下了 几首佚名的诗”)

常常感到我与她有深深的共鸣。 她说她相信,世间有这样的一种爱情: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 和绝对的美丽。

她与丈夫相识在比利时留学期间,那是位温柔敦厚的男子。回到台湾以后,他们没有选择繁华的都市,而是在乡间住了整整10年。他们种下许多槭树,春天葱绿,深秋泛红,孩子们熟睡后,他们就在林子里携手散布。

“幸福,只因你就在我眼前,对我微笑,一如当年。”不忍心再去评说什么,生怕多一丝言语便会破坏了这美好的深意。“如果能,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 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不知怎地,读着她的诗,总会渐渐皱了眉,眼里泛起泪的深意。在丈夫去世后的岁月里,她还是饱含泪水地吟着那句“愿天长地久/你永是我的伴侣/我是你生生世世/温柔的妻……”

再讲下去,我也要落泪了。感谢这位清婉的女子,给人间带来这么美的诗。

附:最打动我的句子:

“他给了我整片的星空 好让我自由地去来 我知道 我享有的 是一份深沉宽广的爱”“我只能来这世上一次/所以/请再给我一个美丽的名字/好让他能在夜里低唤我/在奔驰的岁月里/永远记得我们曾经相爱的事。”

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为的是把“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感动,还有许许多多生活中难于表述 却又感怀于心的东西”用诗从心中牵引出来。

2

那种温暖

——关于席慕容

她其实是一个画家。也许是画的宁静赋予了她诗的灵性,使她又成为一个作家,写出忧伤而温暖的文字。

如果说三毛笔下的那些美好背后 是落寞的绝望,那么席慕容的透明忧伤里却让人感受到明媚如花的温暖。读她的诗,就像闭上双眼感受那透过眼睑的和煦阳光,让我们忆及自己的过往,有淡淡的哀愁,却不是悲伤。

怎么形容她呢?恬淡,深刻,含蓄,这些都属于她。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她,那便是,温暖。

一个如此温暖的女子。

还记得初读她的诗,看她诗后面安静的落款:一九八一年六月写于多雨的石门乡间。我无法相信,诗的作者竟是位近四十岁的妇人。那至纯至洁的、充满爱与灵性的文字,还有那字里行间氤氲着的,坦率与真诚。

读她的诗让人想起初恋。她说她相信世间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爱情:绝对的宽容、真挚、无怨和美丽。

“幸福,只因你就在我眼前,对我微笑,一如当年。”

她笔下有哀伤但无悔的错过 :“如果能,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在《有一首歌·花的极短篇》里,她写下一对男女的故事,因昙花的绽放而开始,随着昙花的凋落而结束。而就如她自己说的,“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荷花是她写诗最常用的意象了。她说读诗和写诗也和荷花荷叶一样,把她领进那个不一样的境界里面去,心中没有任何的负担,反覆温习着那一种恍惚的甜蜜和忧伤。“荷,真是我的乡愁,对一个古远的时代与古远的爱情的乡愁。”她同我一样,都喜欢古诗里那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那是古老质朴的年代——那时的人们 拥有最朴素的爱情。

写到自己的丈夫,席慕容缓缓讲着:“那是个五月天,教堂外花开得满树,他给了我一把又香又柔又古雅的小苍兰,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是慕容唯一一次写到他们的婚礼,我读了,也从此无法再忘记。

我常常想,是什么让这位历经沧桑的女子保持着这样一种青春少女的温婉纯真,答案中,应该有她的画吧。如果说从十四岁开始正式学习的绘画是她终生投入的一种工作,那么,从十三岁起便在日记本上开始的写诗就是她抽身的一种方法了。两者她都极爱。

就像她自己说过的,作画时她一直是主动地去追求,热烈而又严肃地去探寻更高更深的境界,但同时这也使她一直无法摆脱企图心的控制。而写作是干净纯粹的。诗让她看到自己。在写作的时候,她从来没有刻意地去做过什么努力,只是安静地等待着,在灯下,在芳香的夜晚,等待它来到心中。只想把深藏在心中的感觉牵引出来,只希望把生命中极为她所珍惜的这一部分,认真地整理好。

对她来说,写诗,就是要纪念远去的岁月。诗里放进去的不只是几十年的时光,还有生命里极为重大的转折、失落以及获得。

从1958年公开发表第一首诗开始,席慕容的诗歌创作已经走过了50多年。她说:“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

她的三本文集,分别叫做《槭树下的家》《在黑暗的河流上》《透明的哀伤》。

在书的前言里,她说,“无论有何等样的作品,完成之后,只能留待时间和观赏者来做拣选,任何话语都属多余。对作品本身保持永远的沉默,是一个创作者应该有的权利和美德。”

对了,席慕容有个好听的蒙古名字叫做穆伦,意思是大的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