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希腊神话故事夸父追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

夸父追日指的是相传在黄帝时期,夸父族首领夸父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时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了解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

扩展资料

夸父逐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部族迁徙,是一次很有胆略的探险。但是,由于他们对太阳的运行和我国西北部地理状况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最终悲壮地失败。

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部族在一个地方定居了相当长时间,其原始的,破坏性的劳动,必定会使那里的资源受到破坏并趋于枯竭。

土地肥力下降或盐碱化,狩猎和捕鱼范围增大而获得的数量却减少,诸如此类都是不可避免的,能获得的食物和其它物资只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选择,部族必须迁徙,移居到新的,更好的地方。

夸父遇到这个问题时的决定是:向西,去太阳落下的地方——禺谷。

对夸父族这样的一个内陆部族来说,作出这个决定却是正常的。大地是球形的,地球绕太阳运转以及我国西北部的地理状况,他们一无所知。他们最多可能从靠近黄海、渤海的部族那里知道:东面,就是大海,太阳从海中升起。至于西面,尽头是禺谷——太阳落下的地方。

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文常

苏教版新课标 七上《本命年的回想》ppt课件4个 人教版

苏教版新课标 七年级上《三峡》ppt课件2个 人教版

苏教版新课标 七年级上《济南的冬天》课件4个 人教版

苏教版新课标 七年级上《春》PPT课件4个 人教版

苏教版 七年级下《我的老师》 课件6个 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课件 社戏 人教版 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 珍珠鸟课文朗读 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课件《三峡》 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课件《骆驼寻宝记》 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沁园春.雪》flash课件 人教版

2007年四川地区语文学科《月亮上的足迹》课件 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第二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课件 人教版

初一下古文夸父逐日课件 人教版

马课件七年级下人教版 人教版

初一语文课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 人教版

黄河颂 语文版七年级课件

马的世界 语文版七年级课件

音乐巨人贝多芬 语文版七年级课件

陌上桑 语文版七年级课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语文版七年级课件

鄂教版 神奇的纳米 课件

夸父逐日的逐是什么意思

夸父拚命追赶太阳。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逐的意思是追赶。

山海经中几个神话故事

链接:

提取码: qh8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山海经神话故事

两小儿辩日

位于伦敦市西安大略大学地球科学博士沈伯瑜联同美国密芝根大学两位科学家,于2月1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有关北半球气温上升的研究报告,该项报告中指出,地球的温度上升率比以往预料的数据要快得多,而且以北半球的温度增长率最为迅速。

根据世界各地600多不同地点的地面穿洞温度研究,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温度自从1500年至今,明显地增加了大约有摄氏1度,其中20世纪占了半数的增长率。

在北半球来说,在过去5个世纪内,温度增加了摄氏1.1度,而在20世纪中就增加了0.6度。

科学家们根据以灵敏的温度计伸延到地洞里,收集地球的温度数据作为分析,“地洞就是地下的存档库,沈伯瑜博士说,因为在地面上的温度改变会传导到地下层的岩石去,而传导率是深入地下500尺就需要1000年的时间,”假如你在陆地上面任何一个地方往下钻凿一个洞,你就能够观察到那个位置的温度档案资料以及气候上曾经造成的改变了。”

科学家们从研究树木的年轮,海底的沉淀物和珊瑚的生长情况等来探讨以及预计温度的趋向,加拿大环境以及气象学家相信,在这个世纪里,因为各种人为的因素,会导致地球的温度继续上升。

沈伯瑜博士是西安大学地球科学研究员,1968年从台湾移居加拿大,在卑诗省攻读硕士学位,1975年在西大取得博士学位,从事多项高价值研究工作,是一位博学而又低调的华人科学家。

[加拿大《自然》杂志]

近年来,地球温度正在不断升高,而且世界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这种现象在未来数十年仍将持续下去。

地球在阳光的照射下,自然会温暖宜人,而我们所指的地球温度升高则是另一种现象。这是一种相对新生的现象,因为地球温度的升高并非由于其自然原因,而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所致。在过去100年,地球的温度绝非自然地上升了0.5摄氏度,这一现象令科学家们感到担忧。科学家们认为,人类高速发展工业是地球温度升高的最主要原因。

这里所说的地球温度升高是指地球平均温度的增高。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就地球温度升高的影响做一讨论,并希望人们能够对这一现象及其将带来的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

地球温度升高在过去数十年逐渐演变成一场对人类生活产生诸多影响的危机,其中就包括地球升温导致气候发生变化。地球变暖导致降雨模式改变、海洋面积扩大、内陆湖面积缩小、动植物甚至是人类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大多数科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地球变暖是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结果。温室气体大多来自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或天然气等所排放出的废气。温室气体包含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气体。此外,导致地球变暖的另一个原因是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能被存储在地表。

如果地球大气中不存在这些气体,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能将被逆辐射回太空。在此情况下,地球温度会比当前温度低32摄氏度。因此温室气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保持温度,使地球适合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生长。但如果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地球温度有可能升高到人类和动植物都无法承受的程度。

大量资料证明,世界各大洋的水温在过去100年的时间里也增加了1度。以此推测,在未来100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各大洋的水温还将升高3度左右。

海洋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的污染使一些海域成为“死亡地带”。除此外,世界气候变化也给生态环境和物种带来威胁与压力,造成许多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

根据研究人员的有关报告,过去20年间频繁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也是地球长期高温导致的结果。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每隔几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海水温度异常增高的现象。该现象导致海洋生物减少、强台风频率增加以及大洋沿岸经常出现巨浪滔天的现象。

大多数专家们认为,近年来地球温度升高以及未来数十年这种现象的延续将导致南极冰川溶化。长此以往,许多岛屿、城市甚至是一些国家将沉于海底。环境学家们认为,地球持续变暖对于动植物来说也是一场灾难。南极冰川不断溶化使陆地的哺乳动物如企鹅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也导致产生浮游生物的海藻急剧减少。随着冰川的不断溶化,该地区的食物链也会发生变化,不仅仅是浮游生物的减少,海鸟、海豹和企鹅的数量都会越来越少。

根据环境保护人士不久公布的有关报告,滥捕滥杀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环境遭到污染,以及地球温度升高等因素严重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长与生活。报告指出,许多海洋生物已经濒临灭绝。

气候的变化也给候鸟造成严重影响。随着候鸟栖息的湿地面积不断因干旱而减少和气温不断升高,多种候鸟已经灭绝。

地球持续变暖的另一个影响是对农作物生长的危害最终导致人类食物的减少。炎热的天气使更多的水变成水蒸汽,使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资源日益枯竭。水资源的减少也使牲畜饮水和灌溉庄稼等面临困难。

土耳其科学家不久前警告说,过去近一个世纪的气候变化其后果将在未来150年内逐渐显现出来。

这些土耳其科学家指出,地球温度升高使土耳其东部山区的冰雪溶化,最终将导致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发生不容乐观的变化。这些专家们预计,土耳其将逐渐被纳入地球沙漠带,如果不采取应急措施,那么在未来200年,土耳其将成为象沙特一样的沙漠国家。

当然,土耳其的科学家们只是谈到了人们对全球变暖现象给予关注的一个方面。人们应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25 短文两篇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2.《两小儿辩日》

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二、问题研究

1.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其地,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外,“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2.怎样看待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是编出来的,并非真有其事。经专家研究,《列子》里写这个故事,确实有讥笑孔子的意思,这是因为《列子》是道家的著作,而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在这个故事中讥笑孔子。但我们学习本文,应从文章本身出发,来认识它的思想价值。就本文来看,孔子不能回答一个难题并不能说明他不“多知”。但两小儿的讥笑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这确实说明孔子不是无所不知的,人们由此可以受到启发:连孔子这样一位十分博学的人都有所不知,说明人们的确不可能无所不知。因此,不宜把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作为故事的主旨去理解。

练习说明

一、背诵《夸父逐日》,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本题意在使学生通过背诵《夸父逐日》,熟悉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并且从神话这一角度,了解课文内容,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有所认识。

二、熟读《两小儿辩日》。想一想,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这是一道开放题,主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思考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谈自己的体会。例如,对于两小儿的“辩斗”,学生可以认为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或者认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对于“孔子不能决”,学生可以认为知识无穷尽,即使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或者认为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回答不拘一格,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翻译下列句子,填出句中省略的词语,注意加线的词的意思。

设题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并让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现象。

1.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逐走:竞跑,赛跑。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以:认为。去:距离。

3.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汤:热水。

4.孰为汝多知乎?

为:以为,认为。

教学建议

教学这两篇短文,要注重诵读,并可结合练习一、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讨论时,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加以鼓励,以活跃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思路。教学《夸父逐日》,要引导学生注意其神话特点。对《两小儿辩日》中涉及的科学知识,不必讲得过多,略加说明即可,以免喧宾夺主。

有关资料

一、作品简介

1.《山海经》译,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2.《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二、关于夸父

1.夸父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山海经·海外北经》还记载着一个“博父国”,经前人考证,“考父”即“博父”,其国中的人都是巨人。所以茅盾在《中国神话ABC》中认为夸父不仅是人名,也是一个部族的名称。

2.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即“戴天”,山顶连接着天,形容极高)有人,珥(戴在耳朵上的饰物。这里用作动词)两黄蛇,把(手里攒着)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后土”和“信”,都是神话中的人名),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日影,即日光),逮(追上)之于禺谷〔禺谷〕又叫“虞渊”,是神话中太阳所入之处。将〔将〕乃,就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晋郭璞《山海经注》:渴死) 。(《山海经·大荒北经》)

三、马克思论希腊神话

“大家知道,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神话’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自动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吗?在罗伯茨公司面前,武尔坎又在哪里?在避雷针面前,丘必特又在哪里?在动产信用公司面前,海尔梅斯又在哪里?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在印刷所广场旁边,砝玛还成什么?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节选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四、《两小儿辩日》鉴赏(周振甫)

列子是属于道家学派,孔子是属于儒家学派,又以博学著名。因此列子写这故事,来讥笑孔子的无知,不能判断两小儿所提出的疑问。其实两小儿提出的疑问,也是列子提出的疑问。这个疑问,列子也不能解决。因为这两个疑问都是从感觉产生的。一个从视觉说,早上看到太阳大,中午看到太阳小。这个视觉并不正确。因为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来看太阳,就显得太阳大。中午云气消散,就显得太阳小,其实太阳的大小并没有变。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一个小儿说,太阳早上凉快,中午热,从身体对温度的感受来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也不正确。因为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这个温度的凉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

这个故事是列子编出来的,并不真有其事。《列子》这部书经专家研究,是魏晋时人编的。其中可能有先秦传说,也有魏晋时思想。这篇里所提出的问题,大概魏晋时人还无法解决,春秋时人的孔子更无法解决。《列子》提出这个问题来笑孔子的无知,其实他跟孔子一样,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这里得到启发,人们想到的问题,有的在当时并不能得到解决。如晋代张华《博物志》里讲到:“奇肱国,其民善机巧,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说商汤时代已经有人能造飞车。直到张华的晋代,也没有人会造飞车。但至少在那时,已有飞车的想法。这种想法到后来终于实现了,人们终于造出飞机来。关于太阳和地球的远近,在著作《列子》的时代是无法正确解决的,但后来科学家终于算出来了,地球与太阳平均距离14 960万公里。科学的前进,有时也受到各种想像的影响。因此,在生活中提出各种想像来也是好的。就这个意义说,这个故事也是可取的。这个故事的好处,可以启发人们去考虑问题,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两个童子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就把不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了。提出了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对科学的促进是有作用的。

《列子》里写这个故事,要讥笑孔子的无知。这是因为《列子》属于道家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要讥笑孔子。这点是很明白的。所以这篇的结论:“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讥讽的话是不正确的。

再就这篇的写法看:先提出结论,再加说明,这样写简单明了。就说明看,结合人们的经验,写得具体明白,这样写是好的,所以虽提出这个不好解决的问题,还是写得简单扼要,具体明白,达到要说的目的。在说明里,作者在一处用了两个比喻,一个“如车轮”,一个“如盘盂”,这两个比喻具体地说明日的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明白了,这个理由是从人们的视觉来的,所以是有力量的。因为当时人的知识,还没有感到视觉在一定的场合是不尽可靠的。另一个说明,讲一种感觉是“沧沧凉凉”,一个比喻“如探汤”。这样讲一种感觉和一个比喻,结合“日初出”和“日中”来说,也把结论的理由说明。这是从人们的感觉来的,也有说服力。当时人们也没有感到人们的感觉是受各种条件的影响的。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篇《辩日》对人们的认识是有影响的。现在看来,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后世科学家的探讨,还是有作用的。

五、相关知识

1.太阳什么时候离人们近些?

太阳是在中午离人们近些呢?还是早晨和晚上离人们近些呢?早晚看到的太阳比中午大都是由于人们的错觉;中午阳光比早晚热是由于中午阳光直射,阳光在大气里走过的路程较短,热量被吸收少。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在中午和早晚的时候,人们观测太阳的距离为什么会不同。原因很多:(一)地球是球形,不断地自转。如若地球除了自转没有其他运动,而且自转轴与太阳和地球间的直线垂直,则对于在赤道上的人来说中午太阳总比早晚近,也就是说近的距离相当于地球的半径6 400公里。(二)地球的纬度的不同,观测的人不一定在赤道上。纬度愈大即离赤道愈远,太阳在中午和早晚的距离差愈小。(三)地球不只自转,也绕太阳公转,自转轴和公转轴成23�5°角。自转轴的方向变化很慢。因此中午太阳在天空的高度一年内不断变化。(四)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所以地心和日心的距离逐日变化。(五)日出日落时间在一年中逐日变化着,同一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又随纬度而不同。(六)由于地球自转轴方向很慢的变化和行星引力对地球公转轨道所产生的影响等原因,地心和日心最接近的日期并不固定。(在目前日心和地心距离最近的日子是一月二日,此后每千年往后推移17天半。)考虑到上述原因,可以推出适当的公式来计算中午和早晚太阳和观测者的距离差。必需的资料可由天文年历查到。计算结果如下:对于北纬40度如北京来说,目前每年从一月二十二日到六月五日中午太阳比日出时远,二月初远1 000公里,三月初远4 000公里,四月初远达6 400公里,以后差别减少到零。六月五日之后中午太阳比日出时近,七月初近5 800公里,九月中近达16 000公里,以后差别减少到第二年的一月二十二日。午和晚的差别情况大不相同,从八月一日到十二月十五日午比晚远,其余七个半月午比晚近,四月中近达17 000公里。……上面的计算于1954年所作。但由于第六原因在短时间内影响很小,所以上述计算结果对今后一百年仍适用。由此可见,一切现象必须用科学来解释,才是正确的。

(戴文赛《中午太阳是否比早晚离我们近》)

2.早晨近而冷、中午远而热的原因何在?

早晨较中午太阳看起来大些,是不是早晨太阳离我们近而中午离我们远些呢?不是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对物体的视觉会发生错觉,一个物体在一些小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就显得大些,而一个物体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又显得小些。

同理,早晨的太阳,只有地平线上一角是天空,而其余部分是以树木、房屋等做它的背衬,而在中午时,太阳在头顶上是以大得无比的天空做它的背衬,所以看起来中午的太阳就比早晨的太阳显得小些。

另外,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而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

还有,中午较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较早晨时离我们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中午时较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较早晨时热。

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黄文成《〈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六、译文

1.《夸父逐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两小儿辩日》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夸父逐日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夸父逐日意思: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夸父拚命追赶太阳。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夸父逐日

【出自】:春秋 列子《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释义:夸父自不量力,打算要追赶太阳。他追到太阳降落的隅谷的时候,感到口渴要喝水,于是他就赶往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又准备到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有赶到大湖,他就因为口渴死去了。

【语法】:主谓式;作定语;形容自不量力

扩展资料

一、夸父逐日的近义词 :自不量力

自不量力

【解释】: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出自】: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真才实学,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谈文。清代文人李汝珍 《镜花缘》第八十七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螳臂当车、夸父逐日、以卵击石、不自量力、以螳当车、蚍蜉憾树、蚍蜉撼树

【反义词】量力而行、力所能及、自知之明、量力而为

二、夸父逐日的反义词 :量力而行

量力而行

【解释】:量:估量;行:行事。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出自】:各位同学呢,大家量力而行,能捐多少就捐多少。 叶圣陶《英文教授》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指做事实事求是的态度

【近义词】螳臂当车、量力而为、量才录用、度德量力、实事求是、量才而为

【反义词】螳臂当车、力所不及、不自量力、眼高手低、自不量力、夸父逐日、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