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介绍国家的英文ppt

中国

【内容提示】

请用英语写一篇文章,简要介绍中国的概况。内容要点如下: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它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②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有许多邻国。北面和东北面有蒙古,俄罗斯和朝鲜;南面有越南、老挝、泰国和菲律宾;西面和西南面有缅甸、印度、尼泊尔、不丹和巴基斯坦;东面有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

③中国幅员辽阔,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④它有34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首都是北京,位于华北。

⑤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现在,它有12多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作文示范】

China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a socialism country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t is on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China lies in the east of Asia. It has a number of neighboring countries. To the north, northeast and northwest are the Mongolia, Russia and Korea. To the south are Vietnam, Laos, Thailand and the Philippine. To the west and southwest are India, Burma, Bhutan, Nepal and Pakistan. To the east is Japan, which faces China across the East China Sea.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vast territory①. It has an area of over 9,600,000 square kilometers. It consists of 34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②,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Covernment③. Beijing, which is situated in the North China, is its capital.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one of the larg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Now it has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2 billion, making up a quarter of the world population.

【词语解释】

①territory['terit+ri]n.领土

②autonomous region[:'tn+m+s 'ri:DN+n]自治区

③municipality[mju:?nisi'p$l+ti]n.市;自治城市;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直辖市

【写法指要】

1)介绍一个国家的情况可以从多方面展开。本文介绍的是中国的概况,即它的性质、地理位置、周围的邻邦、领土大小、行政区划、人口多少等。这类文章也可以介绍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等情况。

2)介绍国家、城市、村镇等时经常用到下列单词、短语和句型:

①lie, stand, sit, be, be situated, be located, to the north (south, east, etc) is…, … lies to…

②have a population of, Its population is…, The population of … is…, have a large ( small ) population

③The country has an erea of … square kilometers. It is a country with a… territory of…, …Province lies in the north (south, southeast, etc. ).

我要做一个地理的ppt,介绍一个国家,求一个人们都不太熟悉的国家

瑞典

【总况】

瑞典王国(瑞典文:Konungariket Sverige 发音(帮助·信息))是一个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国家,首都为斯德哥尔摩。它西邻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东边为波罗的海与波的尼亚湾。瑞典与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于西南通过厄勒海峡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于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

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欧第一大国家。[1] 64%的国土由森林覆盖,人口密度低,只有都会地区人口密度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占国土面积1.3%的城市里。[2] 瑞典是一个现代、自由和民主的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的生活[3],政府亦非常注重环保。[4][5]

瑞典是传统的铁、铜和木材的出口国,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石油和煤矿十分匮乏。随着运输及通讯的进步,这些自然资源也能够更大规模地从各地开采,尤其是木材与铁矿。经济自由与教育普及让瑞典开始历经快速的工业化,并从1890年代开始发展制造业。20世纪瑞典形成为一个福利国家。今天,瑞典被视为具有社会自由主义倾向以及极力追求平等,瑞典二战后大多数时间是左派社会主义政党执政,设立许多社会福利制度,并且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1397年,瑞典与丹麦和挪威一起组成了卡尔马联合(芬兰此时还是瑞典王国的一部分)。瑞典于16世纪初脱离卡尔马联合,并且与邻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尤其是与俄罗斯以及从未完全承认瑞典已经离开了卡尔玛联合的丹麦-挪威联合。17世纪时瑞典借由战争扩张领土,成为了强权国家,其领土面积为目前的两倍之大。到1814年瑞典失去了芬兰,也不再具有强权地位。之后,瑞典没有再参与过战争,并于战争时期采取中立国政策,现时为永久中立国。

【地理】

瑞典位于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东部,东面濒波罗的海和波的尼亚湾,因此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面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也是和挪威的分界线。

瑞典国土总面积为449,964平方千米(173,720平方英里),可耕地比率约占7.0%[1],欧洲国家面积排名第五位,也是北欧最大的国家。瑞典地形狭长,南北长1574公里,东西最宽仅500公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1] 从地理上分成三个大的地区,北部为诺尔兰高原,山岚起伏,大片辽阔的森林;斯韦阿兰位于中南部,多为平原或丘陵,湖泊约9万个;最南部为约塔兰,由斯莫兰高地和肥沃的斯科讷平原组成。大约有15%的瑞典国土位于北极圈以北[7]。哥得兰岛和厄兰岛是瑞典最大的岛屿;维纳恩湖、韦特恩湖和梅拉伦湖是瑞典最大的湖泊。南部的厄勒地区和中部的梅拉伦湖周边则人口密度最高。

气候

由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瑞典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即使位于较高纬度,但四季仍分明,气候亦温和。瑞典可划分三种气候,南部主要是海洋性气候;中部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北部主要为亚寒带气候。由于受到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瑞典较其他相同纬度的国家(例如:俄罗斯、加拿大及美国北部)较为温暖及干燥。年平均降水量500-800毫米。[1]西南部地区有较多降水,年平均降水量有1,000至1,200毫米。

瑞典的日照时间有较大的变化。瑞典的全年日照时间大约由1,100至1,900小时。在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夏季日照时间较长。例如首都斯德哥尔摩,在六月尾,日照时间会长达18小时以上,但在冬季(如十二月尾),日照时间则缩短至大约6小时。

瑞典南北地区在温度上亦有明显的变化。中南部地区普遍有较温暖的夏季(平均最高温度大约20至25度,最低温度大约12至15度)及较寒冷的冬季(平均温度大约零下4至2度)。在北部地区,夏季较短及较清凉,但有较长及寒冷有雪的冬天。

【植被】

南部地区以阔叶林为主,最常见的是桦树;北部和中部均为针叶林,以松树、云杉居多。

【经济】

19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加上一直在政治上保持中立,瑞典经济发展逐渐加速。到20世纪中叶更是飞速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1970年代开始,瑞典实施了新的产业调整战略,进一步加大科研的力度和投入,积极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现代化福利社会。

近百年来,农业在瑞典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下降,瑞典农业劳动人口只占全国就业人口的3%左右[10],现有耕地300万公顷,农产品自给率达80%以上,所产各类食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可供出口。[7]

瑞典森林资源丰富,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除木材原料出口外,还建立了庞大的纸浆、造纸、家具、林产化工等配套深度加工工业部门,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最前列。其中针叶树木产品的出口额居世界第二,纸浆出口居世界第三,纸业出口居世界第四。[21] 同时政府注重环境保护,每年的采伐量不超过自然生长量,使得瑞典森林覆盖率长期保持稳定。

瑞典在保留传统的特色同时,优势部门却已转向技术集约度高的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大力发展信息、通讯、生物、医药、环保等新兴产业。目前,瑞典拥有自己的航空业、核工业、汽车制造业、先进的军事工业,以及全球领先的电讯业和医药研究能力。在软件开发、微电子、远程通讯和光子领域,瑞典也居世界领先地位。

瑞典由于只有九百万人口,因此一直支持世界贸易自由化,是经济高度外向型的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为80%左右,出口利润占GDP的45%左右。[22] 瑞典拥有很多国际知名的品牌,如都市日报、富豪汽车、斯堪尼亚汽车、绅宝汽车及武器、爱立信、伊莱克斯电器、ABB、利乐包装、哈苏相机、宜家家居和HM服饰、阿斯利康制药、SKF轴承公司、阿法拉伐集团和阿特拉斯科普柯工业集团等等。按人口比例计算,瑞典是世界上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2006年,瑞典共有6家企业进入《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500强企业。

【更多可查阅百科】

关于国家的ppt怎么做才好

怎么把PPT做得很好

注意几点就可以,1、背景,背景不好看很影响观众的情绪,你可以下载一个比较好看的图片,插入做背景,点击置于底层即可,2、文字效果,这个能够增加ppt的动态情景,可以在幻灯片放映中选择自定义动画,右侧会出现一个设置框,选定一些文字,然后添加效果或者幻灯片切换,就可以设置。

一、目标明确在商务活动中,做PPT通常是为了追求简洁明朗的表达效果,以便有效辅助沟通。但是PPT也有局限性。不了解这些局限,在PPT里面书写长篇文字报告,绘制复杂表格——这种“超能”的PPT,不仅制作过程痛苦,而且最终结果通常是“根本看不懂!”那么PPT的特长和局限分别是什么?我注意到外企员工言谈当中,常用英文“Presentation”来代替这个意义模糊的“PPT”。我查了查,发现维基百科词典上对“Presentation”的解释,恰好说出了它的目的、能力特长和局限——只能面向一类观众,演示一个话题内容,只能表达关键要点,达到留下深刻印象的目的。牢记这几点,那我们做PPT的时候,就自然会比较“收敛”,也容易确定一个更合理的目标。这样就不会再洋洋洒洒做出六七十页,企图在一个文件里面讨论好几个复杂问题了。

二、形式合理微软给PPT文件起了个中文名字:演示文档。顾名思义就知道它的用法了。但实际上PPT文件有两种主要用法。一是辅助现场演讲的演示,二是直接发送给受众自己阅读。要保证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针对不同的用法选用合理的形式。考虑配合演讲或直接阅读时受众的感受,做相应的细节处理。演讲现场用的PPT,就要全力服务于演讲。多用图表图示,少用文字。这样让观众可以一边看,一边听你讲。演讲、演示相得益彰,效果是最好的。这种情况下适当的运用特效、动画等功能,可以帮助你控制演讲的节奏,也可以让演示效果丰富多彩,有利于活跃演讲气氛。直接送去给别人阅读的PPT,则必须添加尽可能简洁但描述清晰的文字,以代替你的演讲,引领读者理解你的思路。整个PPT和其中的每一页幻灯片都要具备很清晰的阅读顺序,逻辑性要求更高。这样才能保证受众独自阅读PPT就能“跟着你走”,理解你的意思。三、逻辑清晰如前文所述,“简洁”正是PPT能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商业活动中广泛流行的原因。但为了追求简洁,我们很容易无意识地删减了一些要点,受众就“看不懂”。想保证要点齐全,就要建立清晰、严谨的逻辑。有两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一是遵循幻灯片的结构逻辑。通常一个PPT文件包含10~30张幻灯片,不仅要包含封面页、结束页和内容页,还必须有紧跟封面页的目录页来展示整个PPT的内容结构。必须有章节页(各章节的封面)把不同阶段的内容划分开,并呼应目录,保障整体连贯。结束页之前,还要有总结页,引领受众回顾要点,切实留下深刻印象。每一个内容页,也必须严格遵守大标题、小标题、正文、注释……这样的内容层级结构。而且结构层次不宜太多,关系要么并列,要么递进。否则,不仅阅读者会看晕,很可能你演讲时自己都会讲晕。二是运用常见的分析法图表。当我们确实有一些避不开的复杂问题需要带领听众共同分析时,这个办法非常实用。商业场合常见的SWOT分析图、矩阵分析图等,可以帮助我们排除情绪干扰,理清思路,分析利害,寻找解决方案。采用这类图表,就好像在算帐时掏出了计算器。演讲者表述更方便,听讲者也很容易理解相信。

PPT中幻灯片的结构逻辑

四、美观大方演示就要“漂亮”。这是很多朋友做PPT时的想法。但我想这要求可能太高了。日常生活中善于穿着打扮的人始终是少数。同样,能具备足够的美学修养,把PPT做到“漂亮”的人也很少。大家追求“漂亮”,结果却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得不偿失。其实不必追求“漂亮”,只要美观大方就行了。具体可以从色彩和布局两方面着手。Office软件的调色板里面有“标准色”,其实就是一套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颜色。这就好像西装革履,可能不会耀眼夺目,但绝对美观大方。选用搭配色彩时,则可以参考Office的“配色方案”。同一个“配色方案”里面,差别较大的色适合用来标示不同内容。相近的颜色用来区分相近内容(如标题用黑色,副标题用灰色)。

如果你觉得自己“审美疲劳”比较严重,那么,根据你要做的PPT内容主题,参考仿学类似主题的PPT、印刷品、广告、网页,也是一个很快捷的方法。但是切记:大多数优秀的布局、配色都是整套方案,要么仿学一页完整布局,要么借鉴整体配色。东取一点西扔一点,则很容易搞得不伦不类,适得其反。如

果你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艺术细胞”,那就不要在这方面浪费时间。找出你们公司的信纸,这通常就是最简洁明快,美观大方的模版!

英美国家概况---英西战争PPT

美西战争

美西战争美西战争(Spanish-American War)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新兴的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海军。

美西战争

西班牙早已衰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特别是古巴和菲律宾两地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钳制着大量西班牙军队。西班牙军对古巴起义者的残酷镇压激怒了美国政府,并危及美国资本家在该地的经济利益。1898年2月15日,美国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遂以此事件为借口,于4月22日对西班牙采取军事行动。

编辑本段背景

美西战争

19世纪末,美国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美国垄断资本财团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于是各种宣传机器大造对外扩张的舆论。但是正当美国准备向海外扩张时,整个世界已为老牌殖民大国瓜分完毕。美国想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但因力量有限,还无力同英法等国相抗衡,只有老朽帝国西班牙是个好目标。这时的西班牙已是日薄西山,昔日的庞大帝国仅剩下古巴、波多黎各和亚洲的菲律宾。美国决定首先拿西班牙开刀,夺取这几个西班牙殖民地,以便控制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并取得向远东和亚洲扩张的基地。 这时,西属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也给美国创造了有利环境。菲律宾和古巴先后爆发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菲律宾起义军已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包围了马尼拉。古巴起义军则牵制了西班牙的20万大军。美国抓住这一“天赐良机”,借1898年2月15日的“缅因”号事件,大造战争舆论,于4月25日正式向西班牙开战。 美国早就为战争做好了准备。美国已经建立了一支号称世界第三的强大舰队,部署在世界各战略要点上,其中驻香港的亚洲舰队早已升火待发。国会已征兵20万,并拥有速射野战炮、电报、电话等先进装备。反之,西班牙毫无准备,在古巴的20万西军只有1.2万人能打仗,其余多是老弱病残。海军仅有一些旧式木壳军舰。在菲律宾也只有4.2万军队,而且西班牙政局一片混乱,军政界人士普遍认为同美国作战没有获胜希望。

编辑本段发生过程

美西战争

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新兴的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海军。西班牙早已衰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特别是古巴和菲律宾两地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钳制着大量西班牙军队。西班牙军对古巴起义者的残酷镇压激怒了美国人民,并危及美国资本家在该地的经济利益。1898年2月15日,美国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遂以此事件为借口,于4月22日对西班牙采取军事行动。 美西战争

早在战争爆发前夕,主持美海军工作的海军助理部长T.罗斯福即命令亚洲分舰队司令G.杜威率舰队集结香港待命,杜威进行了周密的作战准备。1898年4月30日,美分舰队进入马尼拉湾,翌日晨,发现P.蒙托霍指挥的西舰队。美西舰数对比为6:7,但美舰在总吨位、航速和火炮,特别是在战备训练水平方面,均占优势。经数小时战斗,西舰队被歼,伤亡381人。美方只有7人受伤。与此同时,菲律宾起义军积极行动,控制着马尼拉外围(该地尚有一支西班牙驻军),占领了许多重要岛屿和城镇,并建立以E.阿奎纳尔多为首的民族政府。8月13日新到的美陆军在舰队支援下登陆,同时利用菲律宾起义军,迫使马尼拉的西军投降。但在废除西班牙殖民统治以后,美政府却背弃支持菲律宾独立的诺言,宣布对菲实行军事占领,引起菲人民的强烈反抗。此后3年,美国对菲起义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军事镇压。 在加勒比海地区,西班牙原在古巴等地驻军有20余万。古巴起义军在M.戈麦斯·伊·巴埃斯领导下已解放大片国土,造成有利态势。“缅因”号事件后,西政府派出一支舰队(6艘战舰,由P.塞韦拉指挥)前去防守波多黎各,5月19日进入圣地亚哥港。美北大西洋分舰队(7艘作战舰只,司令为W.T.桑普森)立即对该港实行封锁,并要求陆军配合歼灭港内西舰队。但美陆军第5军(约1.7万人,W.沙夫特指挥)在圣地亚哥以东登陆后,坚持以夺取圣地亚哥城为目标;在攻占城东制高点的战斗中伤亡1700人。7月3日,西舰队奉命撤出圣地亚哥港,在港外被美舰队歼灭,死亡160人,被俘1800人(包括塞韦拉)。美方仅伤亡各1人。16日,圣地亚哥城在古巴起义军和美军围困下断粮,城内外西守军约2.3万人投降。25日,美陆军司令N.A.迈尔斯率领的远征军在波多黎各登陆。西政府求和。8月12日,美西双方同意停止军事行动。

编辑本段菲律宾战役

美西战争

在太平洋沿岸却没有任何要求保卫海防和分兵把守的呼声。实际上,很多美国人根本不知道西班牙人在太平洋还拥有实力。但是,在华盛顿却有一个人十分清楚西班牙人在太平洋拥有菲律宾,并且还有一支由各种舰只组成的舰队,此人就是海军部长助理西奥多·罗斯福。当西美冲突刚一爆发时,罗斯福就决定美国不仅要在大西洋,而且要在太平洋准备一场大战。他要寻找一个能给驻菲律宾的西班牙海军力量以迅猛打击的人。最后,他选定了乔治·杜威准将,任命他为美国亚洲分舰队的总司令。 杜威接受此项命令时是监测委员会常务主席,但他在国内战争期间身经百战,威名远扬。杜威不仅作战勇猛,而且象他的老上司戴维·格拉斯哥·法拉格特一样,他对战局有独到战术慧眼和洞察秋毫的分析能力,在离开华盛顿之前,他阅读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菲律宾的材料,研究了所有能得到的菲律宾水域的海图。1897年12月初,他动身去日本,并迫切要求海军部尽早给他送去弹药。一个月后,他在长崎登上了旗舰“奥林匹亚”号,正式任指挥。 不久,杜威指挥南下,驶往香港,逼近马尼拉。在香港,他收到了代理海军部长罗斯福的电报:“保持充足的燃煤。一旦……发生战争,你的任务是不准西班牙分舰队离开亚洲海岸,然后对菲律宾群岛发起进攻。”杜威根本不需要这种敦促,因为此时他已经在加紧备战了。他为舰队购买了一艘运煤船和一艘补给船。他命令战舰入坞,对机械部分进行大修,把船体水下部分清除干净,并将白色的船舷漆成灰色。杜威准将亲自检查一切细节,要求舰艇人员每天操练,舰上所有的机器都作好战斗准备,一接到命令就能够连续运转。为了搞清西班牙舰队和菲律宾岛上的设防情况,他派了一个密探去马尼拉,还让自己的副官化装成旅游者,从到达香港的游客那儿刺探情报。为了防止英国人在战争爆发后采取中立的立场,他又在中国海域的大鹏湾附近设立了一个临时锚地。 4月25日,海军部长发来一封电报:“美西已经开战,速往菲律宾,开始行动,尽力俘获或摧毁西舰队。”杜威又等待了36小时,直到美国领事从马尼拉带着西班牙人备战的情况赶来。4月27日,杜威挥戈南下,去征服菲律宾。 美西战争

美国分舰队包括4艘巡洋舰:旗舰奥林匹亚号(5870吨)、巴尔的摩号、罗利号、波士顿号;两艘炮艇:“海燕”号和“康科德”号;以及缉私船“麦卡洛克”号。这些舰只的总吨位有2万吨,载有大约100门舰炮,其中只有半数的口径大于4英寸。此时,在远离美国舰队600海里以外的菲律宾,西班牙舰队的唐·帕特里西奥·蒙托霍少将正等待着战斗。蒙托霍唯一能起点作用的现代舰只是“雷娜·克里斯蒂娜”号。它的排水量约3500吨,载有6.2英寸口径的舰炮。另一艘巡洋舰“卡斯蒂利亚”号是一艘老式木船,靠其本身的动力还开动不了。此外是5艘500至1100吨的军舰。蒙托霍估计自己在机动作战中没有可能打败美国分舰队,于是,他打算在锚地抗击,把自己的军舰当成要塞舰队支援海岸炮兵轰击美舰。 美国舰队在去菲律宾的渡航中做了最后的作战准备,包括昼夜战斗演习,练演舰艇灭火和损管,并拆除了所有木制部件以防止火情加剧。4月30日下午,他们搜索了苏比克湾,未能发现西班牙舰队。杜威断言:“现在我们知道他们的位置了。”他指挥舰队一直驶向科雷希尔岛以南的航道,亲自领头进入三面为陆地怀抱的马尼拉湾。 杜威准将表面很自信,但内心却焦虑不安。整个远东都认为马尼拉湾是坚不可摧的。港湾的航道上已经布设了水雷。30年前,他的老上司法拉格特曾经闯过雷区,驶入莫比尔湾。尽管自那以后水雷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杜威估计马尼拉不会有能在远离科雷希尔岛的深水航道上准确布雷的工兵。于是,他决定利用夜幕的掩护将自己的舰队驶入港湾。后来,他写道:“每当我处于困难的境地,或被具体问题搞得茫然不知所措时,我就问自己:‘法拉格特会怎么办呢?’我们为进入马尼拉湾在进行各项准备工作时,我不断地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我承认,那天晚上,我们进入马尼拉湾时我正在想着他,确信自己所做的正是他会做的。” 美西战争

1898年5月1日午夜刚过,当美国分舰队没有触及任何水雷,几乎要全部顺利地驶入马尼拉湾时,几门岸炮开火了,但美国军舰的炮火很快就对它们进行了压制。排成“一”字队形的舰队无一损伤地进入了海湾。黎明时,杜威的分舰队已经逼近马尼拉,开始搜寻西班牙舰队。城里的炮兵开了火,可惜全都打偏了。蒙托霍为了使马尼拉城免受美舰的炮击,就把他的舰队部署在甲米地。杜威在这儿找到了它们。因为没有弹药补给地,美舰为了节省弹药一直逼近到离西班牙舰队只有5000码的距离。上午5时40分,杜威对“奥林匹亚”号舰长下令:“准备完毕,即可开火,格里德利。”美国军舰在西班牙军舰前往复航行,不断地进行射击,这使人联想起杜邦在罗亚尔湾的战斗。好几艘西班牙军舰,包括“雷娜·克里斯蒂娜”号,几次企图冲击美舰均遭重创,不是被击沉就是被击退了。7时35分,杜威因接到弹药短缺的误报决定暂时撤离。11时,杜威重新参战,一个小时的炮击使西班牙舰队全军覆灭。杜威下令停火时,蒙托霍所有的舰只不是冒起浓烟,就是葬身海底,或是被弃了。 西班牙人在这场战斗中共伤亡381人,而杜威的舰队只有7人受了伤。受过正规射击训练的美舰至少命中了170发,而缺乏射击实践的西班牙水兵仅仅命中了15发。美国人的胜利不仅靠实力上占优势,而且也是他们准备充分的结果。杜威说:“马尼拉战役是在香港码头打赢的。”他还应该加上一句,那就是,这是个审势度时的胜利。如果他没有及时发现和打败蒙托霍的舰队,那么,他的供给就难以为继了。 由于西班牙海军的实力在这一地区已经丧失殆尽,于是,杜威就在马尼拉附近海面抛锚,使菲律宾防止外来的干扰。5艘德国军舰的到达使问题复杂化了。德国人一直在寻找机会,一旦美国人对菲律宾不感兴趣,他们就准备马上把它掠为自己的殖民地。遗憾的是,美国人对菲律宾很感兴趣。1万1千名士兵迅速从旧金山出发,前往围攻马尼拉城,并占领了这个群岛。巡洋舰“查尔斯顿”号在护送军队去菲律宾的路上,兵不血刃就占领了西班牙所属的关岛,岛上的总督竟然不知道已经爆发了战争。不到一个月,梦想成为日益强大帝国的美国又吞并了独立的夏威夷。 1898年8月13日,在美国陆、海军的联合攻击下,马尼拉城里的西班牙军队象征性的抵抗一下之后就宣布停火了。后来,美国军队花了3年的时间镇压菲律宾人的反抗。菲律宾人所希望的是独立,而不是换一个帝国主义主子。大约又过了50年,美国人才承认菲律宾人是能够自治的。然而,根据《和平条约》有关菲律宾的条款,美国却要长期插手远东事务。

编辑本段古巴战役

古巴是美西战争的主战场。美国组建了2.5万人的远征军,在佛罗里达的坦帕进行紧张训练。美海军由两支分舰队封锁古巴的沿海。西班牙原在古巴等地驻军有20余万。古巴起义军在M.戈麦斯·伊·巴埃斯领导下已解放大片国土,造成有利态势。“缅因”号事件后,西政府派出一支舰队(6艘战舰,由P.塞韦拉指挥)前去防守波多黎各,5月19日,西班牙舰队成功地进行了战术机动、避开美舰的封锁,抵达圣地亚哥港。由蛛网般的水雷阵掩护,并得到岸防火炮支援,准备抗击美军攻击。5月28日,美北大西洋分舰队(7艘作战舰只,司令为W.T.桑普森)驶抵圣地亚哥港外,几天后又与另一支美舰队会合,共有舰艇24艘,形成严密的封锁。美军随后出动陆军开往古巴。美陆军本想攻击哈瓦那,但因海军请求,便同意与海军合攻圣地亚哥。6月22日,美第五军近1.7万人在海军炮火掩护下,于圣地亚哥以东顺利登陆。此时,古巴起义军也已解放大部分国土,并包围了圣地亚哥。美军在与古起义军经过会谈后,开始协同作战。6月29日,美军抵达关塔纳摩郊外。7月1日,向城东制高点埃尔卡内和圣胡安山发起猛攻。 西奥多·罗斯福指挥的义勇军骁勇善战,经激烈的白刃战攻占了圣胡安山,埃尔卡内也被攻占。西军7月2、3日展开反攻,双方展开拉锯战,美军终于击退了西军的反扑。美军伤亡达1700人。 在陆军激战的同时,7月3日西班牙舰队企图突围。双方在圣地亚哥湾展开了激烈的海战。美海军24艘舰,西军仅9艘。美海军舰艇先进攻,火力既猛又打得远。每次齐射的炮弹总重量为1.9万磅,西军齐射一次仅6000磅。美军以猛烈而准确的火力打得西舰一艘接一艘起火燃烧沉没。经4小时激战,西舰队又全军覆灭,被击沉舰艇7艘,被俘2艘,阵亡600人,舰队司令塞尔维拉及1800名官兵被俘。美军仅有2舰轻伤,死伤各1人。 美军歼灭了西舰队后,和古起义军围攻圣地亚哥。7月16日,西军弹尽粮绝,2.4万军队放下了武器。美军同在菲律宾一样背信弃义,撇开起义军而单独与西班牙谈判与受降,禁止起义军入城,美军独享了胜利果实。

编辑本段其他方面战役

在战争过程中,美军还夺取了其他一些战略要点。6月20日,美军攻占了太平洋上的重要战略岛屿关岛。7月4日,又占领威克岛。7月25日,纳尔逊·迈尔斯指挥3000美军登陆波多黎各建立了军事基地。8月初,美又增兵1万,分四路围攻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经过小规模战斗,付出50人的伤亡后,攻占了波多黎各全岛。

编辑本段历史意义

1898年的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作为一个主要军事力量的崛起。这场历时仅100余天、致使3000美国人丧生的短暂的海上冲突使美国陷入了远东的复杂问题,也使敢于与美国军事力量抗衡的欧洲列强得到了警告。对美国人自己来说,这场战争则标志着它要更多地参与世界事务。 虽然美西战争的第一次大海战发生在东半球的菲律宾,但冲突的起因却是古巴的骚乱。在古巴,多年来对西班牙人的暴政的反抗最终导致了1895年的大暴动。起义者的残暴并不亚于西班牙统治者,他们制定了一条蓄意掠夺的政策。这条政策规定,如果美国人不交保护金,他们的财产就不受保护,这些保护金用来在财政上支援暴乱和进行扩大宣传。事实上,美国参与此事的主要原因是要保护美国人所拥有的甘蔗种植园和糖厂。这些大种植园和糖厂的利润是不容忽视的,投资5千万美元,年贸易额可高达1亿美元。西班牙政府决定结束古巴的这种令人无法容忍的状况。1896年初,西班牙政府派陆军上将巴莱里亚诺·韦莱尔去哈瓦那采取断然措施。韦莱尔的办法就是把平民驱赶到集中区,使他们无法援助叛乱。集中区里恶劣的卫生的条件使几千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由于古巴叛乱政权在纽约进行巧妙的煽动,美国公众对“刽子手韦莱尔”的非人道做法反应强烈,有人要求马上承认叛乱“政府”。作为对公众呼声的反应,国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案,要求承认古巴叛乱政权。反对帝国主义政策的克利夫兰总统认为,这一决议案是对他行政权力的干涉而不予理睬,他宣称拒绝出兵与西班牙开战;而另一方面,他又对西班牙政府明确表示,美国对西班牙在古巴的统治的尊重“将为更高的义务所代替,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承认和履行这种义务”。 1897年,西班牙新的自由党内阁召回了韦莱尔,放松了将平民驱赶到集中区的工作,并允许古巴人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这时,美国人开始对古巴问题失去兴趣,但1898年2月出现的两个事件却在美国掀起了一场民愤的风暴。事件之一是纽约《月报》发表了一封轻率的私人信件。这封信是西班牙驻华盛顿公使迪皮伊·德·洛梅写的,后来,它落入古巴叛乱者的手中,这位公使在他的信中暗示了西班牙在为悬而未决的贸易协议举行的协商中的欺骗行为,并说麦金利[译者注:麦金利(1843-1901)于1897-1901年任美国第25任总统。]总统是个“次等的政治家”。一个星期之后,被派往古巴保护美国人的生命财产的“缅因”号战列舰在一声巨响中一分为二,260名舰员死亡。美国公众认为这一爆炸来自外界破坏,是西班牙人用炸弹干的。纽约《月报》悬赏5万美元,要求捉拿和审判罪犯,但一直无人响应。尽管后来的研究已经表明,那场爆炸很可能是由于一场内部事故[原作者注:美国海军上将海曼·G·里科弗搜集了所有的资料,包括1911年“缅因”号被打捞起来后的大量照片,于1975年把这些资料交给了大卫·W·泰勒船舶研究与发展中心结构部的设计应用助理汉森和海军水面武器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罗伯特·S·普赖斯。这些专家利用现代测试技术知识和近期战争的经验得出结论:“破坏的特点与内部大爆炸相符。”他们从理论上说明,由于通风条件不好,烟煤自燃引爆了相邻的弹药舱里的火药,因而导致了其它弹药舱相继爆炸。(《“缅因”号军舰被毁原因》H·G·里科弗,1976。)]造成的,但美国已经处于战争的边缘了。 由于一旦与西班牙发生军事冲突,古巴会成为第一个攻击目标,其次是波多黎各,所以,美国舰队大都集中于大西洋。为了进一步增强这一地区的军事实力,“俄勒冈”号从皮吉特海峡出发,绕过南美洲到达加勒比海。“俄勒冈”号以平均约12节的速度,用了66天完成了15,000海里的航程,完成了一次出色的远航。它的抵达使大西洋分舰队的力量增强到5艘战列舰:“衣阿华”号、“印第安纳”号、“马萨诸塞”号、“得克萨斯”号、“俄勒冈”号。此外,该分舰队还有两艘铁甲巡洋舰:“纽约”号、“布鲁克林”号和其他一些小舰。而这时,海军部 “缅因”号事件对西班牙人也产生了影响。他们试图平息美国人的愤怒,同时,也在为战争做准备。刚接到爆炸的消息,西班牙海军大臣就向海军发出警报,并告诫当时指挥本土舰队的海军上将帕斯夸尔·塞韦拉准备摧毁基韦斯特的美国基地,然后封锁美国沿海。 塞韦拉对此事并不乐观,在他看来,这个命令是极其荒谬的,因为他的作战力量只有4艘破烂不堪的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他认为,自己的海军无法与美国海军抗衡。大西洋彼岸,西班牙没有强大的军事基地,因此他的舰队在古巴和波多黎各很可能得不到充足的后勤支援。他表示,一旦发生战争,西班牙海军最实际的行动方案应该是保存实力以保护国土。塞韦拉强调指出:只要西班牙纠集起一支能在装备和供应上提供帮助的海上同盟力量,他的舰队就能使美国海岸成为有利可图的军事目标。内阁据此修改了它的指示,但坚持认为海军力量至少应该保卫波多黎各。塞韦拉仍认为自己的使命毫无希望。1898年4月8日,他率领舰队从加的斯启航前往佛得角群岛,等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西班牙本土舰队出发的消息在美国东海岸引起了一场战争大恐慌。各处的市民根据道听途说臆想出海岸遭轰击和敌人入侵的情景。陆军和海军都听到了保卫海防的狂乱呼声。陆军部长拉塞尔·阿尔杰后来回忆说:“要求陆军部马上对前来的西班牙舰队采取行动的呼声之紧急让人伤心。电报、信函,还有代表受威胁地区的政治家们一起涌进了陆军部。各地都要求配发枪支,并要求把地图上能找到的所有河流和港口都布上水雷。”西奥多·罗斯福后来回忆说,神经质的波士顿金融家们因为担心自己的投资债券的安全而向内地搬迁了50英里。 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西班牙军队 由于没有造成任何破坏,一些神经质的人也安静下来了,这是因为政府慷慨地向沿海各地发放了国内战争时期的一批老式枪炮。它们毫无意义地瞄着辽阔的大西洋,但是,要求舰队保护东海岸每一区域的呼声后来又高涨起来,因为就舰队的机动性而言,它是一种进攻性武器,即便舰队的任务是防御,它的所属舰只也决不会退化成一座座固定不动的炮台。 海军部很清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北大西洋分舰队都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行动,即使塞韦拉不是在美国人枕戈待旦的加勒比海出击,而是攻击其他地区,这支舰队仍能以其保持完好的整体给敌人以牙还牙的打击;如果把舰队零零散散地沿着海岸线部署,那在军事上无异于自取灭亡。然而,即使是这样,还要以某种方式满足沿海城市要求海军保护的呼声。最后,海军部以折衷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北大西洋分舰队被分为两大股:一股由代理指挥官海军少将威廉·T·桑普森指挥,驻扎在基韦斯特,准备应付西班牙人对古巴和波多黎各的挑衅行动;另一股就是所谓“飞行中队”,集结于诺福克,由海军准将温菲尔德·斯科特·施莱指挥,作为一个活动的海上堡垒守卫着大西洋沿岸;另有一支规模不大的、由老式的、大多是已退役的舰只组成的北方巡逻分舰队护卫着特拉华角以北的海岸线。 与此同时,西班牙内阁正面对着美国提出的与叛乱者停战和结束集中平民的要求犹豫不决,它既担心接受美国的要求会引起国内革命,又担心拒绝美国的要求会引发美西冲突。4月9日,内阁在这两点要求上都做出了让步,但为时已晚,因为麦金利总统已经认识到高呼着“让古巴自由”的民主党人在下届选举时会将他击败,除非他断然采取行动,结束在西班牙殖民地中的恶劣状况。于是,他在11日向国会递交了战争咨文,要求政府动用陆海军力量。一个星期之后,国会通过了一项联合决议,宣布古巴自由独立,要求西班牙撤出其军队,并批准总统利用武装力量执行这一决议,决议的最后一款——即泰勒修正案——保证,无论如何美国将不会吞并古巴。 1898年4月22日,海军部命令桑普森封锁古巴海域,封锁线从哈瓦那开始,绕过这一岛国的西端直到南海岸的西恩富戈斯。4月25日,国会宣布从4月21日起就已进入战争状态。4月29日,塞韦拉的舰队驶离佛得角,前去保卫波多黎各。塞韦拉“在选择航线、港口和决定在何种情况下开战或回避等重大问题上拥有最大的自由”。

编辑本段结果

12月10日,双方于巴黎签订和约。和约规定: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转让美国;美国为获得菲律宾向西班牙交付2000万美元作为抵偿。整个战争期间,美军死亡约5000人(其中战死不足400人,其余多系病死)。美国以极小的代价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重要的海外殖民地,主要是利用了古巴、菲律宾人民的武装斗争。这次战争,成为世界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在战争中,美海军战备程度较高,但陆军准备不足,陆海军协同很差,登陆作战的组织混乱,促使战后美国进一步加强海军,并力图克服战争中暴露的问题,为继续向海外扩张作准备。

高中地理国家用PPT介绍,哪个国最容易介绍好?

我建议您讲埃及。首先要从其地理位置讲起(既然讲到地理位置一定研讲苏伊士运河,讲讲它的通航情况,历史什么的,但要简介。),然后可以谈谈它的自然资源,必竟这里是北非石油还是很多的。然后一定要谈谈气候,谈谈它那著名的两大城市不同的气候。虽后紧跟着谈农业,因为学地理我们都知道农业是跟气候有很大联系的,所以建议这两块紧挨着。最后就可以谈一谈它曾经建的阿斯旺大坝,谈谈它的利与弊。当然你在结尾处还可以加入一些埃及的优美图片,毕竟这里历史悠久也是旅游胜地。 世界地理这一块我不建议您做PPT去讲那些大国,因为首先您是预习,其次国家越大琐碎的东西越多。不利于您进行准备和讲解。所以我建议您讲埃及,不仅有得讲,还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