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高中语文选修《我与地坛》ppt
ppt简介: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课文节选了一、二两个部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寻找“缘分”,感悟生命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节选)》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珍爱生命”中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是一篇抒情性散文,它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15年来对生死问题的探讨与总结,教材节选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李海林教授认为,从现在散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散文教学的关键是从文本中分剥出作者的存在。在散文中,作者以两种方式存在,一是直接呈现,或直接述说自己的经历,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另一种是把自己隐藏在这些述说中,隐藏在字里行间,隐藏在语言的细节中。因此,散文教学要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悟作者的情感。
【学情分析】
教学这篇文章,意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走进作者内心,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一系列的景、事、物而悟出对生命本真的深刻思考。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将“地坛”的变化与“我”自身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发现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思考。
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设计适切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文本内容中穿梭几个来回,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懂得生命的深层价值和意义。
【教学目标】
1.梳理、分析“地坛”与“我”的变化,归纳出“我”与“地坛”的缘分。
2.领悟“地坛”对“我”的重要意义和作者对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梳理、分析“地坛”与“我”的变化,归纳出“我”与“地坛”的缘分。
2.难点:领悟“地坛”对“我”的重要意义和作者对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查阅词典,落实字音、字形,重点理解荒芜、浮夸、淡褪、剥蚀、坍圮、熨帖、隽永等词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唤起经验
同学们,说起“史铁生”,相信你们一定不陌生,因为你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过他的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那么,除此之外,你们还读过史铁生写地哪些文章?请大家畅所欲言,可以谈谈你的阅读感受或者阅读经历。
设计意图
唤起学生对史铁生的相关学习经验,为学习本篇课文内容做铺垫。
(二)初读标题,揣摩基调
活动:你认为应该用一种怎样的情感基调来读课文的标题?
明确:悲伤、深沉、柔软、伤心、沉郁、怀念。
总结:通过大家的分享,你们对课文的标题进行了朗读,有的同学认为史铁生与地坛有故事,应用一种“怀念”的语调来读,有的同学认为史铁生当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身体残疾,应该用一种“悲伤”“沉郁”的语调来读,有的同学认为史铁生是写过去的事情,要缓缓道来,应该用一种“柔软”的语调来读。这些都是你们对文章基调的揣摩,相信等我们学完课文,你们会更明确应该用一种怎样的情感基调来读文章的标题和课文。
设计意图
初读标题,揣摩作者的情感基调。
(三)细读文本,发现“地坛”
活动:请你带着情感基调朗读课文,圈画作者在文章中写到了“地坛”的哪些景色?
明确:
①第3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②第3段: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第5段:“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④第7段: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1]而微苦的味道。
提问:请你赏析作者描写地坛景色的句子,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味道?
明确:
①第3段中作者在写地坛的景色时用了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这些词,他感觉到地坛的衰落、衰败,而后面的苍幽、茂盛更更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气息,活力十足。
②第3段中作者描写太阳正在变得越来越大,变得越来越红,他不禁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正在逐渐成长。
③第5段中作者在具体描写地坛的事物,写到了小昆虫、蚂蚁、蝉蜕、露水、瓢虫等事物,是它们的存在给地坛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让他感受到地坛并非是荒芜,自有它积极向上、活力四射的一面。
④第5段中作者写到了满园子草木生长的声音,片刻不停,让他感受到地坛一直都是有生命存在的,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在生存、生活。
⑤第7段中作者连用了几个譬如,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灿烂的落日、高歌的雨燕、苍黑的古柏等事物,依旧是满园子的风光美景,似乎这里并不是荒园,这里并不缺乏声音,也不缺乏生机,而是一座活力满满的园子。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地坛的这些景色呢?
明确:作者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地坛的景色,正是围绕文章第5段中的这一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展开的。从整体上来看,地坛是荒芜的,人烟稀少,但从细小部分来说,地坛其实并不衰败,这里许多的花花草草和小动物们便是见证。他们的存在并不因为地坛的兴衰荣辱而发生变化,这些细小的动植物们虽然并不起眼,但是他们仍旧以他们自己存在的方式活着,在地坛中生存着,为荒芜的地坛增添些许生机与活力。同时,作者有意将曾经的地坛与今日的地坛进行对比,地坛的外形被那些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而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因为往往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设计意图
细读文本,梳理描写地坛的景色语句,分析句子中作者蕴藏的情感。
(四)再读文本,走进“作者”
活动:课文不仅仅写了“地坛”的景色以及它的一些变化,还写到了“我”的变化。请你再次细读文本,找出描写“我”变化的语句。
明确:
(1)来到地坛前的“我”:
①第3段: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②第3段: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③第5段: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来到地坛后的“我”:
①第6段: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②第7段: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总结:梳理“我”来到地坛前后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史铁生从一个失魂落魄的人转变成了一个对生命有独特价值感悟的人,他对“死”与“活”做了深刻的思考,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地坛这十五年来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在史铁生看来,地坛是“荒芜但并不衰败的”,自己也应该是“身残志坚的”,要有努力活下去的勇气。
提问:作者在文章中其实用了一个词来表明“地坛”与“我”的关系,是哪一个词?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这层关系的呢?
明确:缘分。
①第2段:“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因此,“地坛”与“我”空间相近。
②第1段中作者用荒芜、冷落、废弃来形容地坛,表明地坛的境遇并不好,而第3段中写到作者“忽地残废了双腿”,也表明作者当时糟糕的境遇。因此,“地坛”和“我”境遇相似。
③第5段和第7段都写到了地坛当中形形色色的微小生物独立而顽强的生存着,体现了地坛的活力,面对荒芜从不停止生存的脚步,而第6段和第7段中“我”对“活”与“死”的问题做了深刻的思考,改变了往日颓废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面对生命中的坎坷与磨难,安心多了。因此,“地坛”与“我”态度相似。
PPT补充:史铁生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开始转向写作。在1983年他发表了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成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完成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我与地坛》《答自己问》《务虚笔记》等。
总结:作者用“缘分”一词来形容“我”与“地坛”的关系的确是再合适不过了,两者空间相近、遭遇相似、态度相似,可以说地坛带给“我”巨大的精神力量,获得了生命的启示。仿佛十五年前第一次走进地坛后,“我”就一直与地坛共呼吸、共命运,得感谢地坛成为“我”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柱。
设计意图
梳理文章中“我”的变化,并将“我”与“地坛”联结,深刻体悟作者的情感。
(五)走出文本,升华感悟
活动:在读完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部分后,请你谈谈你从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明确:
范例:在史铁生人生巅峰时期遭遇身体的眼中残疾,可谓打击巨大,或者说足以摧毁史铁生。但是,从他的文字当中,我感受到他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永不言弃,正如保尔·柯察金一样,永不放弃对生命的理解,坚持下去一样可以活得很精彩!因此,生命的价值应该在于坚持,只要活下去,美好的希望就会在前方等你!
活动:请你选择一种情感基调,再次朗读课文标题。
明确:乐观、怀念、深沉、激动等情感基调均可。
设计意图
在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走出文本,阐发自己的感悟和态度,并通过朗读课文标题,深化阅读体验。
(六)课后作业
1.自主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剩余部分内容,进一步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请以“我与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来表现自己与某处某物之间的特殊关系,并表达自己思考的内容。(不少于600字)
设计意图
由课内到课外,自主阅读,增加阅读量,并进行阅读方法的迁移。
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作者以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情的笔调,写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作者在字里行间,以对母亲爱的“漠视”,透露着一种自责。在这种“自责”中,更能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同时,通过细节,体会文中流露的情绪,引导学生反思:沐浴在亲情中,我们是否只知接受,不会感动,也不懂回报呢?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通过阅读,找出细节描写,体会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
3、通过朗读,体会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从而体会母亲对我的“爱”。
4、通过片断写作训练,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亲情,懂得回报。
5、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我与地坛》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文本解读。
3、准备预习清单。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在当代文坛,有这样一位特殊的作家,他叫史铁生。20多年的轮椅生活,他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感悟,一直与病魔抗争。而这种力量来自于他的母亲。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史铁生的文字,去怀念一下他的母亲,感受一下那伟大的母爱。
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
(二)听朗读,找疑问。
1、听课文朗读。思考:听完课文朗读,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请用划出相应的语句。
师生交流。
2、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是词语的理解方面,可以是语句的理解方面。
学生提问,教师梳理归类。
(三)找细节,谈感受。
1、请学生朗读课文,划出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做批注:写下感动的原因。
2、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细节描写,畅谈感受。
3、重点出示: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四)品味语句,体会情感。
1、“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3、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4、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5、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情感。
1、课文第1段和第3段两次写到“我”与母亲的对话。请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标出两段文字的节奏,朗读时,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
2、在第1段里,母亲说:“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在课文的哪里还出现了?请认真地读一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取题《秋天的怀念》?
(三)片断练习,提升情感。
1、学习了《秋天的怀念》,我想同学们会在不自觉中想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一些事情,那么,现在回想一下,你与母亲的一些亲切的经历,用你自己的语言,写一写对母亲的爱的接受与感动。
2、师生交流。
(1)教师读一读自己的文章。
(2)学生交流片断。
(四)推荐阅读——《我与地坛》
课文秋天的怀念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整理的课文秋天的怀念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文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3、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
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程序:
一、了解作者,走进感人的文本
1、 以作家史铁生的三段话 导入
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
B“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C“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提问:说出这样话的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人?
2、 介绍史铁生生平、出示史铁生去世新闻
二、范读课文,体会复杂的情感
1、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感受史铁生的内心世界
(1) 你感受了史铁生怎样的情感?
忏悔、内疚、痛悔、思念
(2)如果将文章的题目直接改称怀念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三、品味语言,读懂母爱的深沉
1、 看了文章你觉得那是怎样一个母亲?(出示ppt)这里有四幅画,在你心中母亲更符合哪幅画?谈谈你的理解,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作为依据。(四幅画:分别是 深夜低吟的大海:山崖孤零的老树:溪涧匍匐的圆石:即将燃尽扑朔的炉火)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每幅图片中都有和母亲身上相通的气质,学生可以打开思路,根据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2、 小结:冰心曾经说过:“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母亲用无私的爱守护鼓励受挫的儿子,燃尽生命最后一点油火,做儿子迷途上的指引的明灯。
四、研读思考,读懂儿子的忏悔
1、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伟大的,那么儿子呢?儿子爱母亲吗?
学生思考回答,小组讨论
小结:作者曾经沉浸在自己命运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仇恨生命、仇恨生活。他爱母亲,却忘却了如何去爱。人生有时就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后悔的他惟有完成母亲希望他“好好儿活”的遗愿,才是对母亲的报答。
五、感受坚韧,读懂人生的磨难
(1)认识的史铁生,一个坚强的“好好儿活”的史铁生。
朗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菊花的色彩?文中还有表示颜色的词语吗?为 什么这样描写?
(2)小结:尼采曾说过: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他将死亡看作是回家,是恋人的分别,是安息。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一个超越了死亡的人,我们在这里祝愿他“回家快乐”!
六、作业:
(1)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写一篇读书报告(1000字)。
(2)给身在天国的史铁生或他的母亲写一封信,并写一句墓志铭。(发放关于名人墓志铭的材料)
课文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法 情感熏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重点难点: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说明: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解题: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
二、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
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第一段)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 双腿瘫痪。是啊,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
三、深入分析
1、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
——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悄悄地”——对儿子的理解、体贴
“偷偷地”——对儿子的牵挂、关切
“扑过来忍住哭”——坚强、坚韧
“好好儿活”——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
“抓住我的手”——执着
2、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
“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
“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3、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 儿子瘫痪
【拓展阅读】:“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4、“深受苦楚”的母亲: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 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5、“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朗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找出形
容菊花的品质的词语: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淡雅 高洁—— 母亲的写照
热烈而深沉——母爱的写照
6、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归纳总结】: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拓展阅读一】:“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拓展阅读二】:“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得哭喊,心里
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
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有关庙的回忆》
【拓展阅读三】:“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课文题目的内涵:
——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
——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
课文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无私。
2、通过寻找回忆性散文中的两个“我”,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
教学用时:
三个课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请学生正字音,注意重音与停连。
推荐配乐:Jacquelines Tear
2、提问1:课文讲了什么事情?
提问2: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悲伤、难过、愧疚、后悔……
3、请男女生分段朗读,读出文章的情感,进行点评
4、找出“我”和“母亲”的对话片段,再次单个指名分角色朗读,并进行相关分析。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 “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5、总结:从这些对话中,能看出母亲对“我”的什么感情?
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
1、提问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PPT展示相关知识链接:
回忆性散文:回忆性散文是散文的一种。作为一种回忆与散文相结合的文体,回忆性散文的主要价值在于作者所经历的人与事,以及这些人与事产生的有关“过去”和“现在”相互交织的两种情感。
作者介绍: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9年去陕西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转回北京。1974年始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历时七年,其间自学写作。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提问2:这篇散文,是作者在母亲去世七年后写下的。既然回忆性散文是现在的作者对过去的作者的回忆,那从这篇散文中能看到:过去的作者与现在的作者分别是怎么样的呢?
对待自己
对待母亲
旧“我”
不想活
粗暴、不理解
今“我”
好好活
愧疚、痛苦、遗恨
注:引导学生填表,让学生找到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1)“不想活”的相关句子分析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对母亲的愧疚、痛苦、遗恨的相关句子分析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3、提问3:母亲去世后的史铁生,他还会暴怒无常的把玻璃砸碎吗?他还会狠命地捶打自己的腿诅咒不公的命运吗?
在母爱的呵护下,史铁生变了,在自己的努力下,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用自己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用笔代替双腿,书写着好好儿活的含义。而越是懂得好好儿活的含义,就越怀念他的母亲。所以秋天的怀念,作者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呢?
板书:怀念母爱、怀念母亲、怀念那句“好好儿活”
引导学生反思自我
母亲去世后的第七年,满怀着愧疚、悔恨的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他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苦心、忍耐与爱,然而一切都已经来不及。而我们,当你的妈妈劳累了一天还要回家做饭时,你是否还会再抱怨饭菜不好吃、不可口?当你的爸爸为了支撑起一个温暖的小家而东奔西走时,你是否还会再抱怨爸爸陪伴你的时间太少?当你的老师为了批作业而熬夜至凌晨时,你是否理解老师布置作业的那一片苦心呢?请让我们再带着感情去读一遍这篇课文,边读边想一想对爸爸妈妈要说的话,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