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30课《我是什么》PPT课件
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以及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能够正确认读“浮、雹”等11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书写“灾、害、黑、器”等8个生字。并通过观察与书写,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借助多种朗读方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图片、动作演示、等不同方式朗读课文,读出水的神奇,并乐于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4.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课前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1)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云)
(2)线儿又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雨)
2.师:小朋友猜谜语的本领可真高,今天,老师还请.来一位小魔术师,它就藏在我们要学的课文里,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
1.师指课题问:瞧!我是什么呢?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师范读课文。
2.同学们,你们听得可真认真啊,你们听出来了吗?课文中的我到底是什么呢?生反馈答案。
3.原来小魔术师就是“水”啊!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板书:水)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144,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4.认读生字
(1)出示带拼音词语读。强调多音字“没”。
(2)出示去拼音词语读。
(3)单个生字读。
5.自主识字
(1)这些生字你是用什么样的好方法记住的呢?四人小组内一起交流交流吧。
四人小组交流。
(2)谁愿意把你的识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全班交流。
(3)有了这些好办法,相信这些生字我们记得更牢了,再一起来读读他们吧。
全班齐读生字。
二、品读课文
(一)朗读感悟第一自然段。
1.可爱的小水珠呀,它还会变魔术呢?就让我们看看小水珠都会变成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3自然段,找出小水珠变成了什么?
生反馈,师适机板书:汽 云 雨、雹子、雪
2.小水珠能有这么多变化,真神奇!那它是怎样变的呢?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呢?听老师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找小水珠是怎样变成汽的句子?
交流:谁能说说小水珠是怎么变成汽的?生反馈,师出示句子: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
多神奇呀!谁能读出它的神奇?指名读,齐读。
3.“汽”又是怎样变成“云”的呢?谁来读读汽变成云的句子?(指名读)
“云”多像一位爱美的小姑娘啊!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了?
(有时候穿着白衣服,有时候穿着黑衣服,有时候又把红袍披在身上,早晨和傍晚又把红袍披在身上。)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爱美的姑娘吧!(课件展示)穿白衣服的云叫什么云?(白云)那穿黑衣服的呢?(乌云)早晨把红袍披在身上叫什么?(朝霞)晚上把红袍披在身上又叫什么?(晚霞)
这样美丽的姑娘你喜欢吗?(喜欢)让我们来读一读,读出对她的喜爱吧!
(自由读、指名读 、齐读。)
(二)品读学习第二自然段
1.飘浮在空中的云还会变呢?你是喜欢他变成雨、雹子还是雪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吧!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带上动作读一读吧。
2.交流:指明读,从学生动作中体会“雨、雹子、雪”落下时不同。
3.出示第二段,生齐读,边做动作边朗读。
4.三个不一样的动作,就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三种不一样的变化,雨落下来,雹子打下来,雪花飘下来,还会变成水的模样,水就是这样循环变化着,多么有趣的水呀!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 (生说后,教师补充。)
山谷中总是弥漫着…… (雾)
冬天的早晨,草地上都有一层…… (霜)
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 (彩虹)
夏天的早晨,荷叶上会有…… (露珠)
冬天很冷,河里会…… (冰)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水有这么多的变化,你们知道它平时生活在哪里吗?自己读一读课文第三段吧。
1.指名读,谈读的感受。
预设: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睡觉的时候很安静,声音大了,会吵醒他的,所以要读的轻。
生:散步的时候很悠闲,所以要读的慢一点。
2.出示图片,结合图片,带感受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感觉这些水好像都有了生命一样,可是他还有一点小脾气呢!
1.请自由读一读第4自然段,看看文中是怎么说的?谁来介绍一下水的脾气呢?(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
温和----暴躁还是一对反义词呢!
2. 那么,我什么时候我很“温和”?什么时候又很“暴躁”呢?
说得真好!看来水的脾气的确时好时坏,温和时,他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是人类的好朋友;可发起脾气来却也无情,给人们带来灾难。
3.课件出示资料
印尼在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中死亡的人数达16万6千人,全世界在此次海啸中死亡的人数竟高达22万5千人。(图片展示)同学们,了解了水的脾气,你想对她说点什么呢?
4.那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句话,看看人们是怎样管理它的。
交流:人们都想出了什么办法来管理它的?
(课件展示)修建水坝,排洪、蓄水,发电;修建水渠,合理利用水资源。
5.谈话小结
是呀!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面对世界上水资源的不断减少,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你想说什么呢? (节约用水)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节约每一滴水,争做“节水小卫士”吧!
三、写字指导
1.观察字的结构,重点指导灾、害、黑、器
2.师范写,生书空写。
3.生描红、练习,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我是什么
水 → 汽 → 云 → 雨、雹子、雪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自然现象的科普文章,但它的描写形式很有童趣。是一篇既有知识的掌握,又有美的感受的一篇好文章。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理解又要抓住朗读训练,让学生了解神奇的自然现象,同时又能有感受到自然的美。
这节课的设计源于聆听了崔峦教授的课标解读讲座以及几节“以读代讲”展示课,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给我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收获颇多,感触也很深。回来后,总想把其中精彩的部分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再结合生本,于是就设计了这样一节课。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课我试图通过指导观看图画、动作演示朗读等,使学生的情绪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把有趣的东西学得更有趣。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注重用言语描述、图片欣赏、生活体验让学生有感受地朗读。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体会地去感悟朗读的技巧,比如在指导朗读“有时候我穿白衣服,有时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这一句时,我先带着学生欣赏美丽的云图,让学生自己说说看到的三幅云图:白云、乌云、彩云,学生自己感受到云的变化,云的美。我又把云儿说成是爱漂亮的小姑娘,让他们把云儿想像成爱漂亮的小姑娘,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那种美,那种快乐,让他们感受到读这一句时应有的感情。
在加强朗读训练时,我还注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现个性化阅读。例如在教学水变成雨、雹子和雪一段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理解动作词“落、打、飘”,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地理解句意、层意。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教师指导,再由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在空中飘浮,连片成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落在地面,就在“家”(江河湖海)中睡觉 、散步、奔跑、跳舞。
但是课堂上也暴露出很多不足。例如感知课文环节中,还是感觉到老师牵引的地方有点多,没有放手,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学生的感悟有时候是老师通过问题的设计拉出来的,而不是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还有就是缺乏语言的锺炼。同样的意思,表达方法不一样,孩子们理解得深度就不一样。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者提问时语言应该既要精炼又得适合语文阅读课的本质。课堂上,有些地方我在语言组织上不够注意。
小学二年级语文 上册我是什么.ppt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利弊关系。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科普知识性的课文,对于水的多种变化,多数二年级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宽,也很少仔细观察水在自然界中的变化。所以在板书上,我采用简单的简笔画出水变成云、雨、雹子、雪等不同形态的图画,学生易于理解,可以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用“挑战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探究,激发学生了解气象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变化
S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是什么》ppt课件
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以及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能够正确认读“浮、雹”等11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书写“灾、害、黑、器”等8个生字。并通过观察与书写,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借助多种朗读方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图片、动作演示、等不同方式朗读课文,读出水的神奇,并乐于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4.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课前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1)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云)
(2)线儿又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雨)
2.师:小朋友猜谜语的本领可真高,今天,老师还请.来一位小魔术师,它就藏在我们要学的课文里,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
1.师指课题问:瞧!我是什么呢?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师范读课文。
2.同学们,你们听得可真认真啊,你们听出来了吗?课文中的我到底是什么呢?生反馈答案。
3.原来小魔术师就是“水”啊!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板书:水)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144,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4.认读生字
(1)出示带拼音词语读。强调多音字“没”。
(2)出示去拼音词语读。
(3)单个生字读。
5.自主识字
(1)这些生字你是用什么样的好方法记住的呢?四人小组内一起交流交流吧。
四人小组交流。
(2)谁愿意把你的识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全班交流。
(3)有了这些好办法,相信这些生字我们记得更牢了,再一起来读读他们吧。
全班齐读生字。
二、品读课文
(一)朗读感悟第一自然段。
1.可爱的小水珠呀,它还会变魔术呢?就让我们看看小水珠都会变成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3自然段,找出小水珠变成了什么?
生反馈,师适机板书:汽 云 雨、雹子、雪
2.小水珠能有这么多变化,真神奇!那它是怎样变的呢?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呢?听老师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找小水珠是怎样变成汽的句子?
交流:谁能说说小水珠是怎么变成汽的?生反馈,师出示句子: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
多神奇呀!谁能读出它的神奇?指名读,齐读。
3.“汽”又是怎样变成“云”的呢?谁来读读汽变成云的句子?(指名读)
“云”多像一位爱美的小姑娘啊!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了?
(有时候穿着白衣服,有时候穿着黑衣服,有时候又把红袍披在身上,早晨和傍晚又把红袍披在身上。)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爱美的姑娘吧!(课件展示)穿白衣服的云叫什么云?(白云)那穿黑衣服的呢?(乌云)早晨把红袍披在身上叫什么?(朝霞)晚上把红袍披在身上又叫什么?(晚霞)
这样美丽的姑娘你喜欢吗?(喜欢)让我们来读一读,读出对她的喜爱吧!
(自由读、指名读 、齐读。)
(二)品读学习第二自然段
1.飘浮在空中的云还会变呢?你是喜欢他变成雨、雹子还是雪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吧!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带上动作读一读吧。
2.交流:指明读,从学生动作中体会“雨、雹子、雪”落下时不同。
3.出示第二段,生齐读,边做动作边朗读。
4.三个不一样的动作,就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三种不一样的变化,雨落下来,雹子打下来,雪花飘下来,还会变成水的模样,水就是这样循环变化着,多么有趣的水呀!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 (生说后,教师补充。)
山谷中总是弥漫着…… (雾)
冬天的早晨,草地上都有一层…… (霜)
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 (彩虹)
夏天的早晨,荷叶上会有…… (露珠)
冬天很冷,河里会…… (冰)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水有这么多的变化,你们知道它平时生活在哪里吗?自己读一读课文第三段吧。
1.指名读,谈读的感受。
预设: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睡觉的时候很安静,声音大了,会吵醒他的,所以要读的轻。
生:散步的时候很悠闲,所以要读的慢一点。
2.出示图片,结合图片,带感受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感觉这些水好像都有了生命一样,可是他还有一点小脾气呢!
1.请自由读一读第4自然段,看看文中是怎么说的?谁来介绍一下水的脾气呢?(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
温和----暴躁还是一对反义词呢!
2. 那么,我什么时候我很“温和”?什么时候又很“暴躁”呢?
说得真好!看来水的脾气的确时好时坏,温和时,他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是人类的好朋友;可发起脾气来却也无情,给人们带来灾难。
二年级语文上册《梅花》教学设计
《梅花》这首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所作。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独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梅花》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一)兴趣导入
1、引言(PPT1)。同学们,大家喜欢花吗?你们知道吗?有一种花在百花凋零的寒冷的早春季节,迎风傲雪独自开放,它是什么花?它,就是梅花。我们来认识梅花。
2、简介梅花(点击PPT2、3、4,出示梅花图):梅花多为白色、粉色、红色、紫色、浅绿色。湖北地区2至3月开花。武汉磨山有座梅园,每年梅花开放季节都会举办“梅花节”。大多数的花都是在春天天气暖和了才开放(春暖花开),而梅花却不一样,它不畏寒冷,越是天寒地冻,它开得越好,它是最有骨气的花!梅花象征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梅花曾经被定为我国的“国花”,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因而,梅花为历代诗人所吟诵。
3、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赞美梅花的诗中,王安石的《梅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点击PPT5、6)
2、介绍作者(PPT7)
王安石是距今900多年前的江西抚州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曾两次担任宰相,他积极推行革新,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他的诗作内容充实,语言精炼,艺术造诣极高。
请打开书P125,生自由读,边读边学习生字,指名读、领读、记字形。
3、讲解生字(PPT8)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为”是多音字,因为的“为”,在这里读作wei,另外一个读音“为什么”的“为”;诗中的“数”也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hù,不读shǔ。
“梅、角、寒、雪”,可用熟字换偏旁(梅);讲故事(寒:房子里一个人,身上盖了一层又一层的草,还是结冰了。表示寒冷。);两个部分组成的合体字(雪);象形字(角)等方法记字形。“枝”字的读音是翘舌音。
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生字卡片去拼音检查生字的.读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4、理解词语(PPT9)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诵读,结合看投影、图画,让学生在诗中找出不懂的词语,大概了解“数枝”、“凌寒”、“遥知”、“暗香”这些重点词句的意思。
5、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PPT10)
多种形式朗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再让学生自读诗句,反复读诗文,逐句把诗文读通,读顺,达到正确、流利,要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节奏。对诗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三)细读诗句,理解诗意。(PPT11)
1、学习第一、二句。
(1)指名学生读,试说诗意,直到他表述清楚、准确为止
(2)让学生试着讲讲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3)启发学生从“墙角”、“凌寒”、“独自”中体会出梅花的特点。“墙角”二字点明地点,“数枝梅”写出它的“形”——板书;“凌寒”二字交代梅花开放的时间;“独自”二字指明其他的花木都没有开放,突出了春梅不怕寒冷,于冰雪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写的是梅花的“神” ——板书。
(4)朗读体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再指名读,深入体会。
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的是:寒冷的早春时节,万物皆未萌芽,唯独墙角数枝梅花迎寒绽开。这两句写梅花,不绘其形,而传其神。
2、学习第三、四句。
(1)学生试着说说诗意,再集体讨论订正。在理解这两句诗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出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虽然不是雪,却像雪一样洁白。板书——色
第三句,“遥知不是雪”。诗中说“不是雪”,但是以雪作比,暗指梅花色洁白如雪。
第四句,“为有暗香来”。“暗香”:幽香。幽幽清香从远处飘过来,因为闻到梅花的香气,因此知道那不是雪而是梅花。板书——香
(2)轻声自由读诗句,男女生对读,体会梅花“色洁”、“幽香”的特点。
(3)感情启发,朗读体会。
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用巧妙的手法,运用比喻描写出梅花洁白如雪,花香清远的特性。
3、再读诗句,理解全诗的意境。(PPT12)
齐读全诗,小结全诗
(1)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在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墙角边,几枝亭亭玉立的梅花正迎着凛凛寒风,独自开放。从远处看,花如雪白,但知道那墙角处白色的不是雪,而是怒放的梅花,因为有一股清幽的香味正从那里缓缓地飘来。)
(2)说说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并分析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
(3)启发想象,体会意境。请学生认真地想象并体会:诗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种画面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思考好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4)再读诗句,边读边思考,从“凌寒”等词语中体会,作者表面上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实际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适当地作背景介绍:这首诗是作者推行变法失败后写的,借写梅花的品性来表达自己坚忍不拔,身处逆境洁身自好的心态。)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人心境的体会是个难点,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
(5)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全诗让人领略到梅花凌寒怒放的神韵,给人留下梅花花白如雪、气味芬芳的鲜明印象,赞美梅花坚强的品性和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
4、配乐朗读,练习背诵。
运用音乐、投影,启发学生想象梅花在严寒中傲然怒放的英姿,感悟诗的意境美。伴着音乐,学生有感情地反复吟诵,教师可适当提示:
(1)梅花开在什么地方?
(2)梅花有哪三个特点(不畏严寒、花色洁白、气味幽香)?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背诵。
(四)布置作业:
课外了解历代诗人赞美梅花的诗句。
板书: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形)
凌寒独自开。(神)
遥知不是雪,(色)
为有暗香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