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对待传统文化,就是应该既继承又发展,继承是继承的必要条件,发展是继承的必然结果。但继承和发展是对到传统文化的两个方面,没有先后顺序,二者出于同一统一体中。所以说对待传统文化,先继承,再发展是片面的。

中国传统文化

——— “

长期潜水,不止一次的看到有人说中国文化不如西方文化,还说什么自从文革之后,中国就抛弃了传统文化,现在的中国人精神空虚,大不如前。还说什么中国的正统文化在台湾。更牛逼的还有什么,要看唐朝文化去日本,看宋朝文化去韩国,看明朝文化去东南亚,看民国文化去台湾。我首先不说对不对,你作为一个正统的中国人,是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现在,楼主凭着对中国文化最皮毛的认识程度,来说说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

文化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文化不是你想要就要,想扔就扔的。文化是无形之物,因此必托于有形之体。你说的语言是文化,你写的字是文化,你吃的饭用的家伙是文化,你睡的床是文化,你家的家规是文化,你守的国法是文化,你结婚的方式是文化,你给孩子起名字是文化,你所有的言行都是文化的体现。那么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所有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总和。

只要有中国人就有中国文化,中国人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文化怎么能脱于人而独立存在呢!哪些说WEN革之后中国人把文化丢掉的人,你真的懂中国文化吗?那些说看唐朝文化要去日本的人,日本也配代表唐朝文化,日本若真的继承了唐朝文化,也不会沦落到今天的地步。

文化是抽象的,但他是有生命的,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的。汉朝喜欢写赋,唐朝喜欢写诗,明朝喜欢写小说。这都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你不能说汉朝是中国的文化,而唐朝不是。不管是哪个朝代,不管这个朝代崇尚的是什么,当他沉淀在历史中时,就融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刚开始写在甲骨上,后来写在皮毛上,后来写在竹简上,后来写在布帛上,后来写在白纸上。汉字的文化在传承,在创新,在发展。你能说写在竹简上的是汉字、写在龟壳白纸上的就不是汉字吗??——只要有中国人在的地方,就有中国文化。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文化的缩影。那些说中国人丢掉了自己文化的人,你有脑子吗?即使中国人想丢掉,也不可能,他就像血液一样流动中国人的体内,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中国人。

就如西方文化就是欧洲文化一样。有人说中国文化不如西方文化。我若说中国文化胜于西方文化,肯定有人说,楼主是中国人当然说中国的好(废话,中国人不说中国好,还该说外国好吗)。我现在不做中西文化的比较,只看文化在传承中自然形成的结果,这样是最客观的。

一: 现在的欧洲统一了吗?

二:两种文化有没有同化其他民族的历史。

国家是否统一,取决于文化的凝聚力;是否同化其他的民族,体现出文化的生命力。这两点都是历史的自然选择,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中西文化的高低,你应该看得清。

肯定有人会说,既然中国文化胜于西方文化,那为什么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中国曾经先后被蒙古族和满族统治,他们的文化都落后于中国传统文化,可是他们征服了中国。这两个例子也是他们常常攻击中国文化的佐证。我来反驳一下。—— 科技上的落后不代表文化上的落后,这是两码事。 而且现在中国反超西方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体现出中国文化生命力的旺盛吗!?

蒙古族的统治,不到100年被推翻,而且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已被汉族化于无形。满族统治中国298年,其结果是自己完全被同化,其民族的特性荡然无存,就连象征一个民族的标志——语言,也已经丢失。

这还不能证明中国文化的伟大吗!! ” ———

春节的习俗 要短,做ppt的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

欢度春节

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正月初一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谷的风俗 朱仙镇木板年画《贴画鸡》

。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10]

正月初二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11]

正月初三

羊日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12]?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 路头神画像

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正月初七

人日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吃七宝羹  

 人日节,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如此种种。

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摊煎饼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出游、登高 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14]

正月初八

 谷日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08盏,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15]

正月初九

天日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16]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贺老鼠嫁女 旧时民间俗信。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这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崔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老鼠可以永远绝迹。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17]

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家乡民俗文化的研究,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故事、民俗风俗习惯、节日食品、民间工艺等,知道他们是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民间文学、节日饮食、风土人情、民间工艺等,指导学生对问卷、访问等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整理资料的各种方法和途径。

2.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与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会统计的不同方法,会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制作。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搜集到的不同资料进行不同的整理概括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活动成果,互相学习,增进彼此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通过民风民俗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有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问卷统计和分析整理资料。

难点:初步学会对搜集的不同资料采用不同分析整理的方法的能力。

【活动过程预设】

第一部分:活动导入

回顾:

揭示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寻访家乡的民俗文化》。

引出7个课题组

▲慈溪民间传说、故事知多少

▲谚语、歇后语、俗语、谜语等探究

▲方言土语大搜索

▲慈溪节日食俗小调查

▲慈溪民间手工艺调查

▲慈溪婚俗探知

▲满月酒、大寿宴等调查

导入本课学习任务:通过问卷、访问、查找资料、实践等多种调查方法,获得了很多的信息。今天我们重点将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使我们将课题研究得到的成果更有效地展示给大家。

第二部分: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一、方言小组汇报活动

《方言土语大搜素》课题组汇报小组开展活动情况,及收获体会。(PPT展示)

围绕问卷重点介绍

二、年级段各班学生分组统计问卷

了解统计的几种方法,学习画正字法统计。

三、结合民学小组问卷小组活动介绍,了解统计图的作用。

《慈溪民间传说故事知多少》汇报问卷活动情况,重点根据柱形图统计形成结论。

五、学生尝试制作统计图

1.制作柱形统计图。以方言小组其中的一个题目为例,师生共同制作一张柱形统计图。

2.了解其他统计方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百分数。

六、小结

1.小结回顾。

2.幻灯片出示:问卷法整理资料的方法与步骤。

3.统计数据;图表展示;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访谈法的资料整理与分析

一、美食小组介绍活动及采访到的资料整理情况。

慈溪节日食俗小调查汇报:活动开展情况;采访实践组介绍。(PPT展示)

二、工艺小组汇报活动情况。

组员介绍自己组采访情况,并将采访资料和网上查到的图片结合,PPT展示。

三、师生小结:访谈资料在整理中需注意的方面。

1.及时整理原始资料,以免丢失。

2.反复阅读,抓住重点。

3.学会概括分析。

第四部分:下一阶段打算,课后任务

一、交流接下来各组工作

民学小组:民间故事放学校网站上,或编小册子,发到全校各班。

知识小组:编小报,贴在教室里,让同学们了解更多家乡的谚语、俗语、歇后语等知识。

二、提示下一步学习任务

下节课,对查阅搜集的资料进行学习整理分析;并布置学生课外进一步整理资料,为最终的成果展示做好准备。

建议和设想:7个课题组将分别对自己组的资料进行整理之后进行汇总,编成图文并茂式的册子《慈溪民俗文化集萃——慈溪市胜山初级中学综合实践课题成果集》。

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包含了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期待和要求。

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