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结果
原因: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极为不公品,使得德国人对此产生了极大的报复心;另外也因为1927-1933世界大萧条,各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纷纷寻求办法,如美国是罗斯福新政,而德国和意大利以及日本是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来摆脱自己的经济危机。
经过:希特勒在慕尼黑与张伯伦和达拉迪密谋,强行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英国和法国采取了绥靖政策。为了最终将灾难带向东方,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在没有慕尼黑阴谋存在的情况下同意了此事。
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签署了苏联与德国的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大规模进攻波兰,苏联以建立“东线”的名义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这是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宣战,但他们没有对德国军队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原因是绥靖政策,如果想制止“静坐”),并很快占领了波兰。
1941年6月22日,德国军队用550多万人、4000辆坦克和近5000架飞机三路进攻苏联(巴巴罗萨)。苏联在国防上失败了,失败了。到11月,德军占领了苏联150多万平方公里,控制了苏联40%的人口和大部分工业区。另一方面,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袭击了位于太半洋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结果: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28日,盟军开始在东京附近和其他地区登陆,实现对日本的占领。9月2日,日本代表在驻泊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9月9日,侵华日军代表在南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即宣告结束。
扩展资料: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英、美、苏、法为首的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另外,联合国还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受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印度的独立给了大英帝国致命一击,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中东,非洲先后独立数十个国家,最终导致由西方地理大发现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体系彻底瓦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
原因: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2。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集扩军备战;3。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引燃战火。
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也很快卷入战争。
交战双方: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的英、法、俄、意、美、中和塞尔维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济经危机的影响;3。法西斯势力的扩张;4。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扩展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战争中赃物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对于交战双方来说,这是一场不公正的战争。虽然塞尔维亚为捍卫主权和独立而战,但它所打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改变整个战争的不公。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英、法、俄为首的协议小组和以德、奥为首的盟国小组在主要战区进行了生死搏斗。在这场战争中,各方都使用了大量的现代战争装备,给敌人造成了最大的损失,这场战争是史无前例的,伤亡惨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 百度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战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50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时间为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俄罗斯法定结束日期为1945年9月3日);
是以纳粹德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世界大战战争规模:
战争规模大、危害大。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亚、非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展开,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6500万-7000万人,军队损失3750万人,其中死亡853万人,居民死亡66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863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遍及三大洲、四大洋,84个国家约20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1.1亿人,军民伤亡1亿余人,其中死亡5000万人,财产损失4万亿美元。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世界大战;百度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发生的原因
细解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因
■ 国防大学 李大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意、日轴心国与中、苏、美、英等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行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战争。它是帝国主义争霸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地步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酝酿过程。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在英、法、美等国绥靖政策的纵容下,推行侵略扩张政策,首先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发动局部战争,最后挑起世界大战。
1 基本事实和论断
经济危机导致国家间争夺激烈是二战爆发的社会根源
经济危机使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减弱。一战战败国德国不甘严惩暗中迅速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未能得领土而在地中海炫耀武力;战胜国日本不满限制准备侵略扩张。
1920年到1921年和1929年到1933年,世界连续发生了两次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各种基本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它的严惩和限制,暗中迅速恢复国力,准备重返帝国主义列强行列;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在地中海炫耀武力以维持地区霸权;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表示不满,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了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法国主张肢解和最大限度地压榨德国,以维护自己在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地位;而英美则主张不要过分削弱德国,以免法国过分强大而打破欧洲均势。
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开始向外扩张和发动局部战争,争夺英法美等国殖民地国家的势力范围和地区霸权,终于成为亚洲和欧洲的战争策源地。经济危机使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减弱,为了保住既得利益,英法美等国对法西斯政权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以妥协退让和牺牲他国利益来换取和平,结果大大助长了法西斯政权的侵略气焰,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全面危机。
2 基本事实和论断
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瓜分世界是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法西斯统治的基本特征是:对内以集权制取代民主制,实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反民主主义的恐怖统治;对外以极端民族主义为核心,以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为其一切重大政策的出发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瓜分世界的直接结果。法西斯主义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首先在德、意、日等独裁集权国家兴起,并先后在这些国家掌握了政权,建立了法西斯集权制政府。法西斯政权特别好战,它们在帝国主义的利益分配席上分得较少,有急于重新瓜分世界的强烈愿望,但又缺乏对世界实行经济兼并、和平分割的实力。于是便借助垄断资本主义,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迅速增强军事实力,妄图靠战争手段重新瓜分世界。由于军事经济的畸形发展,又引起军事膨胀型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这只有依靠发动战争才能解决,于是又触发了更为深层的经济政治危机。因此,从战争走向战争就成了“危机-战争-危机”这一恶性循环的必然归宿。
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先后在欧洲和亚洲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并点燃了侵略的战火,意大利法西斯党于1922年10月上台后,为建立跨地中海、红海和巴尔干地区的“大意大利帝国”,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并于1931年征服利比亚,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纳粹党于1933年1月上台后,制定了扩张计划,企图首先在中欧建立“大德意志”,继而击败法、苏,夺取欧陆霸权,最后向海外发展,战胜英美,称霸全球。基于相同的目标和需求,1936年10月,德、意两国签订了《柏林协定》,结成柏林-罗马轴心,成为欧洲的战争策源地。日本作为东方的后起资本主义大国,在1926年制定了“先夺满、蒙”,后取中国,进而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总方针。1931年,日本对中国制造了“九一八”事变。1936年3月标志日本法西斯政权确立的广田内阁上台后,确立了保证其东亚大陆以及向南洋扩张的战略目标,并把中、苏、美、英等列为敌国,成为远东地区的战争策源地。随后,德、日两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不久意大利也加入该协定,因而宣告三国法西斯侵略集团初步形成。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签订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将战火烧到了整个世界。
3 基本事实和论断
西方经济大国持绥靖政策妥协是战争爆发的深层诱因
绥靖政策是企图通过局部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利益,来维护和巩固其既得利益。绥靖的本质是妥协、自欺,结果是纵容了战争。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大国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把绥靖政策奉为处理国际危机的总方针。这主要是因为任何一场新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都意味着它们可能丧失既得殖民地;同时也因为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担心再一次大战将西方文明的毁灭。因此,它们宁愿放弃部分既得利益,牺牲一些弱小国家,以求得同法西斯国家妥协;同时还希望祸水引向苏联,以避免同法西斯直接交战。
绥靖政策的本质是妥协、自欺,结果是纵容了战争,这并不是资产阶级政治人物的个人行为。推行绥靖政策以英国为最,1931年“9·18”事变后,英美首先纵容日本侵略中国;1937年张伯伦任英国首相后,这一政策得到全面的推行和发展;到1938年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出笼,绥靖政策达到了顶点。法国曾试图通过建立区域性集体安全来维护其欧洲大国的地位,但到30年代中后期也逐步将自己绑到了英国绥靖政策上。美国是英法绥靖政策的主要支持者,所推行的“独立主义”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美国式的绥靖政策。直到1939年德国大举进攻波兰,英法仓促对德宣战,才宣告了绥靖政策的失败。1940年5月,德国闪电战袭击西欧,直逼英法,英法军民奋起抵抗,标志着绥靖政策终结了。
4 新的研究和视点
没有及时形成反法西斯阵线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二战爆发迫在眉睫之时,英法美苏中等国并没有及时组成团结一致的反法西斯阵线,终使避免战争爆发失去最后机会。
二战爆发前,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可以防止战争的力量:苏联为争取集体安全、防止大战作出了很大努力;中国和其他一些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起到了延缓和制约战争扩大的作用;欧洲人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记忆犹新,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很高;德意日国家内部也存在着反对侵略的社会与政治力量。此时确实存在着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制止大战发生的可能性。但是英法美苏中等国并没有及时组成坚定的反法西斯阵线。
1935年4至8月,英、法、苏曾为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在莫斯科举行谈判,苏联为防止和推迟世界大战作了很大努力,却没有得到英法等国的响应,还被排斥在解决与其重大利益相关问题的国际会议之外。同时,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也与英国秘密谈判,并向苏施加压力;德国还谋求与苏谈判。苏联在集体安全努力遭到失败的情况下,1939年决定首先确保自身安全、避免卷入战争,尽力争取与英法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也不排斥与德国改善关系,苏联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德国则在1939年4月27日宣布废除1934年签订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和1935年签订的《英德海军协定》;5月22日德意签署军事同盟条约。与此同时,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日本对苏联进行战争挑衅。世界局势急剧紧张,波兰向英法等国求援,与英国缔结临时互助条约,与法国签署军事协定。但是英、法、苏未能实现联合对德,维护世界和平的反法西斯阵线未能及时形成,终使避免战争爆发失去最后机会。德国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于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发起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PPT或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
——简称二战或二大战。
战争的相关信息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1亿零221万余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1939年】
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39年4月,德军占领丹麦和挪威
1939年5月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发起进攻,很快占领荷、比、卢三国
1939年德军从法国境内攻向英吉利海峡,英法联军被迫实施著名的敦刻尔克撤退,撤至英伦三岛
【1940年】
1940年9月起,英、意军队在北非进行拉锯战
【1941年】
1941年初,德国诱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加入三国军事同盟后,德、意分别占领南斯拉夫和希腊
1941年2月,为争夺地中海并帮助意大利保住在非洲的根据地,德军参加北非作战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
1941年12月7日,日军袭击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向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
1942年5月起,日军的战略进攻受阻,美日在珊瑚海海战,日军首次受挫
1942年5月,苏、英、美曾谈判,确定应由美、英两国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便从东、西、南三面打击希特勒
1942年6月美日的中途岛海战,日军损失惨重,损失4艘航空母舰,在太平洋上的海军优势也很快丧失
1942年7月,德军转而大举进攻斯大林格勒,苏联军民艰苦奋战160天,歼灭德军33万,这次胜利是转折点
1942年8月,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标志着太平洋战争已完成转折
1942年11月起,英军在阿莱曼地区的会战中大败德意军,扭转了北非战场的被动局面
1942年11月末,美英联军在北非登陆,占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奠定了非洲战场胜利的基础
【1943年】
1943年5月,美英联军从东路和西路发起进攻。迫使退至突尼斯境内的德意军投降,北非战事至此结束
1943年7月,美英联军在西西里岛登陆
1943年7月,苏德在库尔斯克展开空前的大会战,这是迄今规模最大的装甲战。此战德军失败后,开始了长达20个月的撤退
1943年9月,在意大利南部地区登陆,迫使意大利与美英签订停战协定,宣布投降
1943年11月,盟军在太平洋上对日军发起全面反攻
【1944年】
1944年6月6日美英派兵在法国西北诺曼底地区登陆,并向德国进军
1944年8月,美英军又在法国南部登陆
1944年12月16日,为挽回败局,德军在比利时的阿登地区发起反扑,美英军与德军在阿登地区进行大会战
1944年下半年起,苏军大规模追击德军,在东欧各国人民的英勇配合作战下,攻入德国本土,与此同时盟军控制了中太平洋诸岛屿
【1945年】
1945年3月,西线的美、英军渡过莱茵河,向德国腹地进攻
1945年3月,亚洲地区盟军攻占硫黄岛和冲绳岛。在东南亚,夺回日军占领的印度、缅甸等国和地区
1945年4月,欧洲地区盟军在易北河会师,东、西欧两个战场连成一片
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事至此结束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同时,中国战场也转入全国规模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日、意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的全球性战争。战争进展到最高潮时,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有19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中华民国、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组成的轴心国集团。战火遍及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而告结束。而这场战争总计造成了6千2百多万人的死亡,占了当时世界人口的32%左右。
第二次世界大战分为欧洲和亚洲两大战争策源地。在欧洲,战争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一战的结果与纳粹主义在德国的兴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於德国的纳粹主义的兴起,德国成为了二战的主要策源地。在远东,日本的军国主义化,使得日本走向了侵略扩张之路,以求达到扩大和民族生存空间的目的。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反法西斯战争。二战的爆发有其社会根源,那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的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
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
在亚洲,日本经过精心策划,于1931年用嫁祸于人的手法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紧接着占领了中国的东北。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成为亚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由于侵华战争旷日持久而未达到预期的结果,日本决定利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夺取其在远东的利益。
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进行扩军备战。1936年德国进兵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阿尔巴尼亚。
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通过局部的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图把战火引向苏联。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