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黄卿)
醉情山水 与民同乐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文/黄卿
文本类型:诵读+主题型文本
授课学生:邢邑初级中学九三班全体学生
课堂特色:顺应学情,因势利导,水到渠成的完成教学目标。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语用知识的的体悟以及主题思想的把握有机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图片
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言文。这篇课文的作者欧阳修当时因为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而被贬安徽滁州。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欧阳修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
《尚书》有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本文用了21个“也”字,“而”“者”频繁使用,使语言富有抑扬抗坠,铿锵悦耳,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单元提示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我在这节课中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在诵读中感受虚词的妙处,感受文中的“乐”,感受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并能从中汲取精神的营养。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2.品味语言,体会理解“乐”的含义。培养赏读文言文的能力
3.触摸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的人生理想,并从中受到精神的感染。
4、通过诵读比较,体会虚词“而”“也”“者”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品味词语,全面深入感受“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分析力。
教学难点:太守为何而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片偶句,加强了韵律美;虚词“而”“者”“也”的运用,加强了咏叹意味。反复诵读才能体会文章文质之美,在诵读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山水之美,山水之乐,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2、讨论法:将课堂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高效展开。
3、点拨引导法:学生的讨论要在老师恰如其分的及时引导下有方向的进行,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
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导入学习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让我们看到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情怀。今天我们要学习和范仲淹有着相同遭遇和处境的欧阳修所写的《醉翁亭记》,看看他在文中展示了怎样的人生追求。
【PPT展示】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当时因为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而被贬到安徽滁州担任太守。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
【设计意图】复习《岳阳楼记》名句,并将范仲淹与欧阳修形成比较。相同的遭遇,相同的处境,相同的志向,是否具有相同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去阅读。同时在阅读中自觉与范仲淹联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要有关联意识。
图片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自由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解决阅读障碍。边读边思考,然后提出疑问。
期间教师在教室内巡回指导,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
【设计意图】
这篇游记散文语言以骈偶句为主,多断句,所以恰当停顿不是难题,可以交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语感来读。一般的教学会由教师展示强调重点难点字词的读音。而我选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学生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随便说说。
第一环节:学生有提出有关字词的问题的,例如
滁;林壑尤美的“壑”;
琅琊也,“琅琊”;
水声潺潺, “潺”;
饮少辄醉,“辄”;
云归而岩穴暝,“暝”;
伛偻提携,“伛偻”;
泉香而酒洌,“冽”;
山肴野蔌,“蔌”;
觥筹交错,“觥筹”;
颓然,“颓”
树林阴翳,“翳”
这一环节,学生找出生僻字,教师或引导学生自己根据课下注释认识读音,同时弄清字义。或者由其他同学帮助解决疑难。同时提示学生圈划,做好笔记。
【设计意图】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在学生中解决。充分调动所有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参与意识。
第二环节:学生自主发现这篇课文里藏着很多成语。学生在书中勾画,然后说出。
水落石出 峰回路转 朝往暮归 前呼后应
风霜高洁 其乐无穷 络绎不绝 觥筹交错
教师相机提问:成语简洁明了,为什么欧阳修不用成语呢?
我们来比较读一读,体会两种表达的区别。
【PPT展示】
朝而往,暮而归 朝往暮归
前者呼,后者应, 前呼后应
水落而石出者 水落石出
往来而不绝者 络绎不绝
而乐亦无穷也 其乐无穷
教师范读,学生根据听到的感受说出原文和成语哪一个感觉更胜一筹。
读一遍,学生或许不能充分体会原句的妙处。
个别学生仿照老师的语气语调有感情的朗读。
再说说读后的感受
生还可以自由朗读感受。
总结起来就是原文好在:
更舒缓,
读起来有一种舒适的感觉
更有韵律感,更有美感
更能读出快乐的感觉
读起来更有愉快感
师:引导学生对比。原句和成语的差别在于使用了“而”“者”“也”这些字,这些字在文言文中叫做虚词。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大量这样的虚词,就为了实现同学们所感受的效果。现在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把文中使用此类虚词的句子集中诵读,感受虚词穿针引线、摇曳多姿的妙用。
【设计意图】通过比读,感受虚词的妙处。解决虚词这个语用知识点。诵读、体会、诵读、体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感受表达,而不是不顾绕过学生的体验由老师去解说。这样的方式会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图片
第三部分:咬文嚼字,感受快乐
(一)教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所营造的快乐情境之中。读完之后,问:同学们,听完老师的朗读,你们感受到这篇散文洋溢着什么情感?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
学生很容易会回答出 “快乐”
(二)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这里有人的快乐,还有———(生:鸟的快乐)。人有三类,有————(游人的快乐,宾客的快乐,醉翁的快乐)
板书:
图片
(三)咀嚼快乐
(1)教师先引导学生感受鸟儿的快乐。齐读“已而夕阳在山———”
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描绘鸟儿们欢乐的情形。提示学生抓住鸟儿的数量、动作、神态、心理,并且选择恰当的修辞方法来生动的描绘。
【PPT示范】
鸟儿们有的边展翅飞翔,边快乐的鸣叫。
有的依偎在妈妈身旁,伸着它们尖尖的小嘴你亲亲我,我亲亲你。
学生参照示例想象描绘。
再次齐读“已而夕阳在山———”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表达小练习,既形象直观的感受到鸟儿的欢乐,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2)品味感受游人的快乐。
生齐读“至于负者………滁人游也”
要求学生要咬文嚼字,依据课文中的句子,从字里行间咀嚼感受游人的快乐。
【PPT示例】
“行者休于树”走累了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会儿。想走就走,想歇就歇,自在随意。这才叫游山玩水。很自在随意。
学生参照示例赏析。
当学生全面分析游人的快乐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深思考快乐的原因。学生的回答也许会停留在浅表,比如回答“游山玩水,心情愉快。”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提问“仅仅因为山水而快乐吗。祥子有心情游山玩水吗?我们要学会推测揣摩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人们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心情游山玩水?”
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之后得出游人的快乐还在于(生活的快乐)
再继续引导请学生勾连回顾《岳阳楼记》,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来形容滁州人的生活状态。
继续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回答出滁州人的安乐生活应该归功于(欧阳修)
然后请学生齐读课文前面的预习提示,再联系滁州人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思考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PPT展示】
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四字词语概括形容。
学生思考后概括回答。
最后齐读“至于负者歌于途……”要求以轻松欢快的语调读出快乐之感。
【设计意图】
①让学生学会抓住文本咀嚼言语的表现力
②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将游人之乐与太守之乐关联在一起,为③下文分析醉翁之醉,和太守之乐做铺垫。
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使其思考注意已学和未学的勾连,文章字面含义和言外之意的推敲,文本前后的关照,阅读提示与文本内容的联系。
(3)感受宾客的快乐。
学生齐读“临溪而渔……众宾欢也”
教师提问,宾客的欢乐源于什么?
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快乐的源泉。
钓鱼的快乐,美味佳肴的快乐,
下棋的快乐,投壶的快乐
休闲的快乐。
无拘无束的快乐。
和朋友聚会的快乐。
欣赏山水的快乐。
放松身心的快乐。
师总结提问:宾客快乐源于谁呢?
生:欧阳修
最后学生个别朗读“临溪而渔……众宾欢也”要求读出闲适惬意的欢畅之感。
【设计意图】咬文嚼字,挖掘文本,并启示学生阅读文本时要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学会换位思考,才能多角度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情感。
(4)醉翁的快乐。
齐读“苍颜白发……太守醉也”
师提问:太守之醉仅仅是因为喝酒而醉吗?学生应该对此不难理解,回答出:陶醉于山水,百姓的快乐,宾客的快乐。与前文“醉翁之意不在酒”相呼应。最后将太守的快乐总结为八个字———
山水之乐,与民同乐。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解决“醉”的内涵,基于前面几个环节的层层铺垫,这个环节的解决就水到渠成了。“山水之乐,与民同乐”这个主题思想也就显而易见了。让学生感受到“酒不醉人人自醉”领悟“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内涵。
图片
第四部分:领会主旨,触摸心灵
请同学们在最后一段中找到主旨句。
醉能同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
师总结:乐其乐,同其乐。都是与民同乐。欧阳修在这两句话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处世态度。请同学们用下边的排比句式来表达出来。
【PPT展示】
我想做一个 的人,
一个 的人,
一个 的人。
学生自由回答,完成练习。
教师总结:寄情山水,与民同乐,随遇而安,乐观豁达,这就是《醉翁亭记》展示给我们的欧阳修。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一个语言表达训练来完成对欧阳修人生追求的的探究,既把触摸了人物心灵,又做了一个语言表达训练,同时也对学生的精神进行了一次洗礼。文章的千古魅力不仅仅在言,还在于精神的光芒。
第五部分:写作练习,对话先贤
布置作业:请你根据学习本课后的感悟,给欧阳修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欧阳修的敬仰之情。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课后巩固,通过写作练习加深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认识
醉翁亭记ppt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醉翁亭
本文写景很有层次。写醉翁亭的环境采用由面到点,自远而近的顺序,把读者一步步引入佳境;写山间富于变化的景色,采用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顺序,让读者体味“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妙处;写滁人、太守游山玩水,采用从外到内的顺序,让读者从头到尾领略到一幅欢乐升平的景象。这样不仅景物描写清晰,而且有利于一步步突出主题。全文一个“乐”字贯串,因景美而乐,因乐而更觉景美,景中有情,情亦有景。
醉翁亭记翻译ppt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优质教案
《醉翁亭记》优质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构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课文。
2.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安排] 两课时
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熟读全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刚学了《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发生了什么事啊?
学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对,那滕子京是为何被贬的?
生:支持范仲淹的改革
师:没错,我们知道范仲淹因为实施政治改革得罪了当权派而在被贬谪邓州,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此处要和学生扩展解释何谓“六一居士”),谥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回忆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写作背景: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记的就是此亭。
宋仁守庆历年间,朝政腐败,权贵当道。原在朝迁中做官的欧阳修主张革新时政,且不避谤,敢于揭露官吏阴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诬告他。会守听信馋言,将欧阳修贬谪滁州。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补充说明:六一居士
三、初步感知文章
1 请一同学起身朗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自己有哪些不会读的读音标出,这位同学读错的读音标出
2.分析刚同学朗读字音,更正
3、放课文录音,学生更正自己读错或不会读的字音。
4.PPT投影重点要注意的读音,(注释中没有的学生在书上标好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5、集体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前,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四、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3.词语小结。
(幻灯展示。)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从高处往低处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 开花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离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称指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 交错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着 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
(3)而
溪深而鱼肥 表并列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 表承接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 表修饰关系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关系
(4)也
表陈述 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 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 在乎山水之间也
4、积累成语
醉翁之意: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山肴野蔌:亦作「山肴野湋」。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五、再读课文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是什么美景让醉翁欧阳修如此之醉,下面我们就要一起跟着这段视频录音一起来欣赏领略那优美的景色。
二、听视频录音,欣赏醉翁亭的优美景色
三、分析课文
一.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明确: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四、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2、.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5、.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
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
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五、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ppt
醉翁亭记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
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
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
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
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
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