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初一语文上册《次北固山下》ppt课件

导语:诗歌教学要改变单一的读读﹑译译﹑背背的模式,宜引导学生或吟或诵,或唱或舞,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凝练﹑深邃﹑隽永雅典的古代诗歌的殿堂,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

点击下载文件: 次北固山下ppt课件.zip

【教学目的】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2、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初一语文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件

导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点击下载文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ppt课件.zip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背诵李白的诗,了解作者 及其诗的风格。

2、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了解 李白的友情诗及借月抒情诗。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的学习生活还不适应,加之语文综合能力还不够高,对诗词学习感悟力比较弱,课外知识积累较少。因此,本节课除了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外,还专门为学生安排了拓展阅读,激发兴趣,加强积累。

三、重点难点

理解李白诗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课前预习

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背诵李白诗,准备课堂展示。

组长负责给组员讲解诗歌。

活动2【导入】导入新课

《尚书》中说“诗言志”,我们也经常说诗如其人,就是说从一个人的诗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情怀、个性、才华等,李白的诗也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所以,我们要了解李白,就要从他的诗入手,而要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又不能不从了解李白的人开始。

活动3【讲授】李白简介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 称“李杜”, 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 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天宝初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后蒙冤入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大量采用夸张、拟人和生动的比喻,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活动4【活动】导学自学

1、从诗的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反复读,理解内容:

诗人在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流落之感,子规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取这两样景物,既点明了时令,也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氛围。

请赏析诗的最后两句(温馨提示:可从写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

这两句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明月人 格化,希望明月捎去自己的愁思,表达了对朋友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活动5【活动】拓展阅读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⑴

客自长安来⑵,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⑶。

此情不可道⑷,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⑸。

作品注释

(1)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韦八:李白的友人。西京:即长安。

⑵客:指韦八。 ⑶咸阳:指长安。

⑷不可道:无法用语言表达。 ⑸望望:瞻望,盼望。

活动6【活动】赏读李白

其诗今存九百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1、送别诗、友情诗:《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金陵酒肆留别》《客中作》《山中与幽人对酌》《沙丘城下寄杜甫》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2、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山中问答》《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登金陵凤凰台》《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蜀道难》,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

3、描写渴望建功立业,仕途艰难,内心苦闷的:《秋浦歌》《南陵别儿童入京》《把酒问月》《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古朗月行》《行路难》《月下独酌》等。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朝廷重用,为国效劳,却怀 才不遇,诗人内心悲愤,常借酒、借月抒怀,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

4、边塞诗、宫怨诗:《关山月》《塞下曲》《劳劳亭歌》《玉阶怨》《怨情》《长门怨》《子夜吴歌--秋歌》,表 现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

初一语文上册《观沧海》ppt课件

导语:这首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点击下载文件: 观沧海ppt课件.zip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观沧海》教学设计。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 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观沧海》教学设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 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ppt课件

导语: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点击下载文件: 天净沙·秋思ppt课件.zip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⑴ 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⑵ 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⑶ 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⑴ 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___________画出),并用( )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⑵ 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___________(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___________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习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

⑴ 体裁不同;

⑵ 所抒之情不同;

⑶ 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XX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生命 生命》课件

《生命生命》是一篇引发人们思考人生和感悟生命意义的课文,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下面是我收集的《生命 生命》课件,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点击下载文件: 初一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生命生命PPT课件.rar

《生命生命》课文赏析

高启山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是啊,这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作者开篇提出这个问题,一方面表明自己在思考,同时也引导着作者去思考这个关乎人生的问题。)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只要···就···”写出了生命的脆弱,脆弱到手指稍一用力就终止的地步。)但(一个“但”是语气的巨大转折,跟“只要···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鲜明对比愿与作者的内心感受,从“但”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状态的变化)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挣扎着,极力鼓动着双翅,写出了飞蛾求生的强烈欲望。这里,飞蛾有多大力气,但是作者说,“极力”,这是作者细细的感受出来的,尽管飞蛾力量微弱,但是作者感受到了飞蛾求生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极大努力。作者在这里用了“鼓动”,写翅膀为什么要鼓动,如果换成扑腾可以不?在《触摸春天》里,作者写蝴蝶,用的是“扑腾”,同样是在手里,为什么一个是“扑腾”,而这里却是“鼓动”?首先,在《触摸春天》里,蝴蝶是在安静“合拢”的手指里,蝴蝶有扑腾的空间,而在这里,是在做着捏在一起的手指上,被捏住就不能扑腾了,这是用词准确的一个方面。飞蛾在作者的手指中间,却努力挣扎要逃脱,只能靠身体吧、内部往外用力,所以“鼓动”。同时,“鼓动”,是作者感受出来的,而扑腾确实可以看出来的。一个挣扎的动作,竟然有如此精妙的用词差异!作者连用了两个“那样”,重复的句式,表达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撼!那样是什么样?是作者不能表达出来的,程度让作者感到难以形容的。)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如此小的飞蛾的求生欲望,令我忍不住放了她,作者本飞蛾的求生力量而震动了,感动了!这就是生命)

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一个竟然,再次表达出了作者对生命力量的震惊!)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多么,是表达程度的语气词,这里的多么,写出了感叹,也写出了赞美!)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由动物、植物,转到了人,转到了自己,心跳,就是生命的'象征。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像飞蛾这样的动物,就像香瓜子苗,虽然脆弱,但是生存下去的渴望是巨大的。作者说,心跳“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心跳的声音应该是微弱的,但是动力是巨大的,就像飞蛾弱小求生欲望强大一样。作者最后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它”,其实就是让生命不断延续,不断光彩的强大欲望!)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最后的话,经历了前面的一次次铺陈,已经不再难懂了——珍惜生命,让生命体现出无限价值!作者用有限与限作对比,更加重了对生命价值的憧憬和期盼——更加光彩有力!)

(作者曾经患病且不断恶化,当时很可能对生命的延续和价值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但是,从飞蛾,香瓜子苗,作者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坚强面对,笔耕不辍,成为著名作家,给世人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自己的生命不断“光彩有力”。本文正是作者内心的人生信条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