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一年级上册《静夜思》原文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静”“夜”等10个生字,会写“目”“耳”等4个生字。
2.朗读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课前准备:(板书)(课件)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设计思路
从背古诗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从初读──理解──诵读──唱读,使古诗教学充满韵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会背这首诗的请举手!背给老师听听。(生背)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播放李白的图像,认识唐代诗人李白。师:李白可是唐代有名的大诗人哦。还会背哪些唐诗?
2.指三四名背。(评价语:你背得真好听!你背诗的样子很可爱!等)
过渡:
咱班孩子的肚子里装着很多诗哦,称你们小诗人一点儿也不过分。今天咱们这些小诗人要好好地学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坐正,咱们要认真地学!请齐读这首诗。
二、认识二类字
过渡:这首诗里有10个字,我们一起来读。
1.幻灯:10个带拼音的生字,齐拼读,读准字音,重点读好“静、床、光、望、乡”几个后鼻音和三拼音节的字。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幻灯效果:学生记住了哪个字,那个字即在屏幕中消失,同时配有鼓掌声,以此激励孩子。)
3.幻灯:再出现10个不带拼音的生字,多种方式认读。
4.只留“静”字在屏幕。师:把“静”字放在课题里看你们能不能读准,请读课题。
三、释题-理解
1.小朋友们,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夜)(师手指课题。)哪个字交代了李白当时的心情?(思)
2.诗句中哪些地方写“夜”呢?(明月)从这个词怎么看出是写“夜”?
3.诗句中哪些地方写“思”?(思故乡)评价:对,这是作者直接地告诉我们他在思。请大家把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读出来。指导:你们没读出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应该把“望”和“思”读真切一点。(师同时在黑板上标上着重号,并示范。)再读一遍试试,这次加上动作。
4.老师看到你们是抬头和低头,可是李白说他是举头和低头。“举”
和“抬”有什么区别?你们做“举”的动作给我看。(师:这不是举,而是伸手。再举一回,举起千斤重担来。对,这才叫“举”。)
李白的静夜思的画面是什么样画出来的
是触景生情,看到窗前明月光,联想到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自古明月代表了思乡之情,所以诗人低头很自然的思念起自己的故乡来,学习本诗的时候,可以多看看101教育PPT课件中的内容,加深理解。
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1
一、教材简说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1)自学古诗,说说已经认识哪几个字,是怎么认识的。请认识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正确。
(2)本课十个生字中,“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生字的巩固。在教学中,可以用组词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光—光明、月光、灯光;举—举手、举重;还可用“大转盘”以游戏的形式复习生字。
(4)结合“故”的认记,认识“攵”这个偏旁。
2、写字。
本课要求书写的4个字可分两类。“目、耳”要注意提示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头、米”要提示这两个字的最后一笔笔画不同,“头”的最后一笔是“点”,“米”的最后一笔是“捺”。可让学生运用对比法加深记忆:大—头。
(二)朗读感悟
1、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小组合作,试读诗歌,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生自由读,说说在读这首诗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启发想象,熟读成诵。播放柔和的音乐,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配上简单的动作边做边读,熟读成诵。
(三)课后练习
“我会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说话。在学完这首诗后,布置学生留心观察夜晚的天空。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把看到的夜空说一说。注意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及时纠正发言时的一些语病。同时还要注意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说话的内容更加充实。
(四)实践活动
古诗朗诵会:每个同学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进行一次古诗朗诵比赛。
(五)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自我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请学生背诵自己已经学过的古诗,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自由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3、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的字音。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记字方法,说说怎样朗读古诗比较好。
(三)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画面
1、互相交流,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2、配乐朗读《静夜思》,想象诗歌画面。
(四)朗读指导,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诵,教师随机指导。
2、朗读反馈,练习背诵。
(五)复习生字
1、将生字与音节打乱,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复习巩固要认的生字。
2、小组合作,认记生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竞赛,并评出优胜者。
3、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4、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本课的生字。
(六)书写指导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2、描红、临写,并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
3、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七)实践活动
观察夜晚的天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还可用图画来展示。
五、资料袋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是盛唐时期的典型代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诗歌近千首,有“诗仙”的美名。他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
名诗欣赏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思、床、前、明、举、低、故、乡”8个生字,会写“头、乡、是”3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1、课件,生字卡片,录音机,磁带。
2、学生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看图说话,引入课题:
1、出示课件,问:图上都画了些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提示“思”读平舌音,“静、夜”这两个字你认识吗?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你能简单地说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三、初步感知:
课件展示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想一想诗人在深秋的月夜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初读古诗,考查识字情况,进行识字:
1、像刚才听到的那样轻声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2、组内交流,把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
3、教师抽查学生识字情况(问学生认识的字是怎么认识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4、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准确?
5、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同桌相互认一认,看谁认得多?
6、教师说生字,学生出示相应卡片。
7、去掉拼音,齐读生字。
8、教师抽读生字,随机连词。
9、游戏:找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播放《找朋友》歌曲)
10、将字卡贴在黑板上,问学生黑板上的字你都记住了哪些?你是怎么记住的?
五、熟读古诗
1、自由练读。(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抽生读;
3、分男女读;
4、齐读古诗。
六、感悟、理解古诗:
1、自由轻声朗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感受?
(小组讨论汇报)
2、想一想,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说说你什么时候见过“霜”。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4、你有过想念亲人的感受吗?具体说说你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5、带着想念亲人的感受再读一读古诗。
七、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教师画出诗的节拍,强调古诗朗读速度要稍慢,要抑扬顿挫。
2、播放音乐教师边叙述情景边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抽生读(评议)。
5、指名齐读古诗,注意读出感情,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6、男女生赛读(评议)
7、分组赛读(评议)
8、同桌赛读,互相评议。
八、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1、教师引背、指名背、齐背。
2、表演背:假如你就是李白,请你边做动作边背这首诗。
3、活动:唱健康歌。
九、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头、是、乡”,小组展开讨论:这三个字怎样写?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每一笔都写在什么位置?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范写,并强调书写要领(“头、乡”是独体字,“是”上下结构的字,“头”字要注意两点的位置,“乡”注意两撇折的排列,最后一笔不宜过短,要与整个字相称。“是”字下面的“疋”不要少一横。)
3、课件展示。“头、是、乡”三个字的书写过程。
4、学生写。书空、描红、仿写。(注意书写姿势)
5、哪个字最满意,找出来和同座交流,指出你满意在哪里。并用大屏幕展示书写好的。
十、课外延伸
古诗朗诵会。比比谁会背的古诗多,评出“小诗人”。
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等四个生字。
2、让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学生观察与说话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教学难点
有韵律地朗读、背诵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意境。
教具准备
课件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1、电脑放夜空课件。
2、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喜欢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与月亮有关的诗。
板书:静夜思
二、初读古诗感知整体美
1、电脑出示古诗。
2、看课文,听录音,整体感知。
3、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 自读课文。
⑵ 指名读课文。
⑶ 互相交流,读懂了那些词语。
⑷ 配音朗读。
4、指名到讲台前背诵,其他学生点评。
5、认记生字交流学法:
⑴ 认识要求会认的10个字,自读课文、开火车读、分组读。
⑵ 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三、品读课文,领悟要点
1、合作探究: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2、课件出示全诗,放手让学生自己读,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诵读诗句。
3、指导朗读,领悟要点:
让我们跨越时空,跟诗人一起在月光下思念家乡的亲人。
⑴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法感悟诗的意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⑵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指导朗读:
①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后,问:“在这个明月夜,你知道李白在干什么吗”“你是从哪句知道的?”
② 引导学生理解“疑”,让学生用“疑”组词。然后:“为什么使人将月光疑是霜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③ 第3、4句引导学生用动作来领会诗句的含义,展开想象:
“坐在窗边的同学抬起头来看看窗外,你看见了什么?”“那要是夜晚,又会怎样?”然后让学生读读这句诗。“我们把头低下闭上眼睛,十秒钟后告诉大家,你想到了什么?”月光下李白又会想到什么?让学生读一读,怎样才能把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读出来。
④ 教学生读诗句时,先读一句,让学生跟读。熟读之后,配乐朗读,最后练习背诵。
四、课外延伸
课下让学生找一找有关月亮的美丽传说及描写月亮的诗句,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静夜思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朗读古诗,在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背诵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10个生字。
2、教学难点:在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美好意境。
三、教学时间: 1、5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孩子们喜欢古诗吗?你知道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听。
2、听过《静夜思》吗?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
过渡:看来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能背诵,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认识几个诗歌中的生字宝宝,还要把诗读得正确,有感情。有信心吗?
(二)学习生字
1、翻开书74页,自己读诗句,读完后将圈出来的生字宝宝多试拼几遍。
2、指名读,评议。
3、学习生字。
(1)读字音: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
a、小老师带读
b、你想提醒大家怎样读好这个字?
c、他能和谁交朋友?
(2)记字形:
a、左右结构:静(在哪里看见过这个字?)、低(它的反义词知道吗?)、故(它的偏旁是什么?区分反文和折文)。
b、上下结构:夜(分部件记忆,认识部件“夜下角”)、举(图画)、望(从前,有个小王子,他的妈妈死了,他很想念妈妈,人们告诉他妈妈到月亮上去了,于是他常常抬头望月亮想妈妈。同时教儿歌“王子望月望、望、望”。)。
c、半包围结构: 床(会意记忆:房子下面放了木板,做成了床)。
d、独体字:光(谜语记忆:小儿子是个大胖子)、头(谜语记忆:大戴两朵大红花)、乡(会意记忆:乡下山路多弯道)。
(3)检测。
小朋友,今晚不仅月亮姐姐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看苹果妹妹也来凑热闹了。不过,它说:“我的身上有你们刚刚认识的字宝宝,只有把你认识的字宝宝读对读准,我才送给你。”
4、写字
过渡:还有一个生字宝宝,它说小朋友每天都用到它呢,想和他见面吗?它是?
(1)“头”可以和哪些字成为好朋友?
(2)观察幻灯,书空。
(3)观察:写好“头”要注意什么?写一个字
(4)抽生上黑板写,学生评价。
(5)注意再写一个字
(三)感悟意境,指导朗读
1、小朋友们,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夜)(师手指课题。)哪个字交代了李白当时的心情?(思)
2、诗句中哪些地方写“夜”呢?(明月)从这个词怎么看出是写“夜”?
3、诗句中哪些地方写“思”?(思故乡)评价:对,这是作者直接地告诉我们他在思。请大家把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读出来。指导:你们没读出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应该把“望”和“思”读真切一点。(师同时在黑板上标上着重号,并示范。)再读一遍试试,这次加上动作。
4、老师看到你们是抬头和低头,可是李白说他是举头和低头。“举” 和“抬”有什么区别?你们做“举”的动作给我看。(师:这不是举,而是伸手。再举一回,举起千斤重担来。对,这才叫“举”。)
5、李白抬起他的头像举千斤重,举得好费力。孩子们,你们说李白的头怎么就这么重?“举头”这个词怎么读?齐读后两句。
6、 李白在这样的夜晚独自一人身处异地,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桌讨论一下,哪些句子是李白看到的景色,哪些句子是李白的想象。
7、老师引导:在这样静谧的夜晚,天上只有一轮什么?(明月)地上只有一个谁?(李白)是啊,天地这样广阔,却只有“明月与李白”相对望,难怪李白强调静夜里静思,他更加地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了。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语气读这首诗呢?学生感情朗读全诗。
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2、了解诗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3分钟)
1、谜语导入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猜一自然景物(月亮)。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与月亮又关,让我们把书翻开,说说图上有什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释题意。“思”是思念的意思。
3、提出学习目标:
(1)认读10个生字,学习1个新偏旁“攵”。
(2)会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
(3)能通过对生字词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可包含扩词,说话)
(4)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熟读诗句。理解诗句。
(5)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展示学习成果。(全员参与)(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读(12个生字),让学习好的先示范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2、我会记字形。
3、我会写(展示课后生字)。
4、我会给喜欢的字找朋友。
5、我认识了1个新朋友:1个新偏旁“攵”。
6、我会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7、我会说(看课后那幅图,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
(小组内互相交流、帮、质疑问难;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要求: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二)学文悟情展示(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我会读古诗、背古诗(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我知道诗句中“明月”这个词写出“夜”。
3、我知道诗句中“思故乡”这个词写出“思”。
4、我会用动作表示“举头”和“低头”的意思。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我还知道带有“攵”的字。
2、我想给我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三、激发知识冲突(5分钟)(此环节有时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我们平时都说“抬头”和“低头”,可是李白说他是“举头”和“低头”。“举” 和“抬”有什么区别?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1、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有关李白及他写的其他诗。
2、小朋友,你们回去后把今天学的这首古诗读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调动感情,导入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诗作为课题,读:
(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
2、说到佳节,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
3、这篇课文所说的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呢?投影出示。
重阳节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各地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二、情景同现,读文悟情。
过渡: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诗人王维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带着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先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读完了?你们说说看,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
(3)老师听说三年级有很多孩子是外地的,有安徽的,有四川的,有重庆的,有贵州的……你们想念家乡的亲人吗?什么时候最想他们?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请外地的同学来读。
(4)还有一些同学是父母外出打工的,你想他们吗?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请外地的同学来读。
评价:这些孩子离开父母的孩子有爷爷奶奶照顾,离开亲人的孩子有爸爸妈妈照顾,而王维与他家人一别已有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蒲州(板书: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板书:长安),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相距有近1000里。当时的王维比你稍大一些,15岁的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只身一人出外求学。这种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一直伴随在他的身边,一直伴随在他在长安的每日每夜。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试试。
带着份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一起读。15岁那年,预备齐。
2、品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仅仅是因为王维少小离家,形单影只,感到孤独寂寞,所以才“思亲”。那“思亲”前的这个“倍”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对,更加。(板书:更加。)王维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是因为王维看到了--(生接: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1)是呀,有谁知道,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看见了怎样的情景呢?
你来读。
出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同学们,好好读读这段话。用心去读,用心去想,多读几遍,读完后再想想。待会儿,老师要请你来说,你读了这段话,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交流。)
大街上热闹起来了,有的------,有的------,
有的--------,还有的------,真是------。
总结:有人看到了--,有人看到了--,有人看到了--,有人看到了--,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啊!这段话该怎么读呢?你再试试。
老师给你们配上段音乐,你们一起来试试。
(3)过渡: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节日,难怪王维会称它为“佳节”。同学们,你刚才看到的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有没有看到?而此时的王维却,读--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王维就一直在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如今,当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3、品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在重阳节这天,长安城里的老百姓家家户户欢度节日,使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那么,此时此刻,他又想起了以前在家乡时,他与兄弟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呢?谁来读--
(1)出示:
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2)引读:希望大家能通过朗读,将王维以前的那份欢快带给老师,同时也带给自己。来,王维想,预备齐。
(3)欢聚的时光总显得那么短暂,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以前在家乡时,王维和他的兄弟们欢聚在一起,是多么地让他高兴,而如今的王维却,读--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这就是--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4)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兄弟们却在山的'那头,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自己在山的这头,家却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头,而心啊,却早已飞到了山的那一边。他仿佛看到了,男生读--
出示: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5)王维既想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女生读--
(6)王维的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重阳佳节到来之际变得愈发地浓厚了,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呀!他的这种情感,你能体会得到吗?一起读。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品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王维真是个大诗人,在他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这几行诗中,读--
(1)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老师现在有个问题想问你,王维的那些兄弟们有没有话想对王维说呢?他们又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呢?给你三分钟,把他们相对王维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小练笔,教师巡回辅导。)
(3)王维兄弟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呢?你来说。(课件播放音乐。)
(4)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王维借这首诗表达出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同学们,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已经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一,从古至今,恒古不变。你瞧,这是隋代诗人薛道衡的思乡诗,读:
出示: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人日思归》
(2)这是诗仙李白的思乡诗,读:
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3)你再瞧,这是诗圣杜甫的思亲诗,读:
出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4)同学们请再看,这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思乡诗,读:
出示: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5)刚才几位都是古代的诗人,大家可千万别以为只有古人才会用诗来表达这种思念之情。我们现代人和古代人也是一样的,这种思乡的情感没有改变。这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诗,读--
出示: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三、再次吟诵,升华情感。
1、同学们,虽然我们不是诗人,但我们也拥有诗人一样的情怀。中秋时,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不能回家与我们团圆。此时此刻,让我们拨通他们的号码,话语里千万别忘了这句诗,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2、重阳节,也许爷爷奶奶不和你们住在一起。此时此刻,让我们给他们打个温情电话,给他们送去我们的祝福,千言万语总少不了这句诗,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3、春节时,当人人都期盼着团团圆圆。你说,是不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懂得了这句诗,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4、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中,我们即将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了。最后,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吧!
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