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区别:

1、大小不同

真实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表面有起伏状态;

地球仪是缩小的地球模型,比地球小。地球仪上没有表示出来地球表面的起伏状况。

2、形状不同

真实的地球赤道半径要稍大于极半径,是椭圆形;

地球仪是圆形的。

3、标识方面

在真实的地球上不存在经、纬线;

地球仪上有一些用于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线。

扩展资料: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

地球仪实用功能: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它虽然不能像地图那样详细地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也不能完全反应地球的实际情况,但是它却可避免地图上存在着长度、方向、面积或形状方面的误差和变形,可以帮助我们阐明许多有关的地球概念,获得地球体的主体概念。

1、演示地球自转偏向力

2、演示昼夜更替

3、测定地方时和区时

4、测定地球上两点之间的相对方位

5、量算地表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6、计算区域面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仪

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别

1、表面

地球凸凹不平,地球仪是光滑的。

2、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稍鼓的不规则椭圆球体,而地球仪是正圆的。

3、大小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4、样本和实物

地球上宇宙中的一颗星球,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5、颜色

地形地球仪上用颜色区别不同的海拔高度,与真实地球颜色不同。

6、经线、纬线

地球仪上标注出经线、纬线,而地球上是看不到经纬线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地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地球仪

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别是什么

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是人类居住的星球。

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实质是一个模型。

按用途分类地球仪有以下几种类型:

(1)经纬网格地球仪,在它的球面上只有经纬网格以及度数的注记,也称经纬仪。

(2)政区地球仪,球面光滑的表示行政区划分的地球仪。

(3)地形地球仪,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可分为平面和立体隆起两种。

(4)示意性地球仪,球体仅显示大陆版块及海洋分布情况,常见于装饰性用品。

(5)教学地球仪,用于学校及家庭地理教学。

(6)工艺礼品地球仪,常用于家庭及办公摆挂件装饰等。

(7)大型展示地球仪,常用于大型展览展示、教学观摩演示等。

在PPT上怎么做一个转动的地球仪

需要插入一个动画才可以,你可以用Flash软件做一个地球仪转动的动画,然后把这个动画插入到PPT中

如何进行"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 :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 :

(引言)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第一章 地 球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

(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

(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

(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板书)2.地球是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讲述)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只差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计算)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出赤道周长:2πr=2×3.14×6371千米=40030千米≈4万千米

(讲述)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人们难以真正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二、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展示地球仪)讲述地球仪上各种颜色、符号和文字的含义。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南北两极。

(黑板绘图)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提问)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结论:没有,是假想的)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即自西向东)作逆时针转动。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讲述)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板书)四、纬线和纬度

(展示地球仪)说明纬线的概念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纬线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1.纬线的特点:是圆、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提问)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何规律?(结论:由赤道向两极不断缩短,赤道最长,两极点为零。)

(讲述)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板书)2.纬度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赤道,通过谈话得出赤道的意义。

(板书)(1)赤道的意义: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零度纬线、北纬(n)与南纬(s)的分界。(看《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结论: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板书)(2)纬度的划分

(黑板绘图)说明纬度的划分,并标注北纬和南纬。

(出示投影片:纬线和纬度)让学生完成“想一想”。(见教材p6)

(出示投影片:低、中、高纬的划分)让学生观察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提问)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的纬度约为32°n,它位于哪个纬度带?(结论:中纬度)进一步提问学生:海口(20°n)呢?中山站(69°s)呢?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必须记牢的两个数据,(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0000千米)知道了地球仪就是地球的模型,明确了纬线的特点和赤道的意义,掌握了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对在地球仪上如何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以及识别南北半球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