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画图: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

赤道上受热上升的空气自高空流向高纬,起初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很小,空气基本上是顺着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沿经圈运行的。随着纬度的增加,地转偏向力作用逐渐增大,气流就逐渐向纬圈方向偏转,到30°n附近,地转偏向力增大到与气压梯度力相等,这时在北半球的气流几乎成沿纬圈方向的西风,它阻碍气流向极地流动。故气流在30°n上空堆积并下沉,使低层产生一个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赤道则因空气上升形成赤道低压带,这就导致空气从副热带高压带分别流向赤道和高纬地区。其中流向赤道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成为东北风,在南半球成为东南风,分别称为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这两支信风到赤道附近辐合,补偿了赤道上空流出的空气,于是热带地区上下层气流构成了第一环流圈,称信风环流圈或热带环流圈。

极地寒冷、空气密度大,地面气压高,形成极地高压带。在北半球空气从极地高压区流出并向右偏转成为偏东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北上时亦向右偏转,成为中纬度低层的偏西风。这两支气流在60°n附近汇合,暖空气被冷空气抬升,从高空分别流向极地和副热带。在纬度60°n附近,由于气流流出,低层形成副极地低压带。流向极地的气流与下层从极地流向低纬的气流构成极地环流圈,这是第二环流圈

自高空流向副热带处的气流与地面由副热带高压带向高纬流动的气流构成中纬度环流圈,这是第三环流圈

只受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影响所形成的环流圈,称为三圈环流。它是大气环流的理想模式。由于下垫面条件不同,三圈环流的模式很容易被打破,形成季风、海陆风、山谷风、焚风和峡谷风等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之间。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比春分时北移5°左右。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10°之间;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间很短,低气压带来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附近。但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吹送到北半球,并偏转成西南风。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归线。这时地面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比秋分时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10°左右。例如,赤道低气压带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10°之间,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一部分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所以在南北纬5°—15°、35°—45°、60°—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带的过渡地带。

怎样解释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气压带形成分步骤来解释:

1、假设没有地转偏向力,地球表面均匀

低纬赤道地区获得太阳能多,气温高;高纬极地地区获得太阳能少,气温低

由热力环流模式可知,赤道地区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赤道低气压带),极地地区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极地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流由低纬向高纬流动,高空气流由高纬向低纬流动。

2、考虑地转偏向力,地球表面均匀

赤道气流上升,在高空形成高压,空气向南北扩散

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北右南左),空气在30°附近偏转成与等压线平行,不在向高纬运动而堆积,迫使气流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副极地高气压带)。近地面空气向两侧分流,一支流向赤道,形成低纬环流圈;另一支向高纬流去。

极地高气压带空气向低纬方向流动,与副热带高压带来的暖气流在60°附近相遇,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上升气流,于是在副极地地区近地面形成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高空空气向两侧分流,形成中纬、高纬环流圈。

风带形成: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北右南左)

1、高纬空气由极地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偏转成偏东风(极地东风带)

2、中纬度地区,空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偏转成偏西风(盛行西风带)

3、低纬度地区,空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偏转成偏东风(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为东南信风带)。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怎样的?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气温的高低也随纬度而变化,同时气压也跟着变化。辐射越强,气温越高;辐射越弱,气温越低。

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气温越高,气压越低。大气总是由气压高的地方,吹向气压低的地方,从而在地球上形成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

在忽略地表高低起伏、海陆分布差异的情况下,由于三圈环流,在气压带之间形成的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分布在不同纬度位置,形成了不同性质的大气水平运动地带,叫做风带。风带共有六个,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南)信风带,南北半球相似。

扩展资料:

正确判断气压带、风带的半球位置与名称以及正确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解答该类题的关键:

1、假设陆地表面是均一的,受地球自转与太阳辐射纬度分布差异的影响形成了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三风四带(或是六风七带)。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带状分布,并且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

2、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不同季节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是不同的,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北半球夏季陆地温度高、气压低,形成低压中心。

把原来纬向分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割裂,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为亚速尔高压,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

2、冬季陆地温度低、气压高,形成高压中心,把纬向分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割裂,太平洋上为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为冰岛低压,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南半球因为陆地面积比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显著,大气活动中心不典型,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气压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带

关于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

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

(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

(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

(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

(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

(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3.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

(1)若各气压带分别被0°、30°、60°纬线平分,则为春、 秋分 。

(2)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北),则为北半球 夏至 。

(3)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南),则为北半球 冬至 。

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

(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①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②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份和热量分布-直接控制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

(2)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①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②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③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④三圈环流(垂直分布)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循环图

⑤气压带、风带(水平分布)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

⑥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窗口要避开东南方向;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窗口要避开东北方向。

(3)气压带与风带影响下的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

(4)由于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学好高中地理的八种 方法

一、字头记忆法

【释义】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二、综合法

【释义】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三、用地图学地理法

【做法】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四、谐音记忆法

【释义】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五、识图记忆法

【释义】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六、简化地图法

【释义】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七、归类记忆法

【释义】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八、比较法

【释义】它用于对同类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点的地理事物问,进行异同比较。比较总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确定标准作比较,常用形式是列表。

关于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和风带

★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

★ 地理地球的大气重要知识点

★ 高考地理大气专题必背知识点

★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

★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

★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点

什么是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

假设地球表面是平滑、均匀的,气压水平分布表现出纬向带状。地球上的水平气压带有7个,它们是:

(1)2个极地高压带:分布在北极和南极极区,是空气受冷收缩、积聚,而高空气流辐合,质量增多,在低空形成的高压带。冬季强度增大,范围扩展;夏季势力减弱,范围收缩。

(2)2个副极地低压带:分布在南、北纬60°及其两侧,各约5°。由于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热空气向北移动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冷空气南下(北半球)两者相遇热空气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压而形成的。

(3)2个副热带高压带:分布在南、北纬20°~30°的强大高压带,是自低纬高空向极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发生质量辐合形成。它随季节南、北移动达几十个纬度,活动范围约占地球的1/2,是对大气环流影响最大的气压带。

(4)1个赤道低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由于终年高温,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高空向两侧外流,引起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带。全球7个纬向气压带排列规则,而且高、低压带交错分布。

气压带可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南北平移。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上下移动各约5°。

虽然大气的压力随时都在变化,但是地球大气的压力分布还是有规律的。在地球赤道两侧环绕地球的一个宽带上,接近地面的气压都比较低,叫做赤道低压带。在南、北纬30°附近环绕地球的一个宽带上,气压都比较高,叫做副热带高压带。到了南、北纬60°附近环绕地球的一个宽带上,气压都比较低,叫副极地低压带。到了地球南北两极区,气压较高,叫极地高压带。

接近地面的风向的分布也是有规律的。由于有地面的磨擦阻力和地球的自转偏向力,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的空气并不是由北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也就是说不是北风,而是东北风,叫做东北信风带。在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是西南风,叫做西风带。北极是东北风,叫极地东风带。在南半球,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是东南信风带,接下来是西风带,是西北风,南极是东南风,也叫极地东风带。

风带共有6个,即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南)信风带,南北半球相似。

其产生原因主要是3圈环流,分别为: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在简化后(认为大气在均匀地面上运动),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产生大气的3圈环流,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作用下,使得0~30°处近地面为东北风,即东北信风。同理,产生了剩余的几个风带。同时,在海路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如西伯利亚高压一样的高(低)压中心,随季节变化,出现了季风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置移动也是成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