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中秋节的ppt,有来历,习俗,有关的诗歌两首,故事两个。急用 。

中秋节的传说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 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传说一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传说二

中秋节原是丰收的节日。在中国农业社会,农民在丰收的季节里,总是大事庆祝一番。这个节日之所以成为佳节也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有关。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照亮大地和给大地带来温暖,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却一起出现,大地上的农作物都被烤焦了。 这时,有一个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人们于是把他拥立为王。后羿当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随意杀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长生不老,跑到昆仑山盗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药, 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长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药偷来吃了,于是她自己就轻飘飘地飞上了月宫。 后来,一般妇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传说三

唐明皇游月宫,话说贵为天子的唐明皇对嫦娥非常的迷恋。一天他上了月宫,在月宫里看到了一只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

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间的传说中是赖月饼作为通讯工具。朱元璋带头取义,把字条塞在每个月饼馅里,呼唤众人依时起义。

中秋节的起源,其中的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夜,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老人家说,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会被割耳朵。

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中 秋 起 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古 代 中 秋 习 俗

根据《东京梦华录》(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的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著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市人争饮新有石榴、梨、栗、葡萄、弄色枨橘等等。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於天明。吴自牧(约一二七○前后在世)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困,来欢度中秋。

金盈之(约一一二六前后在世)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月进而拜月的习俗:「京师赏月之会,异於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除了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周密(一二三二—一三○八)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浙江也於中秋夜放一种羊皮小水灯「一点红」,江面上布满了数十万盏灯,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欢,并非纯粹为了观赏。

宋朝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即钱塘观潮。由於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漏斗,每当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则更具体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气势:「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据点。

元朝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习俗也大半沿袭汉人旧制。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田汝成(约一五四○前后在世)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於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於其中。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团聚。

明朝

至於明人赏月的盛会,则有张岱(一五九七—一六七一?)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下面这段极其风雅记述。《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 僮、走空之辈,无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 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 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徵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字句,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清绵,与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从这则「虎邸中秋夜」或能略窥一二。

清朝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清又流传著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茶汤的,不一而足。

八月十五话月饼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诗歌《家》的PPT课件,急需急用!

 活动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学习使用各种形容词,进行仿编诗歌的尝试,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字卡、图片、

2、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理解图片内容、丰富各种形容词。

1、出示图一大海和鲸鱼:

提问:图上有什么?(出示字卡:大海、鲸鱼)谁能用好听的词来说说大海?

2、出示图二森林和松鼠

提问:图上有什么?(出示字卡:森林、松鼠)谁能夸夸森林?

3、出示图三沙漠和骆驼

提问:图上有什么?(出示字卡:沙漠、骆驼)谁来讲讲沙漠是怎样的?

4、出示图四南极和企鹅

提问:图上有什么?(出示字卡:南极、企鹅)南极是怎样的,谁能用好听的词来讲一下?

二、学习诗歌《家》

教师:老师把上面的四幅图编成了一首儿歌,请你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字卡家)——蔚蓝的大海是鲸鱼的家;茂密的森林是松鼠的家;广阔的沙漠是骆驼的家;寒冷的南极是企鹅的家。

(1)提问:诗歌`的名字叫什么?

(2)幼儿学念诗歌两边

(3)提问:为什么这些地方是动物们的家?

(4)小结:动物出生的地方,它喜欢的地方,给它带来快了,安全的地方都是动物们的家。

(5)体验诗歌优美意境:接下来我们为这首诗歌来配上好听的音乐,听听老师这里的音乐一首是《秋日的私语》,一首是《动物进行曲》哪一首比较合适,为什么?

(6)幼儿欣赏音乐后提问:哪一首适合,为什么?

(7)小结:这首诗歌里用到了很多好听的词,把动物的家描述的这么美,因此,音乐《秋日的私语》更加合适。

(8)幼儿配乐朗诵。要求:用优美的声音来朗诵。

三、仿编诗歌《家》

教师:除了这些动物有它们自己的家,哪还有哪些动物也有自己的家,请你们来编一编。要求:每个幼儿把想好的动物和它的家画在白纸上,画完后,把它编成一句跟儿歌里一样的话如:什么样的地方是谁的家?每组幼儿编一首诗歌,比比哪组编的最好。

(1)小组创编诗歌

(2)每组幼儿交流作品

(3)教师:我们小朋友编的真好,我们知道,动物有自己的家,植物有自己的家,我们小朋友也有自己的家,那我们都生活在什么地方呢?对了,地球。因此我也画了一幅画(出示小朋友站在地球上)看,是什么?我编的是: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悯农古诗PPT怎么做

古风二首 / 悯农二首

[ 唐·李绅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画眉鸟古诗ppt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

①啭:鸟声婉转。

②对高低:时高时低地飞转。

③金笼:贵重的鸟笼。

【今译】

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写景)

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抒情)

【概括】

这才知道把画眉鸟锁在金笼里听它啼叫,远不如让它在树林里自由地歌唱。

又: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耳的音韵流转。

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两首》这篇课文怎么讲解的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语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之一《草》教材分析: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会认 7个生字,着重理解“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品味诗句蕴藏的意境。教学用具: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PPT 教学课件《草》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需要我们留心观察,才会发现它的踪迹。细心的你在春天里还发现了什么新变化?(学生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人们的活动等方面来说。)2、我国古代有很多诗人也非常喜欢春天,描写了很多有关春天的优美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看看在古代诗人的眼里,春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学习字词1.出示生词。

中国现代教育网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枯 荣 宿 新 市 徐 公 店 篱 落 疏 疏 未 成 阴①同桌俩查读,相互订正。②大组反馈:字音有没有读错的。③针对学生出错的字音进行纠正。注意翘舌音:荣、疏,平舌音:宿④多种形式指读,加强记忆。2.检查生字。(枯 荣 宿 徐 篱 疏 未)①同学们打开书第 7页,同桌俩查读生字条里的生字。读对的打“√”,读错的圈出来。 ②大组反馈:有读错的同桌说一说,他哪个字不会。③针对学生不会的字,同学们一起想出好的记字方法,让他记住。(记字方法可用换偏旁、加一加、减一减、组词、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3.换语境识记生字。课件出示:干枯 光荣 住宿 徐徐开动 篱笆 ba 疏忽 未来)①生自己练读 ②指读 ③齐读三、朗读感悟,品味入境(一)知诗人1、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草》,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的。对于白居易,你都有哪些了解,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对于学生不必要求过高,只要知道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还写过哪些诗就可以。)2、教师补充说明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写的,原来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今天咱们学的《草》是诗的前半部分。(二)读诗文1.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2.指读,纠正字音。3.齐读。4.再指读,读出古诗的节奏。离离| 原上︱草,一岁| 一枯︱荣。野火| 烧︱不尽,春风| 吹︱又生。5.男生、女生分别齐读,看谁读出了节奏美。6.齐读,注意读出节奏来。(三)明诗意,入诗境1.学生再读诗句,一边读一边想:你都读明白了什么?2.小组交流。一共四句,四人组每人一句,交流中哪个同学不会,组内其他的同学要帮一帮,如果都不会,做一个标记,大组一起研究。3.大组反馈:在交流中有哪些字词还不懂?(估计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 )4.理解词语,朗读感悟。⑴理解“离离”。① 课文写的是哪里的草?你从诗中哪个词知道的?② 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看图)(又高又密,非常茂盛)

中国现代教育网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③诗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野草茂盛的样子?(离离),对,你现在明白“离离”是什么意思了吗?(就是“非常茂盛”的意思。) ③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④指导感情朗读。“草长得这么茂盛,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让学生自己练习读,指读。⑤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如:“怎样突出草茂盛的样子”?可以把“离离”拖长音重读。⑥还要强调个性化朗读。教师可启发学生:“你还想怎样读?”(还可以把 “原”拖长音,整句话速度放慢,读出草原辽阔、草茂盛的样子。)⑵理解 “枯、荣”的字义。①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长情况一样吗?先来看春天的草。(课件出示:春、夏、秋、冬的草图)② 看图后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四季的野草的生长情况。③看了图片,我们知道,野草长得最茂盛的是哪一个季节?在哪一个季节野草会枯萎呢?④想一想,“枯、荣”分别应填在哪幅图下?那说一说“枯”和 “荣”是什么意思呢?⑤现在,谁来说一说“一岁一枯荣”是什么意思?⑥指导这句朗读,要突出“枯”和“荣”。⑶ 理解“尽”的意思。①谁知道“尽”是什么意思?(学生不知道,可以让学生查查字典)②白居易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呢?”③出示一幅“火烧图”。让学生看图解疑。(野火烧去了野草的茎和叶,埋在泥土里的根是烧不掉的。)④由于草根没有烧掉,所以春风一吹,草会怎样呢?引导学生说出后两句诗的意思。⑤指导这两句朗读,小草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同学们,能把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再指读。⑤针对学生读的情况作朗读的指导,第三句语调稍扬,突出野火的无情和小草的顽强。第四句“生”重读,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⑥经典诗句,吟中入境。A.同学们,野火这么无情,把野草的叶子都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小草虽小,可它的生命力是那么顽强。)B.朗读入境:小草这么顽强,让人怎么能不敬佩?让我们用高昂的、敬佩的语气来读,引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看图入境。(师指图创设意境) 小草就这样生生不息,一年又一年展示出它顽强的生命力。所以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齐读)D.想象画面入诗境。你们感受到小草蓬勃生长的样子了吗?让我们再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刚才的画面,好吗?4.悟诗情⑴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野草旺盛的生命力,你们喜欢小草吗?为什么?把你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好吗?⑵带着动作表演读:加上动作把自己的喜欢之情感情表达出来。

示儿 古诗ppt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本来以为,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

只是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

你们举行家祭的时候,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背景: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写给:

《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

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失地的迫切愿望。追问还有没有?? 回答这就足够了。 追问额 回答希望采纳。 追问在详细点嘛 回答注释译文: 

示儿:示:告诉。告诉儿子。 但:于“原”相同,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中国。

九州同:全国统一.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向北方平定。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乃翁:你的父亲;也表示老人 。(指陆游自己)

乃:你 ,你的。 元:此字为通假字,通“原”,意为:原来。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无:不要。(为通假字,通“勿”)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