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下肢静脉血栓是什么

下肢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的静脉内凝结成血栓团块,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有诱因的情况下,如卧床、手术、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等因素作用下,会引起身体的高凝状态。血管内膜损伤后会出现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如血小板、红细胞等凝结在血管内,引起下肢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最危险的并发症是血栓从血管中脱落,回流到心脏,被心脏输送至肺动脉,导致肺动脉拴塞,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立即危及生命。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以及症状都有啥?

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

包括机械性损伤、感染性损伤、化学损伤、手术原因、大多患血液易凝等多种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这些都是静脉血栓所形成的重要因素。

下肢静脉血栓的症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患肢突发肿胀,在急性时期皮肤颜色可呈现为红色,皮肤温度比健肢偏高。如果肿胀严重皮肤可呈现为青紫色,花斑样,部分可出现张力性水泡。发病一周至两周后患肢可代谢性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如果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还可引起患肢功能障碍或者是患肢无力等症状。

静脉血栓

如果出现有静脉血栓,主要考虑是由于存在有长时间的制动休息,缺乏运动锻炼,或者血液粘滞度增高,从而导致的这种现象。需要根据具体发生血栓的部位以及严重程度来进行分析,首先要避免继续的活动局部肢体,以免出现有血栓脱落的现象,可以考虑通过溶栓药物保守治疗,或者采取手术的方法放置静脉网来进行改善,因为如果血栓脱落会产生有比较危险的情况,比如引起脑栓塞或者肺栓塞,从而会危及生命。

以下肢静脉血栓为例,说明血栓形成的条件和结局

下肢静脉血栓,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和下肢浅静脉血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包括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静脉血的高凝状态。尤其是手术所导致的创伤、应激和下肢制动,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下肢静脉血栓,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常表现为下肢肿胀、胀痛、皮肤发紫、下肢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常可造成肺动脉栓塞,导致患者猝死。

所以术后要求患者常下地活动,不轻易使用止血药物,卧床期间多活动双下肢和对双下肢进行按摩,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根据位置治疗,只要患者没有明确的出血风险,比如血色素较低、刚做完手术或者消化道以前有过溃疡等,不能进行抗凝治疗外,一定要及时进行抗凝治疗,因抗凝治疗是所有静脉血栓治疗的基础,具体如下:

1、如果是小腿,一般单纯抗凝治疗即可;

2、如果是大腿甚至是位置更高的血栓,如股总静脉,即大腿根部已出现深层静脉血栓或髂静脉,即在腹部,主要回流的静脉主干出现血栓的情况。如果是急性期血栓,一般要更积极的进行干预,包括置管溶栓、静脉取栓,甚至可以用导管、微创的吸栓办法等,效果都不错;

3、如果怀疑有肺栓塞高危风险,即血栓很容易脱落,而且一旦脱落,很容易造成严重的肺动脉栓塞,这时往往是在下腔静脉,即主要回流的静脉放滤器,即放滤网,防止有大块血栓直接脱落到肺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