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原子的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电子在原子内一些特定的稳定的轨道上绕核运动。既然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的,那么当有若干个电子时,它们是怎样分布在不同电子层上的?

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把电子层分为第1层、第2层……第7层(或者以K、L、M、N、O、P、Q)表示。离核近的电子层能量低,离核远的电子层能量高,第n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例如第1层最多容纳2*1^2=2个,第2层最多容纳2*2^2=8个)。

根据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优先占据能量低的电子层(例如C,6个电子其中2个先占据K层,然后4个占据L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8,次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18……

根据洪特规则,当电子层处于全满、全空状态比较稳定(暂时不讨论半满,因为我这里讲的是电子层,而不是spd等轨道)。

以钠原子为例:

它的核外电子排布为K2

L8

M1

最外层要达到全满的稳定结构,要么失去1个电子成为K2

M8,要么得到7个电子成为K2

M8

L8,失去1个电子比得到7个电子容易得多,所以钠原子易失去1个电子。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电子数比核电荷数(质子数)少1,带1个单位正电荷,成为钠离子(Na+)。

以氯原子为例:

它的核外电子排布为K2

L8

M7

最外层要达到全满的稳定结构,要么失去7个电子成为K2

M8,要么得到1个电子成为K2

M8

L8,失去7个电子比得到1个电子困难得多,所以氯原子易得到1个电子。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电子数比核电荷数(质子数)多1,带1个单位负电荷,成为氯离子(Cl-)。

以碳原子为例:

它的核外电子排布为K2

L4

最外层要达到全满的稳定结构,要么失去4个电子成为K2,要么得到4个电子成为K2

M8,失去4个电子比较困难,得到4个电子也比较困难,所以碳原子不易形成离子,而易与其它原子共用电子来达到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

在原子中,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不带电。原子得失电子后会转变成离子:原子得电子带负电,称为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带正电,称为阳离子。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者原子团。

一到三十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一到二十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20号到3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一到二十号元素如下:

1-5:H氢、He氦、Li锂、Be铍、B硼。

6-10:C碳、N氮、O氧、F氟、Ne氖。

11-15:Na钠、Mg镁、Al铝、Si硅、P磷。

16-20:S硫、Cl氯、Ar氩、K钾、Ca钙。

扩展资料:

原子结构简介: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列的,从里到外1,2,3,4,5,6,7。

2、第一层最多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8个电子,当电子层超过三层时,倒数第二层不超过18个电子;当电子层超过四层时,倒数第三层最多不超过32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3、最外层8个电子的结构叫做稳定结构(特殊的是稀有气体中的氦是最外层2个电子)。

4、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的结构是什么?

原子结构(也可称为原子模型)是指原子的组成以及部分的搭配和安排 。原子非常小,以碳(C)原子为例, 其直径约为140pm(皮米),但通常以半径记录,在以毫米(mm)为单位的情况下,直径为1.4X10^-7mm,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一些微小的电子组成的,这些电子绕着原子核的中心运动,就像太阳系的行星绕着太阳运行一样。并且原子与宇宙任何黑色粒子相同。原子核的最新研究表明,原子核中的质子或中子可能由内外两种平衡力构成的球型振动能量层。利用此原理可以利用不同大小的能量堆层构造出各种各样比较稳定的原子核。词条详细介绍了中性原子模型、实心 带电球模型、枣糕模型、土星模型、太阳系模型、波尔模型、有核模型以及查德威克模型

构成原子的结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①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②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注意:中子决定原子种类(同位素),质量数决定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整个原子显不显电性,也决定着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的结构?详细点!

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电子在原子内一些特定的稳定的轨道上绕核运动。既然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的,那么当有若干个电子时,它们是怎样分布在不同电子层上的?

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把电子层分为第1层、第2层……第7层(或者以K、L、M、N、O、P、Q)表示。离核近的电子层能量低,离核远的电子层能量高,第n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例如第1层最多容纳2*1^2=2个,第2层最多容纳2*2^2=8个)。

根据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优先占据能量低的电子层(例如C,6个电子其中2个先占据K层,然后4个占据L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8,次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18……

根据洪特规则,当电子层处于全满、全空状态比较稳定(暂时不讨论半满,因为我这里讲的是电子层,而不是spd等轨道)。

以钠原子为例:

它的核外电子排布为K2

L8

M1

最外层要达到全满的稳定结构,要么失去1个电子成为K2

M8,要么得到7个电子成为K2

M8

L8,失去1个电子比得到7个电子容易得多,所以钠原子易失去1个电子。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电子数比核电荷数(质子数)少1,带1个单位正电荷,成为钠离子(Na+)。

以氯原子为例:

它的核外电子排布为K2

L8

M7

最外层要达到全满的稳定结构,要么失去7个电子成为K2

M8,要么得到1个电子成为K2

M8

L8,失去7个电子比得到1个电子困难得多,所以氯原子易得到1个电子。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电子数比核电荷数(质子数)多1,带1个单位负电荷,成为氯离子(Cl-)。

以碳原子为例:

它的核外电子排布为K2

L4

最外层要达到全满的稳定结构,要么失去4个电子成为K2,要么得到4个电子成为K2

M8,失去4个电子比较困难,得到4个电子也比较困难,所以碳原子不易形成离子,而易与其它原子共用电子来达到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

在原子中,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不带电。原子得失电子后会转变成离子:原子得电子带负电,称为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带正电,称为阳离子。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者原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