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备好一门课

备课是教学准备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关于如何备好一堂课,不少专家学者都做过系统的阐述。但是,对于缺乏教学经验的我来说,尚处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对教育理论的所思所感仍停留在表面,从中获得的感悟与吸收的养分也就十分有限。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它和乐器演奏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需要在表演的同时去学习这门艺术。唯有在实践中脚踏实地,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去总结适合自己的方法。

1.怎样迈出备课第一步?

作为新教师,结束大学学业之后来审视中学教材,难免觉得这些内容太简单了。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并不难,但是如何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建构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就不那么容易了。

“备教材”不只是知识点的梳理,而需要与“备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新教师缺少与高中生打交道的经验,但对自己高中时的经验还有一些印象,可以此为突破点来弥补教学经验的不足。

首先,我通读了一遍初中生物教材,去了解高一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建构寻找支撑点。

然后,我尝试以学生的心态仔细通读了一遍高一教材,旨在去发现学生眼中可能的疑点和难点,同时找出教材中可能吸引学生的趣味点。

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在突出重点的同时突破疑难点,以及如何利用趣味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为设计教学流程和制定详案做好准备。

2.怎样制定详细的教学流程?

如何将教材上的两页内容转换成一堂内容丰富的课,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链,知识点之间如何衔接过渡,等等具体的问题都需要落实到PPT的制作和详案的制定上。

首先,整理一节内容的知识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绘制概念图。在此基础上梳理思路,设计教学流程的大致思路。

然后,依照设计思路制作PPT。利用同组老师提供的备课资源,以及网上搜索到的PPT资源和flash资源,制作课件。一定要本着需要的原则,切忌硬用某个资源而强加进课件。

接着,依照PPT把教学流程整理成详案,特别是教学环节之间过渡的话语。

最后,在做同步练习册的时候,反思自己在备课过程中是否遗漏了知识点,再回过头来改进教学设计。

3. 怎样体现创新?

新教师的优势是思维活跃,并且与学生对关注点和兴趣点比较接近。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在备课中体现出创意和新意,这将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我再次通读了一遍教材,以头脑风暴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创新点。

第一,将个人经验中比较有趣的所见所闻所感列为教学材料,尝试将严肃的教材知识与生动活泼的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比如引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我用了自己在马拉松比赛时用人体成分测量仪所生成的分析报告;我用在漠河所拍摄的中国最北边的一块界碑,引出《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我用在啤酒厂参观所拍摄的发酵车间、灌装车间等引出《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等。

第二,从多学科多领域去寻找某一知识点的支撑点或者联系点,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比如在讲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虎克时,补充介绍虎克也是物理学中弹性定律(胡克定律)的发现者;讲分离细胞组分的离心法,学生对离心力比较陌生,便启发学生回忆曾经历过的离心力——欢乐谷游乐场中的蒲公英;讲氨基酸时学生还没有学过有机化学,便引入了从电子层分析原子结构的方法等等。

第三,利用网上有趣的生物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引入课题,或者调节课堂气氛。比如在概念模型讲解中介绍“伊利莎白教你学生物系列漫画”引起动漫爱好者的兴趣,用普文二系列的长颈鹿图片为课堂带来乐趣,用病毒毛绒玩具讲病毒的结构等等。

当然,我自己在备课中也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中重难点不够突出,特别是重点内容学生掌握情况不够好,重点内容没有反复重复,缺乏有效重复的技巧,而且有时候过分追求花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是,部分中学知识点的阐释涉及大学的内容,教然后知不足,需要中学老师熟悉和理解大学的内容,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传授给学生,比如酶量加倍之后催化速率变化图的解析需要涉及到大学生物化学所讲的米氏系数。

三是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反应预期不够,预想学生在某个环节可能会出现的疑问,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四是,备课效率不够高,备课时间和教学效果之间不成正比,备课方法还不够成熟,还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勇敢前行。

道路不易,小步徐行。

讲叙物理故事,传递教学智慧

安庆市第八届高中物理青年教师大奖赛,于2019年10月29~30日在安徽省怀宁中学举行。这所百年名校,有着博士帽子的大门,是安庆市优秀人才输出地之一。来自七个县(市)区的二十七名选手分成三组进行角逐。本人有幸参加了第一组《弹力》的评委工作,一天半时间,共听了九节课。虽然很辛苦,但很欣慰,看到安庆市高中物理青年教师队伍人才济济,后生可畏!感慨颇多,罗列如下。

1、本组九位选手,男六女三,相比较以往而言,女性比例有所上升,但依然传承着在高中物理领域男性主导的特征。物理学科让许许多多的美女止步于理科之外,是物理学科的结构性原因,还是物理学科教育的缘故?不敢冒然做答,事实上总有一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立足于物理学和物理学教育之巅!正是她们的存在,赋予物理学灵动之美,让物理妩媚动人!怀宁中学陈蓓蓓、宿松九姑中学徐靖、岳西中学徐金琴,三位女选手的表现可圈可点,令人敬佩!致敬那些在男性事业中杰出表现的女性!

2,讲好物理故事,传递教学智慧。是贯穿本次大赛的主题思想。也是每个高中物理老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立身命题。

选手们围绕《弹力》,积极准备,备课充分,运用各种方法,或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或多媒体展示……。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手心合一:用手做实验,用心作参悟。应该说,站在这个讲台,展示各自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分数和名次已不重要。每个人都将教好物理,探讨更好的学好物理学之路为己任。讲好安庆市高中物理教学之故事,奉献提高安庆市高中物理教学成绩之智慧……。

3,好的课堂,不仅是师生形式上互动,更是师生精神上共鸣。

印象一:“对话”式授课和教学,老师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通过多媒体或实验创设物理情境,老师通过引导和发问,诱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背后物理规律的发掘;特别着重于物理文本的解读,让物理课堂教学褪去许多宣嚣,回归本真。这是安庆一中刘勇老师这节课给我们的印象。

印象二:“选择性”教学,探寻学生认知途径,彰显教育规律。用学生熟悉的绳子拉力、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凸显弹力方向的教学,用学生能够实验的弹簧弹力的探讨凸显弹力大小的教学。实验选点准确,靶向明确,教态自然流畅,娓娓道来,师生互动灿烂,课堂氛围温暖。这是石化一中沈勇老师这节课给我们的启示。

印象三:“放大、等效替代、探讨现象背后的本质”等等这些高中物理中的核心素养,在望江中学吴孟林老师这节课中表现突出。教材解读细致,实验展现到位,师生互动尚佳,课堂气氛螎恰。

印象四:以撑杆跳视频开道,对联“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引题,展现了物理教学的文艺性。这是潜山中学何金根老师这节课的开场,教态自然亲切,课堂语言风趣,特别注重了物理思想的传授,要求学生手心合一:用手压弹簧,用心去体会。

印象五:以自己和小孩游戏(植物大战僵尸)的视频开场,画面温情,引人入胜,勾勒学生温暖回忆。实验展示现象,“物语”诠释思想,如弹力方向: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弹性限度类比于人在生活中坚强,再如放在碗中筷子受到碗口的支持力方向的解释,用细绳替代,只有当绳子方向与筷子垂直时筷子才能静止,从而说明支持力方向垂直筷子……。这是桐城八中蒋会明老师这节课留给我们的印象。

4,几点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定妥当。

其一,选手们对本节教材的研读有不同程度偏差,对“弹性”概念未能突出。所谓弹性,指得是形变物体总是具有恢复原状的属性,这是物体的属性,应该是弹力这一节内容的纲领性概念和主线。

其二,多媒体的过度应用,让“板书”这个原生态课堂标识退化。个别选手没有板书或板书极为简单,用PPT代替了板书,板书是课堂行进的记录,更是课堂流动的固化。个人认为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雕塑!更是一种美!

其三,有几位选手在课堂中讲叙胡克定律时,提到了我国东汉时代郑玄有过类似思想和结论,说有专家建议胡克定律应为郑玄~胡克定律。个人觉得这种想法和提法欠妥,折射出我们传统观念中的“炫爹、拼爹甚至坑爹”的错误认识。科学的教育应该是告诉现在的孩子们,既要认识到我们祖先对世界的贡献而自豪,更要告诉未来我们这一代应贡献什么而努力拼博!

宛若一滴水能够折射太阳的光辉,同理,几节课同样能够展示安庆市高中物理教学的水平。讲好物理故事,传递教学智慧。这是每一个高中物理人的初心召唤与使命必达。

高考物理复习

跨入高三,也就意味着复习的开始。复习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站在全局高度上的一种综合。复习很讲究方法,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复习经验。

第一,复习要根据老师的进度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最好稍稍超前一点。这样上复习课时重点、难点、弱点了然于胸,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了。要注意不光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温习,还要对相近、相反、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和辨析。

第二,要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适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比如我在复习时,常使用“目录回忆法”,即根据目录来回忆章节的内容,遇到印象模糊或没有印象的,立刻翻到该页仔细阅读。对我来说,这个方法十分有效,既全面又省时,同学们不妨一试。

第三,复习阶段要进行查漏补缺工作。大家可以拿出以前的练习本、试卷,把不懂处、易错处、常错处、常考处一一归纳总结,使自己对自己的情况胸中有数,便于利用有限的时间弥补弱点。记得当时语文中的名言名句很令我头疼,内容多,分值低,要花大力气才能拿到。于是我把一些常见的名言警句都抄在一个小本子上,一有空就拿出来看。到后来就能倒背如流了,填空自然就不在话下了。我发现这个方法不错,就继续把一些自己常错的内容抄到了本子上,果然出错率就直线下降了。

第四,要勤动手,避免纸上谈兵的情况出现。复习的东西都是以前学过的,一般脑子里都是有印象的。我常常碰到有的同学在复习时,看到这个知识点,觉得真简单;看到那个知识点,认为已经掌握了。于是飞快地 跳过去。殊不知许多东西,看似简单,真正运用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有很多细节问题都是你料想不及的,只有在实际做题过程中慢慢体会。而且,熟能生巧,为了达到“快、准、巧”的目标,做一定量的题目是十分必要的。

第五,有条件的话用VCM仿真实验,平时多做实验,自己哪块知识没有掌握好就相应地做那部分的实验,做多了实验思维会比较开阔。

物理弹力如何计算

1弹簧的弹力F=kx k为劲度系数 x为伸缩长度2两个上下摆放物体之间的弹力F=m上g3两个左右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弹力F=0 还有 不要急

物理试验问题(在线等答案)

我找到一些材料,你看看是不是更具体:

乔里秤的“三线对齐”使用方法

在使用乔里秤时, 应是反光镜D上的水平刻线、玻璃管E的水平刻线各玻璃管水平刻线在反光镜D中的像重合,即“三线对齐”。

用“三线对齐”方法可保证弹簧下端的位置始终是固定的,而弹簧伸长量△X使可以用米尺和游标卡尺测量出来(也即将弹簧伸长前、后两次的读数之差测量出来)。

读数方法和游标卡尺的读书方法完全一样。乔里秤的游标是十分游标,分度值是0.1mm。

根据胡克定律,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量△X与所加外力F成正比,即F=K△X。式中K是弹簧倔强系数(也叫弹性系数)。对于一个特定的弹簧,K值是一定的。如果将已知重量的砝码加到砝码盘中,测出弹簧的伸长量,由上面的式子即可计算出该弹簧的K值。这一步称为乔里秤的校准。乔里秤校准后只要测出弹簧的伸长量,就可以算出作用与弹簧上的外力F。

详细的情况在此:

高一物理必修一 课件

必修一 知识梳理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 -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 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 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2) 自由落体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2)a=g=9.8≈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3) 竖直上抛1.位移S=Vot- gt2/2 2.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3.有用推论Vt2 -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二、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1)常见的力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 ≈10 m/s2 作用点在重心 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 k:劲度系数(N/m) X:形变量(m)3.滑动摩擦力f=μ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μ:摩擦因数 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fm为最大静摩擦力注:(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3)fm略大于μN 一般视为fm≈μN (4)物理量符号及单位 2)力的合成与分解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同向: F=F1+F2 反向:F=F1-F2 (F1F2) βFFY FX OXY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 F1⊥F2时: F=(F12+F22)1/2 FF2F1OFF2F1)αO       3.合力大小范围 |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 Fy=Fsinβ 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注:(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成代数运算。四、动力学(运动和力)1.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第二运动定律:F合=ma 或a=F合/m 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3.第三运动定律F= -F�0�7 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0�7各自作用在对方,实际应用:反冲运动4.共点力的平衡F合=0 二力平衡 5.超重:NG 失重:NG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上或匀速度直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