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在EXCEL中用“CORREL”函数求 两列的相关系数为什么是等于1?

因为正负号表示的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数值表示的是相关程度。

一、相关表和相关图可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关方向,但无法确切地表明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程度。相关系数是用以反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

二、相关系数是最早由统计学家卡尔·皮尔逊设计的统计指标,是研究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量,一般用字母 r 表示。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相关系数有多种定义方式,较为常用的是皮尔逊相关系数。

三、如果数组或引用参数中包含文本、逻辑值或空白单元格,这些值将被忽略,但包含零值的单元格将被计算在内。如果 array1 和 array2 的数据点个数不同,则返回错误值「#N/A」。如果 array1 或 array2 为空,则其数值的标准差为 0 ,函数返回错误值「≠DIV/0!」。

四、CORREL 函数计算两组数值的相关系数,CORREL 函数的表达式为:CORREL(array1,array2)。其中,array1 表示第一组数值单元格区域,array2 表示第二组数值单元格区域。

五、在 Excel 2010 工作表中选择 D16 单元格,输入公式「 =CORREL(C3:C14,D3:D14) 」,回车后即可得出衬衣销量和温度的相关系数为正数,表明衬衣销量和温度成一定的正比关系,即温度越高衬衣的销量越高。

六、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的关系,相关系数是研究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量。简单相关系数:又叫相关系数或线性相关系数,一般用字母r 表示,用来度量两个变量间的线性关系。

七、复相关系数:又叫多重相关系数。复相关是指因变量与多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八、典型相关系数:是先对原来各组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新的线性关系的综合指标,再通过综合指标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来研究原各组变量间相关关系。

怎样在excel中求相关系数

首先,需要找到相关的实验数据,一般是实际测量的,存在着某种线性相关,包括正相关、负相关等等,获得样本数据之后,输入到Excel表格当中,如下图所示。

1.选中实验数据(包含X、Y),在“插入”选项卡上,选择“图标”组中的“散点图”,至于散点图的样式,选择第一个就可以啦,这样可以方便后期进行相关系数的操作,在这里就先埋个伏笔。

2.这样,就以X、Y为数据源,做出来一个散点图,从散点图上可以看出,存在这样一条直线,可以使图表中的点尽可能的落在直线的两侧,而这条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就是需要的相关系数。

3.接下来,简单的对于做的图标进行修饰一下,包括颜色的填充、图标区域和绘图区域的颜色匹配、边框的格式等等。

4.如何获得样本数据的相关系数,

这就是针对样本数据,进行添加趋势线。在的图表中选择我们的样本数据点,然后鼠标右键单击,在弹出来的活动窗口中,选择“添加趋势线”选项。

5.弹出“设置趋势线格式”窗口,趋势线的类型我们选择“直线”,那么得到的结果就是线性相关系数。在窗口的底部勾选“显示公式”和“显示R平方值”,这个R就是我们需要的相关系数。

6.以上步骤完成以后,就可以得到数据相关系数,可以看到拟合直线的函数表达式,同时得到R的平方值,那么R值就是我们需要的相关系数,因为是进行直线拟合,所以得到的就是线性相关系数。

Excel 公式CORREL算出来的相关系数应该是什么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

当对N个主体中的每一个变量进行观测时,CORREL工作表函数可计算两个测量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缺少任何主体的观测值将导致该主体在分析中被忽略)。

当N个主体中的每一个均具备两个以上的测量变量时,相关系数分析工具则尤为有用。它会提供一个输出表格,即相关矩阵,显示应用到每对可能的测量变量的CORREL函数值。

需要指出的是

相关系数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即它接近于1的程度与数据组数n相关,这容易给人一种假象。因为,当n较小时,相关系数的波动较大,对有些样本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易接近于1;当n较大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容易偏小。特别是当n=2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总为1。因此在样本容量n较小时,仅凭相关系数较大就判定变量x与y之间有密切的线性关系是不妥当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相关系数

用EXCEL计算线性相关系数

1、点击数据工具——相关系数,如图:

2、选择数据以及输出区域,点击确定,即可出现结果

3、输入要分析的数据,这里以月份和成单量的关系为例进行。

以上红色的为相关矩阵,此时需要用到统计学理论来理解。

以上分析结论为:月份与成交量为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6。

怎么用excel求两行数据的相关系数?

具体步骤如下:

1)在表格中输入:A1,B1,C1,D1,E1 五个原始的数据;

2再在表格中输入:A2,B2,C2,D2,E2五个原始的数据;

3)选中一个空格:如:B3

4)点击:fx 选项

5)出现新对话框:在数组1,键入A1:E1;     在数组2,键入:A2:E2        点击:OK选项

6)在A3空格内显示:0.99388373    就是要求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是最早由统计学家卡尔·皮尔逊设计的统计指标,是研究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量,一般用字母 r 表示。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相关系数有多种定义方式,较为常用的是皮尔逊相关系数。

相关表和相关图可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关方向,但无法确切地表明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程度。相关系数是用以反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相关系数是按积差方法计算,同样以两变量与各自平均值的离差为基础,通过两个离差相乘来反映两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着重研究线性的单相关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皮尔逊相关系数并不是唯一的相关系数,但是最常见的相关系数,以下解释都是针对皮尔逊相关系数。

依据相关现象之间的不同特征,其统计指标的名称有所不同。如将反映两变量间线性相关关系的统计指标称为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平方称为判定系数);将反映两变量间曲线相关关系的统计指标称为非线性相关系数、非线性判定系数;将反映多元线性相关关系的统计指标称为复相关系数、复判定系数等。

excel中的相关系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材料/工具:Excel2010

1、打开需要的Excel2010文件。

2、打开之后,准备好需要的数据,这些数据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3、选中这些数据,然后点击上面的 插入 菜单

4、在打开的页面中点击  散点图 ,选中第一个。

5、这样就以系数x,能力y为数据源,做出了一个散点图,而这图中存在着一条线,使得图中的点尽可能的落在这条线的两侧。

6、然后对散点图进行样式的调整,如 颜色、图表、背景等,使它看起来美观一些。

7、随便点击一个点,然后鼠标右击 在出现的菜单中点击添加趋势线 选项。

8、然后在弹出的  设置趋势线格式 窗口中选择  线性

9、并且勾选它底部的  显示公式  和  显示R平方值

10、其中这个R就是需要的相关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