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浪漫的梦,一颗独立自由的灵魂——《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新探索
[提要]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经典之作,怎样深入体会李白自由独立、傲岸不屈的洒脱人格和直抒胸臆、豪放飘逸的浪漫诗情,需要认真厘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品鉴诗歌语言之中领略审美意境,在激活文本资源之后获得教学意义。
[关键词]李白 梦游天姥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文学欣赏
天宝元年,李白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应召入京;然而,短暂的翰林供奉、冷酷的权贵排挤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安世济民”、“功成身退”的幻想。天宝三年,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逐出长安,他只能黯然离京返回东鲁家园,对于年逾不惑的李白而言,从满怀希望到跌落尘埃,其痛苦自不堪言。然而,李白那放荡不羁、潇洒来去的人生态度和酷爱浪漫、尽情挥洒的诗性风格始终浑然一体,在他决定再度踏上漫游吴越的旅途之时,给世人留下了一生之中彪炳千秋的杰出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怎样深入体会李白自由独立、傲岸不屈的洒脱人格和直抒胸臆、豪放飘逸的浪漫诗情,怎样集中赏析这首诗的“经典之味”,这就成了本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一、厘定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
文学欣赏要想“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不断增强艺术的感受力,就必须解决“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问题。“教教材”指向语文课程标准层面上规定的语文素养目标,要带领学生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和汲取教材的内容和精神;“用教材教”则是从语文教材内容层面上体现出“教什么”的具体教学内容,是和学生一起深入教材内容做出的分析和领悟。巴班斯基说,“是教学的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1]优秀的语文教师会在课前下功夫去琢磨和研究文本内容,创造性地研制适宜适度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提供给学生广阔的理解空间,从而从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角度来选择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语文课标理念在课堂上的实践运用,更有利于和学生一起展开更集中更有效的教学对话。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作者用极度夸张浪漫的笔法描写了自己“梦游天姥”的奇幻经历,释放出追求自由的强烈倾向,是一首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联想的方式获得视觉享受,引起阅读的兴趣和欲望;一方面可以通过深入对话和讨论质疑的方式品读重点诗句,对作品做出深入而独特的见解。整个教学过程以逐步领略诗歌中天姥山、浪漫主义和傲岸人格的三座高峰为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活动。其中的教学重点定位于揣摩和品味李白“大胆的夸张”和“瑰丽的想象”,读出“天姥山”的高大峻伟,通过“梦”的感受来欣赏李白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激发读者自身敏感的心灵和涌动的激情,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审美的交流和共鸣,从而深入探究梦游的形式与主旨的关系。
语文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为了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我们不允许随便地选取教材的某一个点或某一个碎片去组织教学,而是对教学内容予以整体的必要的重组和设计。《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课堂上以登攀三座高峰为路线,首先通过诵读去仰望横贯苍穹的天姥山,其次借助品读去感受瑰丽雄奇的梦境,再次结合作品背景走进博大自由的灵魂深处。这样就能将教学内容扎根于字里行间,将教学目标蕴藏在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这堂课的最后很自然地领会三座高峰的形象和内涵。
二、品鉴诗歌语言,领略审美意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形象性强、感染力大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出神入化的语言描述之中,如何启发想象和唤起联想,让学生的头脑里进行形象的再创造,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汉语“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2]。艺术感受力主要体现在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上,教学过程中需要抓住“语言三美”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去品味语文的特殊美质,去享受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作品一开头以“海客谈瀛洲”的虚无缥缈做铺垫,以此来烘托天姥山的神秘色彩,那么,天姥山在李白的笔下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山呢。我们可以在朗读之中紧紧扣住“横”、“拔”、“掩”、“四万八千丈”等词眼,于极度的夸张和无限的想象之中通过对比映照来理解李白心目之中天姥山之高大雄伟,丰富和发展天姥山神奇奔放的自然景观。在阅读起笔梦境“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看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当学生圈定“飞”字之后,老师就可以围绕这个“飞”字来组织细节教学,连续追问学生“飞”字“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这个句子的正确语序是怎样的”、“月亮又是什么样子的”,恰到好处地让学生联想和链接“月亮在李白的诗歌中一直是被充分人格化了的”的意象世界,联想回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些如此优美的诗句,体会“月是李白的朋友,也是他的知己”的诗歌意境。
如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文章的作者进行对话,需要语文教师以语言品味为核心任务帮助学生进入到作品所营构的特定的情境之中,对作品中的空白和省略之处进行涵咏和还原,从“可见”的语词之中读出不可见的却始终萦绕不散的韵味,让读者情感与作品意境融为一体。在诵读教学“我欲因之梦吴越”阶段,首先需要帮助学生疏解诗句和理解诗意,从“飞度镜湖”的空灵清幽与飘然快意,到“著屐登山”的壮美奇绝与陶醉忘返,从“夜间山景”的离奇险怪与惊恐震撼,到“神仙洞府”的华美辉煌与飘飘欲仙,逐步经历从月夜到红日再到日月齐辉的缤纷梦境,将红日喷薄、天鸡报晓、熊咆龙吟、云神歌舞等一切美好聚集在一起,给天姥山披上了一层神奇绚丽的色彩。李白在“飞度”的梦游过程中看到了“湖月溪猿、云日天鸡、岩石熊龙、雨烟霹雳、丘峦洞天、风虎鸾仙”等丰富多彩而变幻莫测的意象群,让每一个读者一会儿沉浸恍惚迷离之美,一会儿又身临凶险惊惧之美,在应接不暇的过程中迎来华贵豪放之美。然而回头再读李白入梦前的那句“我欲因之梦吴越”,却不禁使人产生疑问,难道这个超脱现实的神话世界真的是李白做的一个梦吗?如果在此时介绍方苞在《望溪文集》中写天姥山只是“一小丘耳,无可观者”,当促使学生展开“旧我”和“新我”之间的对话,进一步认识到“梦游”是作者的情之所游、心之所游、神之所游,信息之中既有境中之物,又有境中之情;既有境中之人,又有境中之意。诗人通过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创造出一个超越现实的“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浪漫世界;而读者通过品鉴诗歌的语言,将深刻感悟到诗歌的山水图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魅力。
三、激活文本资源,收获教学精神
语文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的推进中,需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联系在一起,在充分考虑文本原生价值的基础上定位合理的教学价值,既让学生读懂诗歌作品,又让学生发展审美智慧。在分析解读李白“梦中的愉悦”的教学环节里,可以采用灵活机智的教学方法,先后用“你从哪些字词句当中感受到心情的轻快”、“你觉得可否用‘愉悦’一词来准确概括出李白‘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等四个句子中的心情”、“有没有其他重要的发现和见解”等问题来启发诱导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细密处欣赏语言的艺术,和作者一起神游于梦境之中。
在领略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天姥山、浪漫主义两大高峰之后,可以将以下一个深度问题出示给学生:李白为什么要用梦的形式,写这样一座高大峻伟、横贯苍穹的天姥山,又为什么以描绘这样一个惊心动魄、光耀夺人的梦境来留别东鲁诸公。这个问题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教材内容与教学价值的相互关系,既是作品本身的主旨所在,又是教学价值的潜在意义。在诗歌自由的句式节奏、丰富的意象群落和澎湃的情感人格之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有了强烈的冲击力。孙绍振说,“诗歌不仅是语言的创造,而且是诗歌形式的创造;不但是诗歌形式的创造,而且是人格的创造。”[3]李白突破了语言的束缚,在强烈的语言节奏之中强化了起伏的心潮,把他的理想追求全部寄托在自己的梦境之中,在浪漫的诗风里赢得了人格的胜利。“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话语,它指向作品本身的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只需与作品艺术世界相衔接就可以了。”[4]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一种“自主性符号”,《梦游天姥吟留别》之中的“梦”,是李白心中最强烈欲望的表达。当李白从高高的云端重重地跌落在现实的枕席之上时,他依然可以把自己对完美人生的追求寄寓于“梦游天姥”的梦境,借助联想以比附自己人生的情感和精神。即使现实的天地如此狭小,也足以俯视一切世俗,以瑰丽的想象和自由的梦境来装下他宏大豪放的心怀和奔流汹涌的激情,原来在这浪漫的内核之中拥有着一颗自由独立的灵魂。当教师在课堂上以PPT图示的形式出现天姥山、浪漫主义和傲岸人格的三座高峰的时候,整堂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将一目了然,教学的意义也就在不经意间自然生成。
一个好的文学欣赏者,一方面要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和领会作家作品所传递出的深情密意,一方面要展开想象去深入认识和把握作品的气脉神髓完成作品的再创造。《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传世的经典之作,在经过语言、心理、文化的复杂的心智活动之后,我们才能领略到李白笔下的奇幻梦境、浪漫诗风和人生态度。因此,文学欣赏只有通过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才能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自我建构”,最大限度地从经典作品中汲取精神的源泉,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精神底子。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57.
[3]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69.
[4]童庆炳.文学审美论的自觉:文学特征问题新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0.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说的是小说? 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诗是什么?
说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范文3篇
在 教育 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下面是我给大家准备的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 范文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范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过程与 方法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背几首学过的李白的诗歌,老师随之导入: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豪迈洒脱,雄奇奔放,超脱于俗世,但是李白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有和我们普遍人一样的遭遇、苦恼和追求,今天让我们通过一个梦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
1.找一位学生朗读全诗
老师明确:作为诗歌的学习,准确的朗读是第一步。
2.老师配乐范读
明确:读音准确是第一步,作为赏析,还要读出诗歌的感情。
(三)深入研读
1.学生读第一段后思考天姥山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体会“连”、“横”、“拔”、“掩”、“倾”等字的妙用,再齐读,读出语势变化。
2.由老师设问哪几句是描写梦中天姥山的 句子 将第2段切分成三部分。
(1)赏析第一部分(到“水澹澹兮生烟”):引导学生自读,然后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感受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并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这种心情。
(2)赏析第二部分(到“仙之人兮列如麻”)老师明确:诗人游兴正浓,这时天色暗下来,转瞬间在诗人面前出现了一个神仙世界。学生自读后闭目想象神仙世界的情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找学生读自己的描述文字,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神仙们聚集到金银台上做什么?
再找学生读这几句,读出向往与喜悦之情,然后齐读体会,最后要求当堂背诵这几句。
(3)赏析第三部分(到“失向来之烟霞”)
老师设问:诗人在梦到最美好的时候突然醒来,此时心中是什么感受?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诗?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惆怅与失意。
3.学生齐读末段
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中“此”的指代内容(梦境)
老师设问:“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读最后两句后老师明确:这种感慨不是无缘无故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心理情感的曲折反映。想当年,李白被诏入京,曾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认为可以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然而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自己备受排挤,不到三年便被赐金放还。诗人的感慨是看透了黑暗现实的一种顿悟。
学生再齐读全段体会。
(四)拓展延伸
1.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2.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
(1)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 传说 ,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2)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五)小结作业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鉴赏 文章 ,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熟读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 缘景明情,在诵读过程中感悟、体味诗歌情感,理解“诗仙”艺术的浪漫艺术和人生的理想追求。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梦游”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文化 传承与理解体会 品味诗人情感,学习诗人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欣赏诗歌丰富多变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理解诗歌主旨及李白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01
颂声载道入新课
1. 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他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的剑: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2. “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这是贺知章心中的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是余光中心中的李白;李荣浩凭借“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这是歌手李荣浩对李白的倾慕。李白是国人心中的“诗仙”,从古到今,无人质疑。他因何被称为“诗仙”?今天,我们以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一起来探究“诗仙”的内涵。
3. 解题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 散文 中的 随笔 ,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 的如“歌”、“行”等。
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4.“梦游天姥”,通过这四个字,我们可以获知哪些信息?
诗人是在梦中游历天姥山,诗人驰骋自己的想象,写的是虚景……
5.“留别”
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住了一年多,在天宝三年(744年)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诗歌还有一个标题《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
02
因声求气入诗境
1. 播放多媒体视频诵读,勾画字词,理解诗歌主要意思。
2.读音检测:
天姥 天台 瀛州 脚著 剡溪 渌水
谢公屐 暝 殷岩泉 栗深林 訇然 鸾回车
3.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背诵最佳),特别注意最后一句的感情表达。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来把握好内容,并要求学生边听边勾划出四个句子:诗眼句;文脉句;梦境的起止句;醒后人生规划的句子。
4.标出要求勾画的四类句子:
诗眼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文脉句: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我欲因此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梦境起止句:我欲因此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醒后人生规划的句子: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5.清理文章思路结构:
梦游之由(起)——叙述;
梦游之景(见)——描写;
梦游之感(叹)——议论、抒情。
03
缘景明情觅仙踪
1.学生诵读(鼓励自告奋勇),师生共同点评。
1.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世界,这就是我们缘景明情的依据。现在请同学们齐读梦前、梦中两段,读时请找找在这两段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又构成了哪些画面?
小组合作探究,找出喜欢的几幅画面,从下面三个方面 说说 你们的品读收获:运用了 的手法(或词语)描绘了 的画面融入了 的情感。⑴鉴赏文学作品的三个角度: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
⑵探究“入梦之因”部分。
学生齐读,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
这是“梦游”。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 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
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云霞明灭
连天横 ——五岳
与别山作比 ——赤城——天台
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
那么诗篇起笔却没马上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
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
⑶探讨梦境部分
①概括这一部分的三幅画面
月夜渡湖(剡溪)
著屐登山(山中)
仙人盛会(洞内)
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相传晋朝以前,这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
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看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听到)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
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
“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 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④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
小结: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
3.从画面看,这个浪漫的梦境变幻莫测,神奇万变,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彰显了浪漫艺术。从流露出的起伏跌宕的情感看,我们如何来理解这梦的深意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和相关资料,小组讨论,表达你对这个梦境的理解。
梦境是现实的反面。——伟格利
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弗洛伊德
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唐宫),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陈沅《诗比兴笺》
交流小结,点评提升。
对于本诗的“梦境”,评论界说法不一,让我们齐读北大教授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一文的片段,看看专家的解读吧!
这首诗的奇特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正因如此,这诗才在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
小结:总而言之,诗人是托梦言志、借梦抒怀,借这样一个神奇浪漫的梦,表达他对永恒光明世界的向往,这才是他的“理想人生”啊!
04
知人论世品诗仙
1. 留别和送别相对,李白在梦后写了三句心里话留给来送别的朋友,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从这三句话中读出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人生无常、求仙访道;蔑视权贵。结尾段属于点睛之笔,照亮全诗,李白对名山仙境的追求,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对名山大川的追寻可以看出李白不屈的灵魂和铮铮傲骨,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本质:人格的自由和不屈的追求。
2. 既要避世远游,又何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语呢?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知人论世不可少。
“诗仙”生平: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明确:李白兼济天下的壮志一生未变。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所有的人才都摆脱不了依附封建王朝的地位,而李白粪土权门、蔑视富贵,以布衣的骄傲和王侯相抗衡,甚至传说他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不论穷达,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李白的伟大之处,也是李白诗歌最具魅力的地方。龚自珍说:“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事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得文化性格在他身上聚在了一起。”这正是我们今天探讨的“诗仙”内涵:用浪漫艺术追求理想人生,以不屈傲骨维护独立人格。
3.小结: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自己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05
励志明理求提升
1. 面对政治理想破灭却能坚守独立人格、同时具有蔑视权贵思想和傲岸不屈性格的诗人李白,你肯定想说的太多。请以“李白,我想对你说”这个句式写几句话来表达你的心声!
2. 总结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达,我能兼济天下,穷,我只能独善其身。傲岸的李白,潇洒出尘,仰天高唱:“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生命不能有苟且,只能有心性和远方!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
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 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六、作业设计(见ppt)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 反思 :
这篇诗歌是李白的长篇诗歌,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应该要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通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力求达到“和谐高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