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高一语文《师说》教案

【教材依据】

《师说》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这个单元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说”作为一种文体,阐述某种观点,学生初中学过《爱莲说》《马说》,对于此种问题有所接触。本单元也学过《过秦论》,从本质来说,具有相似性。学习这篇文章,重点之一,是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议论艺术,学会清晰有力的表达思想和见解。

一、 设计思路

1、 指导思想

语文学习,无论《课程标准》的规定,还是《考试大纲》的要求,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师说》这篇文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关于“从师”阐述及“老师”的角色定位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计划用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以诵读为主,结合语境及注释,疏通词句,解决文言字词等问题。本课时即第二课时,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观点;从文本出发,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精神,并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主要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质疑探究,表达交流。老师适时予以指导,点拨。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的观点,并赏析作者是如何围绕观点进行阐释论证的;

借鉴文章的议论艺术,学习对比论证和说理论证方法;

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并进一步把握文章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方法与途径:问题教学法,探究法

情感与评价:学习作者“敢为人师”的精神;学习勇于从师善于向他人学习的品质。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ppt课件,呈现预设的问题,梳理的文章结构,补充的资料等

3、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作者是如何围绕观点阐释论证的。

【设计依据】论说类文本,根据课程标准---“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这一理念,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如何论证是教学的基本,也是重点。 基于这一设置,通过梳理文本内容,形成思维导图,予以突破。

难点:把握文章的现实意义。

【设计依据】文以载道,《师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文章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对今天的学习生活仍是很好的借鉴。从文本出发,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精神,并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把握文章的现实意义,很有必要,但有难度,故确定为教学难点。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预设三个问题,激发兴趣,质疑探究,老师适时补充相关资料,力图达成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论点,论据,论证,是论说文的三要素。《师说》是一篇阐述从师的必要性的论说文,也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节课,我们就来赏析《师说》的论证之精妙,探究其千古传诵的原因。(ppt出示学习目标)

(二) 梳理作者观点,分析论证方法

1、 诵读课文,提取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概括各段主旨。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文本内容,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2、 学生表达交流,师生点评。

3、 结合具体文段,分析并交流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设计意图】深入研读文本,赏析作者的说理论证(第一段)、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及引用论证(第三段引用孔子从师的事例言论)等论证方法。

4、小结: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关于从师学习的两个观点,其一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从老师的作用以及从师的必要性予以简洁有力的阐述,接着又对从事学习的目的或者说择师的标准进行探究,通过说理论证,从而归纳出第二个观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运用三组对比,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揭露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行径,从批判方面现象中证明第一个观点。第三段,举事例从正面论证第二个观点。第四段交代写作原因并以李蟠“能行古道”即从师之道、择师之道,总结全文,呼应第一段中提出的两个观点。结构严谨,构思精巧。值得我们写作借鉴。(ppt出示行文结构)

(三) 研读文本,疑难探究

一代大儒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梳理完文章的内容及结构,了解了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对文本内容有没有什么疑惑呢?请同学们质疑探讨。(ppt出示预设的三个问题)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我所为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一句,如何理解?

【设计意图】设置此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传道”“受业”“解惑”的实质。韩愈所谓的“道”,就是儒家之道,是探讨自然与社会规律、法则的'本质所在。 “师”掌握“道”,学生从师,就是从师之“道” ,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如果教师只是从事简单的文字的教学,“习其句读”而已,不考虑“传道”的首要任务,那就不成其为师。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这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是否矛盾?

【设计意图】设置此问题,目的在于探讨作者行文的现实针对性: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批判的对象是士大夫之族。

3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就是“作师说以贻之”的真正原因?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设计意图】结尾段,看似交代写作缘由,其实不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作为正面论证。

李氏子“不拘于时,学于余”真是当时社会难得一见的从师之古道,以作者的观点,“古道”,即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这正是作者所大力倡导的。

(四) 文章的针对性及现实意义探讨

文以载道,韩愈先生阐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好的论说文,总是针砭时弊,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思考:你从这篇文章中能读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你认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应当如何从师?

学生表达交流,教师补充相关背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文本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等内容,揣摩写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尊师”“从师”的良好习惯。

补充资料(ppt出示):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五)课堂小结

韩愈先生针对当时社会上层士大夫之族不行古道,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深感痛心,有的放矢、旗帜鲜明的提出老师的作用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观点影响深远;主要通过说理论证及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文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以及其人不顾流俗、勇于为师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设计意图】结合时代背景,认识韩愈“抗颜为师”的大无畏精神

(六)作业布置:

1、尝试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法写一段200字左右议论性的片段。

2、孟子认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阅读教辅《优化设计》拓展阅读---《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说说你如何看待韩愈的 “好为人师”的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进一步理解韩愈其人勇于为师的精神,培养用于相互学习的良好习惯。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 散文 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 文章 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正反对比的论证 方法 ;

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会本文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情感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古人对老师的尊重,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把教师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大家对老师的尊重。然而,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以从师学习为耻,社会尊师重道的风气日下。在这种情况下,韩愈站了出来,批驳这样的形象,著《师说》大力宣扬从师学习的正确性和必要性。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对此有很好的记录:“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二.认识韩愈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韩愈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关于“说”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 议论文 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在老师带领下通读全文,正音: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郯 tán

苌弘cháng 聃dān 蟠pán 谀yú 贻yí

五.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文言知识点,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并翻译下列重点 句子 ,注意要“直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分钟后老师观察学生交流的结果,看是否还有疑难字词未得到解答,进一步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检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情况)

1.梳理文章的文言知识点:

①通假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 “不”通“否”

② 古今异义:

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古:“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 来……(人、办法、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小学:古:①小的方面要学习;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 儿童 、少年实施初等 教育 的学校。

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③实词(一词多义)

师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指有专门技艺的人

吾师道也:学习

或师焉,或否焉:从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这里只讲解实词“师”,其他重点实词“传”等布置为课下作业要求学生完成)

④虚词:

郯子之徒:代词,这(之族、之属、之谋、之伦)

古之学者:助词,的

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这里也只讲解“之”,“其”、“乎”、“于”也布置为课后作业)

⑤词类活用:圣,师,耻……

⑥文言句式:

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状语后置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

被动句:不拘于时

(每一类句式只举一个例子,其他的要求学生课下完成)

2.翻译重点句子: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二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掌握古汉语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学习内容

一、背景及作者简介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 传说 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果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代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3.“说”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字词解释

1.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2)生乎吾前 “乎”通“于”

(3)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词句解释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 这里所说的“古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夫:发语词,无实义。庸:岂,哪。知:管,过问。“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年:生年。于:比。“于吾”作“生”的补语,可提至谓语“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还是晚生。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第一个“圣”“愚”是名词,第二个“圣”“愚”是形容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从师,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从师。之:结构助词,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即“不解惑”。或:有人,无定指代词。不,通“否”。这几个分句运用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即“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好古文:喜欢古文。古文,指先秦两汉言之有物的散文,与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相对。韩愈、柳宗元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不但用自己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3.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3)则耻师焉? 同上

(4)不耻相师? 同上

(5)孔子师郯子 同(1)

4.多义词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指有专门技艺的人

吾师道也 学习

或师焉,或否焉 从师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十年春,齐师伐我 军队

(2)传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传递,读 下同。

朔气传金 传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

此世所以不传也? 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阐述儒家经义的文字,读zhuàn,下同

《张衡传》 记载个人 事迹 的文字,传记

舍相如广成传舍? 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3)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路

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理

策之不以其道 法则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学问、修养

何可胜道也哉 讲,说

道芷阳间行 取道

(4)受

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 接受

故木受绳则直 经受

恐前后受其敌 遭受

(5)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授”,传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疑惑,疑难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疑难问题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迷乱,迷惑

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蒙蔽,欺骗

(6)贱?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地位卑下,卑贱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地位卑下,卑贱

心忧炭贱愿天寒 物价低,便宜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石 ?轻视,贬低

又迫贱事 谦称自己

(7)圣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聪明贤哲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有智慧的人,或特指具有最高封建道德的人,即圣人?

圣君治国 ?圣明、贤能

诚宜开张圣听君王

三、结构分析

《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第一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二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知识。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

(3)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掌握 “师、传、从“等文言实词和 “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

(2)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

2、本文的思想观点。

3、正反对比的论证。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人:杜云

授课时间:2010年11月23日

四、教学内容

第1课时

(一)作者简介

韩愈 (768-824),宇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溢 “文”,故世人又称 “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二)关干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 “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 “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掘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 “好古文“,就是指 爱好 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祟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因抗颜 (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标题“师说“是“ 说说 老师“的意思吗?

[明确] 不是。“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以前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 “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应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要点]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提出教师的职责范围、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第二段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接着从三方面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论证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反面阐明从师的重要性,论证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三段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行为例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四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仍紧扣中心论点赞扬李蹈 “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精神。

(四)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明确]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③吾从而师之 古: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今: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2)一词多义。

“师“这个词在文中出现26次,请对它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

[明确]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例: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例:吾师道也

作“从师“讲。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作“以……为师“讲。例:吾从而师之

“之“字在文中出现25次,对它的用法归纳整理。

[明确]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例: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例: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例: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补充]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定语后置。例: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例:吾欲之南海

“其”字在文中出现17次,请归纳整理其意义和用法。

[明确]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 短语 中作主语。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复指,作主语。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作兼语。例: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定语。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例: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

表感叹。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本文中,还有儿个词也是一词多义的,请解释。

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无:孰能无惑

是故无贯无贱,无长无少

圣、愚: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明确]

惑:疑难问题,名词

糊涂,形容词

道:道理,名词

2020高中语文《师说》教学教案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 议论文 。 文章 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 教育 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语文《师说》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语文《师说》教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 方法 。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

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背景及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这不是一般的论述,而是一部战斗檄文!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 散文 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车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俪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1、字词疏通

2、内容梳理

思考: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哪句指明教师的职责?那些语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哪些语句阐明择师的原则和态度?

明确:1)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与结尾“余嘉……”呼应。

2)第二句:教师的重要作用或职责

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职责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从“授其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进步。

道,儒家的思想。业,儒家的经典,道的载体。

3)三、四句:从师的必要性

这是承“解惑”而言的。

4)择师的原则和态度

针砭了当时上流社会看重门第高低的恶劣风气,提出“师之所存……”的原则,此思想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学问面前,人人平等嘛。

这是承“传道”而言的。那么为什么不承“受业”展开呢?因为人人皆知教师有“受业”的职责。

3、 总结 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4、背诵本段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二段

一、检查复习

1、提名按要求和全段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疏通

3、思考完成表格

2020高中语文《师说》教学教案二

教材内容的分析

《师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板块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反对轻视师道 ,提倡尊师重教,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

学情分析

该篇是高一年级的课文,经过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一般都已掌握了常见的文言文知识,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在已疏通了文章大意和掌握了词句的基础上,着重讲文章具体内容。课文内容较为浅显易懂,因此学生容易理解,但仍有一些难点需要突破,比如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用法以及学生根深蒂固的师生观和教师职能观从传统向新型的转变。

教学设计的重点

1、本文主要是针砭唐代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进而借机倡导从师问学的重要性。

2、借由文中所提“师道”的内涵与观念,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精神。

3、抓住四个字进行教学:“师”、“愚”、“圣”、“学”。

基本思路

作为一篇传统教材,《师说》的教学已有不少人作过成功的探索。我讲《师说》,主要抓住四个字,即“师”、“愚”、“圣”、“学”。这篇文章的题旨是反对轻视师道,提倡尊师重道。全篇由“师”字统领:轻“师”必“愚”,重“师”则“圣”,兴“师”在“学”。

第一段的立论是阐释从师道理, 尤须紧扣“师”字进行教学。这段文章解决两个问题: 人为何要从师? 以什么人为师? 作者的观点很清楚: 其一, 学必从师;其二,唯道是师 。

2020高中语文《师说》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 说说 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四、复读课文

1、研读课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语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5、 讨论: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不是与韩愈说的“必有师”

相矛盾?韩愈所说的“道”指什么?我们今天要以什么为师?

6、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

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7、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